我們為什麼呼籲西安重視“新基建”

1

好消息,今天看到報道說西安市要加快“5G系統建設與產業發展”。

3月3日上午,西安市長李明遠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會議研究了《西安市加快5G系統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會議指出,5G是打造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引擎,加快5G發展建設對於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搶抓機遇,加強協作,促進5G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通。

各級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要素保障,為5G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能提出“5G是打造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引擎”,看來重視的態度是有的。遺憾的是,報道中沒有提到詳細的建設目標和工作時間表。希望能儘快公開發布這份《加快5G系統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於產業各方,這是瞭解西安市在5G產業方面的態度、目標和工作思路的重要參考資料。

我們為什麼呼籲西安重視“新基建”

5G,“新基建”的核心代表之一。

“新基建”並不是新名詞。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下半年經濟工作部署,再次明確要“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1月初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疫情之後加強“新基建”的呼聲越來越高。

《經濟觀察報》發表社論:《不是新四萬億,而是體量更大的新基建》。

社論中說:

不管是否願意,適應或者不適應,疫情以極端的方式推動了整個中國經濟的“在線”進程。這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還可能包括對基於智能、互聯和新能源的城際交通、物流和新市政基礎設施的投資潛力。單純從投資體量上看,它們比市場期望的新“四萬億”龐大得多。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發佈報告稱:《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

“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

“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任澤平以1998年和2008年的兩次大規模基建投資為例,認為“新基建”不妨適度超前建設。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2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召開會議,指出“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疫情暴露出我們在社會治理、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叢亮2月2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資增長潛力所在,就是發展空間所在。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補短板、強弱項,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近日,在相關專業研究機構組織的數字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

在此次疫情中,花大力氣建設的智慧城市,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數據孤島等數字治理的問題,嚴重影響疫情防治;

大型互聯網平臺、網絡服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經受住了考驗,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的應用,成為抗擊疫情的“新式武器”。

專家們認為,疫情下的社區手工模式、人海戰術,以及產業鏈配套等問題,將倒逼城市加快精準管控和產業升級。網格化、數字化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數字治理需求得到空前釋放。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研究所高技術室副主任張於喆認為,新型基建過去或是停留在設計層面,或是應用於小眾人群的新興業態,在這次疫情倒逼之下,開始大規模應用於實踐之中,可能孕育出對新型基建的巨大需求。“新型基建本身就是2020年基建投資的重點,疫情起到的是推動作用,讓人們看到新型基建廣闊而真實的應用空間。”

證券時報近日發表文章《“數字基建”時代已來》,“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來臨了!不過,不是‘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時代,而是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數字基建’時代!”

上海證券報認為,“新基建”有著更多科技內涵,其聚焦的領域比如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都是面向未來的“硬核科技”,符合產業升級需要,也代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inKr也在近日發表《不只是一碼通,西安更需要新基建》,提出:西安能否把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當作迎接十四運的“新基建”,開啟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對以往智慧城市和“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不足的補課,也是為已經開啟的數字時代城市競爭構建新引擎、新動力。

3

任澤平認為,中國城市化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這些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

任澤平建議,新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要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

不過,“鐵公基”和房地產這樣投資額巨大的“老基建”項目,因為在統計報表上表現出色,一向更受政府部門的“偏愛”。而像5G、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應用、信息處理分析、冷鏈物流、無人機配套、傳統基建的智能化改造等“新基建”項目,投資額一般沒“老基建”那麼大、週期沒有“老基建”那麼長,往往更受社會資本青睞。

任澤平建議,在加強對“新基建”的投資方面,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我們為什麼呼籲西安重視“新基建”

《經濟觀察報》認為,中國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是市場、政府合力的結果。如果沒有政府以開放的心態允許市場試錯,如果沒有資本前赴後繼尋求風口,無法將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也不會出現體量龐大且仍在快速擴張的中國互聯網經濟。此時,面對“新基建”發展機遇,市場和企業將面對更多未知,政府要創造條件讓市場放手去做,大膽創新和不斷試錯。

另外,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歐文漢2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財政部將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儘快形成有效的投資。

“高度重視,搶抓機遇,加強協作,促進5G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深度融通。”

機遇當前,西安市對5G產業的重視,一定要“說得到,做得到”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