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

“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強調一個人的道德要求。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

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2.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譯文:曾子說:“一個士,不可不弘大而強毅,因他擔負重而道路遠。把全人群的大道來做自己的負擔,不重嗎?這個擔子須到死才放下,不遠嗎?”

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問仁如何般求?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

4.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譯文:仲弓問仁。先生說:“平常出門像見大賓般,居上使民像臨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該能無所怨。”

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10-2頁)

譯文:樊遲問如何是仁。先生說:“愛人。”

6.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譯文:樊遲問仁道。先生說:“平常獨居當能恭,執行有事當能敬,待人要能忠。這幾項,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棄去不行呀。”

7.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問仁道於孔子。先生說:“能行五事於天下,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事。先生說:“恭、寬、信、敏、惠。能恭近,便不為人所侮慢。能寬大,便易得眾心。能守信,便得人信任。能應事敏速,便易有成功。能對人有恩惠,便易使命人。”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

注:譯文出自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