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立秋加一伏”,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悠悠鄉村路


很多農村老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總結出的道理卻非常實用,古代的人們非常重視天氣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在天氣預報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就針對各個時節的天氣情況進行觀察總結,慢慢流傳到今天,“立秋加一伏”就反映了立秋後的天氣變化情況。

立秋是進入秋季後的第一個節氣,也是全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同“立春”中立的解釋一樣,立秋的說法是秋天開始了。秋代表著炎熱的天氣要逐漸遠去,人們開始迎來了收穫的季節。

立秋加一伏的說法是表示在立秋以後,雖然炎熱的天氣開始逐漸消退,但是不會馬上降溫,即使到了立秋的節氣以後還會再熱上一段時間,最少需要再熱上十天。伏在古代的釋義中可以理解為隱藏的意思,為了表示夏天季節的炎熱,人們這段最熱的時間稱為三伏天,說明這段時間需要躲藏炎熱的天氣。

一伏是多長時間?

古人總結出的三伏天開始的日子是由夏至開始算起,根據十大天干的排列順序數“庚日”出現的日子,第三個庚日就是伏天的開始,所以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所以這裡的“一伏”是十天。

“立秋加一伏”有沒有道理

之所以出現立秋後還要繼續熱一段時間的說法,是因為我國南北地域跨度較大,各地區的溫度變化也不一樣,立秋前後在北方黑龍江地區可能馬上溫度會降下來,但是對於南方地區來說,立秋前後受海洋氣候影響的颱風雨季的影響很小,天氣就會更加炎熱。

再有即使是到了立秋的季節,正好處於中伏的尾端,還沒開始進入末伏,所以天氣仍會炎熱一段時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話”天氣,只不過這短時間,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早晚會感覺早晚溫差較大,正午的時候,天氣仍會炎熱。

所以農村老人常說“立秋加一伏”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過在我國南北地區的感覺不一樣,相比較而言,這句話更適用於南方的天氣變化。

農村老人常說“立秋加一伏”,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時間消失的越來越近,快的讓人來不及品味,來不及回顧。我記得好像是昨天剛立春,轉眼就要立秋了,大半年的時間馬上就要過去。只要說到立秋,立馬讓人感覺秋天到了,這一年又要過去了。

今天入伏,從今天開始起,真正的暑期開始了,天氣會越來越熱,二十二號是中伏,…一直持續到八月十一號才是末伏,也就是說立秋的時候還在中伏裡,中伏尚未結束,立秋以後以後還有末伏,一直到八月二十三號才處暑。所以農村老人說的立秋加一伏,就是說雖然立秋了,天氣開始漸漸涼爽,但是還有末伏沒有結束,所以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今年伏季較往年的時間都長,往年農曆六月份就可能立秋了,今年在農曆七月份立秋,季節的延遲,為那些晚種的農作物提供了成熟的時間。農民們都知道,只要立了秋,空氣立馬就會感到涼爽。只要氣溫一降低,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馬上就緩慢了。所以今年立秋在農曆的七月份,為秋後豐收奠定了基礎,不是有話說,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還有人說,七月立秋,種啥啥收。其實只能說明,立秋晚了幾天,給農作物的生長延長了時間。像今年本來季節就晚,春天的時候,天氣又一直寒冷不回暖,北方的各種農作物都種的晚。


其實就算是往年立秋在農曆六月份,立秋以後也仍然會要加一伏。因為農村一直有立秋以後有“秋老虎”之說。雖然說立秋以後,空氣日漸涼爽,但是剛立秋的前十天,還是會很熱,氣溫甚至比三伏天還要高,特別是中午,光照更加強烈。農村人經常說,秋老虎比伏季更厲害,中午的時候要穿長袖衣服,不然日頭能曬破皮。由此可見,立秋後還有一伏,說的一點兒不為過。確切的說,今年立秋以後,還不止一伏,因為八月八號立秋,離中伏結束還有好幾天。

今天已經是七月十二號了,離立秋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今天開始進入初伏,三伏天正式開啟了,炎熱夏季,酷暑難耐,三伏天各種細菌滋生蔓延快速,大家要注意伏季不能亂吃生冷食物。


靈子


對於中年人來說,時間總覺得過的飛快,雖然今天進入初伏第一天了,但是好像覺得剛過完年似的,接著立秋也快到了,不敢想一年就要過去了,老人常說“立秋加一伏”,梅花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以今年為例,今年走陽曆8月8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原來年輕時分不清哪些是二十四節氣,甚至不明白為啥入伏不在二十四節氣中,長大一些才明白這是兩條線,而今年是7月12號到7月21號初伏共10天,中伏7月22號到8月10號共20天,8月11到8月20號為末伏共10天,中伏立秋,然後還有個末伏,真的是“立秋加一伏”,三伏天才過完,立秋之日並不能說秋天就來了,還會熱一陣的。


今年三伏天較長是四十天,而立秋又在中伏,這對我們農民來說有哪些好處呢?(1)伏裡時間較長,說明莊稼生長期較長,因此因為乾旱而晚種的玉米之類也都有足夠生長期,正如老話說的“立秋在七月,種啥都豐收”(2)立秋後,天氣相對來說涼快了,對於蘿蔔白菜是有利天氣,天涼快不愛招蟲子,且種蘿蔔不用急,頭伏末幾天,或二伏夫種也來得及,末伏種白菜,抗過幼苗期,成活率都很高。

“立秋加一伏”,一方面說的是時間飛快,一方面告訴我們立秋在中伏,種白菜、蘿蔔不用急,伏裡40天,秋風涼了啥也愛長,今年一定是好收成。


山村梅花


老人常說的諺語和俗語是由古人通過實踐總結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歷經代代相傳保留下來,對天氣預測和農事指導,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立秋加一伏”指的是立秋過後,還有一個伏天到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老虎”。

正常情況下,三伏天是30天。今年的伏天從7月12號開始到8月20號結束,總共持續40天。正因為今年的伏天多了10天,所以立秋來的稍微早一點,在8月8日也就是農曆七月初八立秋。此時正處於中伏的末期,在經過十天左右,三伏天過完,正式步入秋季。而進入秋季氣溫逐漸轉涼,天氣涼爽。但是實際上,我們每年在伏天過完之後都要經歷十天到二十天的悶熱天氣,這種天氣的氣溫不亞於伏天。因此才有“”立秋加一伏”之說。



在“”秋老虎”天氣裡,早晚氣溫比較涼快,中午氣溫高。在少風少雨的天氣裡,很容易使人熱的透不過來氣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身體。晚上睡覺備好棉子,謹防熟睡後忘了蓋被子被凍感冒;在從事農事活動時,儘量避開中午和下午氣溫高的時候幹農活,並備好綠豆湯和清涼茶,用以解暑止渴。在飲食上,不要暴飲暴食,少吃大魚大肉,多吃清淡易清化的食物。


由於我們國家地域寬廣,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大。在立秋之後“秋老虎”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都不相同,在我們家鄉通常是在處暑之後“秋老虎”光臨,一般持續二十多天。因此我們當地還有伏天過完之後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之說。各地應根據當地的氣侯變化迎接“”秋老虎”,並進行合理的農事安排。


鄖陽老五


農村老人常說"立秋後加一伏"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先說一下立秋後加一伏是什麼意思:其實,不是說立秋後加一伏,而是立秋後必定要有一伏!所謂加一伏的說法,都是指在中伏期間有20天的情況下,立秋後還要加一伏的說法。


下面再說有沒有道理。其實這不是道理,這是正常的伏天計算。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呢?從初伏到末伏,三個付天過完,有的是30天,有的就是40天,為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是10天一伏,為什麼三個伏天會出現40天呢?這就是伏天的計算方法而產生的了。

三伏天的計算方法,首先是依夏至日為依據,"夏至過後三庚日",就是說夏至過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然後是10天一伏,十天後是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如果再10天后的庚日之內會立秋,那麼中伏就是10天,然後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第1天。這樣伏天就是30天。

如果中伏的10天之內,不到立秋的日子,那麼中伏就是20天。這種情況下,立秋之後的第1個庚日還是末伏的第1天,這種情況下,伏天應該是就是40天了。 也就是常說的立秋之後加一伏!

關於三伏天的計算可以歸納為:夏至之後三更日。立秋必在中伏中,秋後一庚是末伏!

不知這樣的解釋你能否看的明白?


鄉村新景


農村老人常說“立秋加一伏”,還有一句話和這個是一樣的意思,“秋後一伏,熱死老牛”。從字面意思就是立秋之後並不是說伏天結束了,還有三伏後的最後幾天。今年的伏天時間是從7月12日至8月20日,共40天。末伏是8月11日至8月20日。

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從時間上看立秋之後伏天還沒有結束。

時間上的農諺都是人們在生產個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包括種莊稼都是根據24節氣來提示人們到了那個季節開始播種,不要誤了農事,“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頭伏蘿蔔二伏菜”等好多農諺,都在提示人們到了那個季節都有農事活動。



這不,頭伏天正好是種蘿蔔的時間。

所以說,每句農諺都是人們在好多年的勞動經驗總結,肯定有道理,有道理的原因是好多都被農事活動所應用。


立秋以後,好多作物進入生長髮育的後期,進入成熟階段。秋天是一個收穫的節節,天氣早晚溫度有明顯的差異,有了涼爽的感覺,也就是在這時就可以開始秋季養生了。


黃曉紅果果


7月12日開始正式入伏,而且今天的“三伏天兒”時間也比較長,以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共計四十天。而今年立秋的時間則是在8月8日,也就是說,立秋到了,末伏還沒開始。

不過雖然農村有“立秋加一伏”的說法,但是這加的“一伏”可不是“末伏”,而是所謂的“秋老虎”。

“立秋加一伏”

這句話是說哪怕是出了三伏之後,依然會存在一段時間的高溫回熱的天氣狀況。這種情況在氣象學上被稱為“秋老虎”,主要發生在8月~9月之間,一般多處於立秋之後。

秋老虎的氣象特點是:中午溫度極高,但是早晚之間的溫度卻又比較低,所以溫差相對較大。而且由於此時降雨量不如夏季頻繁,所以空氣也比較乾燥。

這種天氣狀況如果在正常年景的話,並不算一個好天氣,但是如果今年出現“秋老虎”的話,對農業生產來說,卻算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今年全國大範圍內降雨相對頻繁,溫度低、光照少、溼度大,已經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生長。而如果出現“秋老虎”話,能在溫度、光照上都能有一個良好的補充,促使作物正常生長髮育。而且“秋老虎”期間溫差較大,有利於農作物有機物的積累,對農作物產量有好處。

但是也要注意:“秋老虎”期間高溫、少雨對農作物授粉、發育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所以澆水、施肥、人工授粉等田間管理也要重視。


駿景——殷


駿景農業


民間有句俗話說“熱在三伏”有時過了“兩伏”之後,天氣依然炎熱,這便是所謂的“秋後一伏熱死人”。它指的是立秋節氣過後,炎熱的天氣至 少還要持續一兩個星期。人們掛在嘴邊的“秋老虎”說的大多也是這個時段。此時,天氣雖然依舊炎熱難耐,但是正在逐步轉涼,農諺有“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溼裳”等說法。

人們可以通過調整飲食來進行防暑降溫,比如煮 綠豆湯,或用綠豆、銀花、扁豆、冬瓜煲湯,再配以鴨肉、瓜果、白糖、薏 米、芡實等食物,這些飲食都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是暑天的清補佳品。


姒黎i385


+天的伏,頭伏l十天,中伏二+天,立秋後末伏十天。


山西代縣逍遙自在


我覺得挺有道理的…立秋加一伏呢我們這兒也叫秋老虎,而且剛立秋還會熱差不多一個月。立秋只能算熱天過半了,真正涼快到仲秋了。 秋後加一伏與頭伏、中伏的本質區別就在於:頭伏和中伏晝夜皆熱,尤其是悶熱、溼熱的天氣最讓人苦不堪言,待在空調屋裡精神上雖稍好些,但待久了就會少氣無力,說不清楚是那個地方不對勁,從空調屋出來後還會由於室內室外的溫差大更覺不舒服。 而三伏即末伏則是白天熱晚上涼,說熱那也只是早上的九點至下午的四點之間,其餘時間應該都是涼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