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新鐵路,作為上高第一條鐵路(貨運鐵路)位於塔下。全長59.4公里,從修建到開通曆時13個年頭。


1958年7月江西省開始籌建新餘鋼鐵廠,上新鐵路就是為適應新餘鋼鐵廠的建設相伴而產生的。


如今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而上新鐵路建線歷程和變遷,在鐵路人的心裡依然銘刻著深深的歷史印記,保留著心中的那份執著情結。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路地共建鋼鐵線

1958

上新鐵路


上新鐵路全長59.4公里,從修建到開通卻歷時13個年頭。1959年江西省政府為解決煤炭外運,決定修建新花鐵路,使花鼓山煤礦產煤逐日運往新餘鋼鐵廠、新餘電廠。


該線原設計有蒼山嶺、花鼓山、鵠山、坑頭及上高五站,因初期運量不大,決定蒼山嶺及坑頭兩站緩建。鑑於該線與新餘站的管理機制不同,為搞好協調,故在接軌點外1.4公里處增設新花站,以便兩線車輛的正常交接


同時設計的還有自上高站往西北延伸至七寶山礦區的鐵礦專用線,長6.65公里。花鼓山煤礦洗煤專用線兩條,其中一條自花鼓山站第四股道往新餘方向引伸1.446公里。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為了搞好施工管理,1960年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上新鐵路指揮部。是年4月,新餘至花鼓山段15公里全面開工,7月因民工回鄉“雙搶”而停止。直至次年7月才籌備復工,是時上新鐵路指揮部劃歸南昌鐵路局管理。


南昌鐵路局與新餘市聯合組成指揮部,於四季度正式復工。日出民工200-300人,路工40-50人。該線原設計鋪設38公斤鋼軌,因無料源而改鋪24公斤輕軌,至1962年第四季度鋪軌完成後通車。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花鼓山至上高段36公里於1968年初開工,初由下放幹部作主要勞力,後改用勞改人員,每天出工人數達2000-3000人,1971年底該線土建工程全面完工。開始鋪軌之際又彙集著來自鐵道兵和修建井岡山鐵路民兵的二支隊伍參加會戰,次年一季度通車運營。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花鼓聲聲報安康

1958

上新鐵路


距離新餘站16公里的花鼓山站,是上新鐵路的裝車大戶之一。該站地處新餘市花鼓山鎮,站因地而設,地因站揚名。花鼓山得名於花鼓仙女下凡拯救礦工的美麗傳說。


花鼓山很早就為人工土法開採。相傳在一次塌井事故中,土地公為消災救難,命仙女在礦井上面演唱花鼓戲,當井下工人上礦井觀戲時,傾刻倒塌礦井,化險為夷,工人得救,以此命名為花鼓山煤礦。而使花鼓山名揚天下的還是鐵路修建之後的事。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半個多世紀以來,花鼓山站是該鎮工礦企業產品的主要運輸基地,該站幹部職工始終堅持做到安全優質服務礦區企業,翻開車站的安全揭示記錄,建站至今未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走過五十一個艱苦創業的寒暑春秋,累計發送煙煤、無煙煤、精煤、電煤、矸石磚、硅灰石、農副等產品一千幾百萬噸。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充分發揮了火車頭的拉動作用,使這個昔日的偏遠山村建成了江西有名的富裕鎮。


也正是有了鐵路強大的運力支持,使花鼓山煤業公司做大做強有了可靠的物流保障,建成了贛中區域的樣板礦井,支撐新餘礦業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的重要礦區。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鵠山有幸鴻福至

1958

上新鐵路


與花鼓山一線相牽的鵠山車站,距離新餘站30公里,位於鵠山圩西南0.5公里山坡上,是個典型的山區小站。別看這個不起眼的偏遠小站,長期以來在鐵路運輸和地方經濟建設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鵠山飛來鴻鵠至” 說的地名的由來。“鵠山有幸鴻福至”是鵠山鄉人民千百年來的祈盼,而真正使鵠山飛來鴻福喜傳佳訊的還鐵路開通之後的聲聲汽笛。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鵠山是新餘渝水、上高、高安三縣交界之地,鐵路未修通之前,鵠山鄉由於交通閉塞,豐富的礦產,盛產的水稻、棉花、茶油,大蒜、紅薯、花生、大豆、芋頭、柑桔等,很少為世人所知。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鵠山站開通運營以來,這裡建成了南昌鐵路局路料及防洪料的運輸生產基地和鍊鋼螢石爐料的出產場地,也是當地農工商貿貨物運輸的集散地,工礦、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隨著鐵路路料產業的開發,帶來了當地石頭產業經濟的發展和農副產業的一片繁榮。使鵠山鄉已逐步形成了以礦產資源為依託,以加工石料為龍頭,以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為一體的結構模式。


全鄉有鄉辦企業13個,村辦、戶辦、聯戶辦企業一千多個,採石總廠、米石總廠、石粉廠、透輝石廠、螢石礦等採礦業遍地開花,還帶動了礦山機械,採礦化工開發和利用。為鐵路運輸基礎建設,為新餘“鋼城”的建設,仍江西的基礎工業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鵠山鄉的經濟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翅膀。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願鵠山站鴻福永駐!”這是筆者前往鵠山站採訪時,聽到當地村民對鵠山站的吉祥祝願,也是我們鐵路人的共同心願。老一輩鐵路人讓“鵠山有幸鴻福至”變成了現實,新一代鐵路人正接過前輩的薪火傳承,鵠山站既有職工7名,有6名是光榮的“鐵二代”,他們的父輩都是鐵路的老戰士,有的是建國初期南下轉到鐵路的支前戰士、有的是隨兵團轉業到上新鐵路的管理幹部、有的是修建井岡山鐵路時期的民兵…,“鐵二代”們子承父業,胸懷鴻鵠之志,立志堅守在偏遠山區小站艱苦創業,為革命老區建設,為鐵路科學發展續寫新的篇章。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至志尚創業在上高

1958

上新鐵路

位於錦江之濱七寶山下的上高車站,是上新鐵路的終點站,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遍地都是英雄的故事,遍地都是美麗的傳說,遍地都是豐富的寶藏。


當年修建上新鐵路的目的,主要是為開採上高縣七寶山礦區的鐵礦,供新餘鋼鐵廠冶煉鋼鐵。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上高站在為江西鋼鐵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為上高地方工農業生產、商貿物流、城市開發建設所作的貢獻也是巨大的,目前仍是上高地區設備齊全最具競爭力的物流基地。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人文歷史厚重,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唐代瓷器遺址文物,說明當時上高陶瓷生產具備先進水平;蒙山銀礦遺址文物,對研究中國古代礦冶業的發展具有很大價值。


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聖地之一。葫蘆石因劉伯溫在此求教於曾義生,輔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為明朝的一方“聖地”。九峰林園,歷來為避暑遊覽之佳境。錦江南岸的大觀塔,建於清乾隆52年。唐代鍾傳據九峰之險,鎮撫江南而封南平王。宋代岳飛激戰楊麼,太平軍轉戰上高。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1926年,北伐軍在斜口與北洋軍激戰。1927年,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軍途經上高。1941年,“上高會戰”,殲滅日軍2.4萬餘人,被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自古人才輩出。自唐至清,中進士者48人,中舉人者125人。唐有詩人任濤為“鹹通十哲”之一,明朝王綱先後擔任監察御史、右布政使等職,清鄭秉欽點榜眼,晚清外事活動家黃懋材享譽海外。改革開放以來,上高文化得到長足發展,農民攝影享譽全國,並漂洋過海,出國展出。農民版畫、藏書票、嗩吶、剪紙等群眾文化異彩紛呈,被譽為“農民攝影之鄉”。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世紀70年代初,正是這方神奇而美麗的土地,隨著鐵路的開發吸引了眾多的有志青年來這裡建功立業。現任新花車站扳道員萬火金,談起當年的往事依然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1970年18歲他,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參加了鐵路工作,1971底,上新鐵路全線開通時,他又從浙贛線灣裡車站轉戰到上新鐵路,調來上高車站,匯入到志在新線創業的青年隊伍之中,和大家一道投入到緊張的開站建設。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高站點多、面廣、專用線長,新建車站百事待興,當時人員緊缺,在扳道員崗位上經常是工作連軸轉,一連五個工作日不休息,經常還要參加青年突擊隊的義務勞動,遇雨雪冰凍還要堅守現場打冰掃雪確保暢通,工作熱情使大家都忘卻了時間的概念,抱定的信念就是早日把車站建設好,服務老區人民。


當時他的月薪只有18元,每月發工資後還要寄10元回家,給父母補貼家用,供養6個弟妹,自己只留下8元做生活費。儘管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下,他還是樂於堅守在這裡創業。後來在上新鐵路又看過道口、當過列車員、擔任過列車長,見證了上高的建設和發展。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現在他年近六旬,今年10月1日後將要光榮退休回家樂享天倫了,他的兒子現在也當上了南昌鐵路局的火車司機。


他退休前的感慨是:幹了一輩子的鐵路,收穫了一生的幸福,說到這些,他那佈滿縐紋的臉上綻放了幸福的笑容。


上高塔下鄉這條長60公里的鐵路,你知道關於它的故事嗎?


上新鐵路從“大鍊鋼鐵”那個特殊年代誕生到全線貫通,至今共歷經了近54年漫長歲月,她的歷史作用,新餘“鋼城”的崛起就為其作了最好的回答;她的巨大作用,上新鐵路周邊縣市鄉鎮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繁榮就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