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在人們的慣常意識中,“燕趙”往往是河北省的別稱。其實,古代的“燕趙”之地,還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遼寧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南部、朝鮮大同江北部和燕趙周邊部分地區。

燕趙之地,屬於草原、山地逐漸向平原過度的的一個地域,集合了草原、山地、大河、苦寒之地、沃土平原等多種地形,孕育了孔武有力、堅貞頑強的燕趙子民,也流傳了一句古語:“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源出韓愈《送董邵南序》開篇第一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後人改為“慷慨”。韓愈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人們便說燕趙(河北)一帶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俠之士。

的確,古燕趙之地,出現過一批享大名於中國歷史的豪傑俠士,這塊土地上自古英雄輩出,有“千場縱博家仍富,幾處報仇身不死”的邯鄲遊俠;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燕地刺客荊軻;有“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的猛張飛;有刺配滄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漢林沖;有血染沙場、捨身報國的狼牙山五壯士……古往今來,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趙之歌。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最能體現這句古語的起源或內涵的,便是: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歷史背景》

公元前260年,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早已為大眾所熟知,秦國大勝,坑殺趙軍40萬,令東方六國膽寒。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歷史發展到這裡,經過此前歷任秦國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國對六國的戰爭,實際上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六國疲敝,秦國綜合國力已成超級大國。但奇怪的是,秦國仍是繼續用了近40年的時間,才真正統一天下。其中,秦趙之間的對決,最為慘烈。

歷史上的趙國,可以說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滅趙之戰開始,到趙王遷被秦軍俘獲,趙國抵抗之猛烈,一度讓秦軍瀕臨收手的邊緣。

《秦滅趙的經歷》

一、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0萬。趙國元氣大傷。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二、 公元前259年-前257年,秦趙邯鄲之戰。長平之戰之後,秦國休兵一年,然後直奔邯鄲,欲滅趙國。趙國在國力極為虛弱的情況,正確的利用“外交策略”、軍民合力,挫敗了秦國,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這個過程之中就出現了兩個很有名的歷史典故,一為“毛遂自薦”二為“竊符救趙” ,大眾均熟知。

三、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8年,秦國與趙國展開多次大規模衝突,互有勝負。趙國作為東方六國裡僅存的較強國度,承受了秦國主要的打擊力。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1、 公元前236年,秦國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佔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佔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九座城邑。

2、 公元前234年,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佔領城池。

3、 公元前233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南),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大敗秦軍。

4、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軍擊敗。但趙軍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鄲(今河北境內)。

四、此後秦軍經過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2年,秦國和趙國經過相持、互有勝負、離間計等一系列措施後,終於滅趙。

《趙國的頑強所在》

趙國能夠在長平大戰之後,繼續存亡40年,甚至在最後的滅國之戰中,也挺了8年,其頑強在東方六國中屬佼佼者。看看秦滅六國之戰的時間表:滅韓1年;滅趙14年;滅魏3個月;滅楚4年;滅燕6年;滅齊……呵呵,一個月也沒用的了。原因初步分為:

一、秦趙同脈,血性強悍

秦趙本來就是是同一祖先:伯益,其因治水有功賜姓“嬴”。伯益後裔蜚廉、蜚廉長子惡來曾輔佐商紂王。

蜚廉、惡來均是強悍戰將,惡來“手裂兕虎”,可手撕野牛和猛虎。周武王伐紂時,惡來戰死,蜚廉自殺。蜚廉次子叫季勝。季勝有個後裔叫造父,有一年周穆王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國人趁機作亂,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返回平定叛亂。造父因功封趙城,後人以趙為氏。

惡來雖死,也有後人。周朝時的非子是惡來五世孫,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人稱“嬴秦”。

春秋末期,趙氏曾差點兒被滅族,趙氏孤兒的故事舉世皆知,但最終趙、魏、韓“三家分晉”,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秦國在遠離中原的蠻地,曾被蠻人打得幾乎滅國,也始終不受東方六國待見,但經六世努力,到秦襄公時正式成為諸侯。要說明的是:秦王室“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不姓嬴也不姓秦,而是嬴姓趙氏。原因是因趙氏封國大,名氣旺,人才輩出,就以趙城為源,自稱趙氏。

加之後來,秦趙多次聯姻,互相插手彼此內政,本就是一脈相傳。至於最後的反目,為了天下統一嘛,即使親兄弟尚且反目,何況同宗呢。

二、優秀軍事人才輩出、綜合國力尚存

趙國是戰國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有一大批軍事將領,如趙武靈王、廉頗、趙奢、李牧、龐煖等,尤以廉頗、李牧最為著名;軍隊也有數十萬精銳之師;趙國因連年同秦國作戰,百姓也十分熟悉軍事。即使長平之戰失敗之後,後期的優秀將領也不少見。

尤其是李牧這樣卓越的軍事將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得以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時,保有一戰之力。而在李牧因為奸佞而殞命之後,趙國也在之後不久,徹底的滅亡。雖然說,即使李牧還在,也不能避免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但李牧的被殺,也的確是是屬於趙國的一大悲劇。

此外,華北平原的土地肥沃、平整,適宜當時的農業技術,能夠維持國家的經濟運轉,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四、趙國的尚武之風

趙國和秦國一樣,都有濃郁的尚武之風,民風剽悍,蜚廉、惡來、趙衰、趙盾、趙簡子、趙襄子、趙桓子、趙獻子、趙籍……,即使這些君王,其勇武均有美名,何況民間?

此外,趙國的地理位置先天不足,地形上來看,趙國乃所謂的“四戰之地”,西有虎狼之秦,東有富強之齊,南有兇悍之魏,北邊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諸多遊牧民族,還加上一個不時趁火打劫的小兄弟燕國。

趙國長期面臨多線作戰,一邊要應付其他諸侯國的攻打,一邊還要防禦北邊遊牧民族的侵擾,疲於奔命,是一個累得死去活來的國家。

可就是這樣,鍛造出了一個類軍事化的國度,尚武之風,深入民間。從特殊的趙國貨幣:刀幣,其國民的習俗,可見一斑。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五、刻骨的家國仇恨

最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刻骨的家國仇恨

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軍40萬,史載:消息傳出趙國“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一時間,趙國人口銳減,家家皆辦喪事。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對秦國的怨恨,已經到達了深入骨髓的地步。以至於,秦滅六國之戰中,屬趙國軍民的抵抗最為強烈。“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在這個過程中,尤為表現慘烈。

歷史上的秦滅六國之戰中,滅趙之戰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以至於,遷延了多年之久。而也就是在滅亡趙國之後,其餘山東列國,近乎秦軍一到,抵抗便被徹底瓦解。而趙國的滅亡,最終也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總結》

縱觀戰國史,七雄都有風光時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秘訣在於明君賢臣名將,更在於改革創新變法。大家都在求變,但有的停滯了,有的放棄了,而秦國,基礎可謂最差,一度被魏國打得無處藏身,卻後來居上,始終不懈變法革新,逐漸超過了所有的對手。

燕趙之人,即使再驍勇善戰,又如何能夠超越制度的勝利?好在,燕趙之地,慷慨悲歌的氣質,延續了下來,也融入了華夏民族的主血液,在漫長的歷史中綿延不絕,在後來一次次的民族危亡中,浴血奮鬥,得到了充分體現。


戰國最慘烈的滅國之戰——“秦滅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