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一个诗人,杀完后,为何把行刑官也一并杀了?

醋小虾


这个诗人很倒霉,只是因为给名将蓝玉的画上题了一首诗就人头落地,而更倒霉的是那名监斩官,因为诗人留下的一首绝命诗就被杀了。

诗人孙蕡,仕途坎坷

元末明初有个读书人叫孙蕡[fén],他是广东顺德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吟诗作赋,倚马可待,在当地颇有名气。

洪武三年,孙蕡参加科举一举中第,但他的情商似乎差了些,运气也不好,在官场上混了好几年还是个处级干部,要不是他犯罪被判刑,朱元璋压根就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

有一次,孙蕡因过失犯罪被罚去修城墙。别人都闷闷不乐地干活,只有孙蕡一边搬砖,一边唱歌,唱的还是粤语歌,叽里呱啦都不知道他唱些什么,管事的就向朱元璋打报告。

朱元璋一听有意思,召见了孙蕡,孙蕡毫不紧张,给皇帝献上一曲粤语歌,基本上就是歌颂大明伟大、皇帝英明。朱元璋一听,这人三观很正嘛,就下令特赦了孙蕡。

在皇帝那里挂上号,原本可以成为孙蕡命运的转折点,可他命中没官运,过了几年就因为交友不慎又摊上事了,先被发配辽东,后来被牵扯进一桩超级大案,直接被砍了脑袋。

因诗得罪,人头落地

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被蓝玉牵连而被诛杀者超过1.5万人,朱元璋着实过了一把杀人砍头的瘾。按理说孙蕡这种芝麻官加读书人,和蓝玉八竿子都打不着,可孙蕡倒霉就倒在他自己手贱,给蓝玉收藏的画上题过一首诗。

这种屁大点儿的事根本就不算事,但偏偏这幅画被负责办理“蓝玉案”的官员发现,官员为邀功把画献给了皇帝,朱元璋一看这人竟然吹捧蓝玉,大笔一挥,给我斩了!

孙蕡实在太可怜,他被判刑时,因为又犯错正在辽东戍边,接到被判斩刑的消息后,他倒也不激动,从容赴死。临刑前,孙蕡触景生情,口吟一首绝命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吟诗完毕,监斩官一声令下,孙蕡人头落地。

不明觉厉,官员被斩

事后不久,朱元璋又想起了孙蕡,召监斩官前来,询问孙蕡死前有何遗言?

监斩官回答说,孙蕡吟了一首诗。

朱元璋兴趣大起:“什么诗?吟来听听。”

监斩官如实回答,朱元璋却沉默了。

从这首诗中,朱元璋听出了孙蕡的不甘,“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听着很凄惨很可怜,或许自己真的是冤枉他了,他不就是给蓝玉写了一首诗吗,罪不至死啊!

朱元璋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气,如果监斩官早点告诉自己这首绝命诗,自己心一软,孙蕡可能就捡回一条性命了,忍不住骂道:“你这个匹夫,为何不早奏此诗!”

监斩官一脸懵逼,你这是发哪门子火啊?

“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

咔嚓!世上又多了一条冤死鬼,死的不明不白。

据《明史》记载,孙蕡确实存在,确实因为给蓝玉题画被处死,死前确实作诗长歌而逝,但《明史》根本没提朱元璋杀监斩官一事,只有《列朝诗集·孙蕡传》《碧里杂存》等笔记小说才有记载,而这些笔记小说很多情节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并不靠谱。

但朱元璋杀监斩官的结局并不可信,朱元璋虽狠,却不是傻瓜,孙蕡在辽东被斩,监斩官不可能因为他临刑前作诗唱歌就停止行刑,然后不远万里派人从东北跑到南京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也不可能如此苛责他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梳理一下。先看它的起因蓝玉案。

一 起因蓝玉案

蓝玉(?―1393),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将领。他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因大破北元,摧毁其职官体系,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拜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作为太子妃的舅父,蓝玉自然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结果是与燕王交恶。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以“欲图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牵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也列入《逆臣录》。

蓝玉的罪状主要有四:一是嫌自己官小;二是向太祖奏事不听,认为皇上怀疑他;三是身为总兵,有造反之实力;四是手下一些头目参与谋反活动。

其实,有真凭实据的是自恃有功,专恣横暴,所为多不法,举止傲慢,无人臣礼。朱元璋为清除将来可能危及皇权的功臣才是蓝玉案的主要原因。

此案牵扯到的一个诗人就是孙蕡(fén)。

二 倒霉鬼孙蕡

孙蕡(1337—1393),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他很有才华,写起诗文挥笔而成。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后被召入宫廷,参与修《洪武正韵》。

后来,他调任平原县主簿。因犯过失罪被捕,罚修京师城墙。他修墙时唱粤语歌,太祖便召见他,让他朗诵所唱歌词,发现都是忠爱之情的,便赦免释放,起任苏州经历,后因犯罪罚辽东戍边。

他因曾为蓝玉题画,蓝玉案就把他牵扯进来,变成了蓝玉的党羽,最后被处死。

临刑前,孙蕡做诗长歌:

鼍(tuó)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大意是说:日落西山黄昏时,在一阵急促的鼓声中,一个生灵变成黄泉路上的孤魂野鬼 ,今夜我还能住宿谁家呢?

当时,孙蕡有个门生叫黎贞,他也在辽东戍边,孙蕡的尸首就是黎贞收敛的。

三 行刑官被杀原因

在《明史·文苑一·孙蕡传》(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中,只记载了孙蕡为官和屡次被处罚的历史,没有记载行刑官被杀之事。

据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之七载:“(孙蕡)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这说明,朱元璋后来才听说孙蕡作了这么好的诗,才迁怒于行刑官,责怪他“不覆奏”。

而这“不覆奏”,就是行刑官被杀的原因。

覆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司法制度,就是所有死刑必须呈报朝廷,待皇帝批准后才可执行。

作为行刑官,在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就把孙蕡杀了,显然,他已经严重触犯了明朝的法律。

朱元璋杀了行刑官,并不是如何惋惜孙蕡这个人才,而是行刑官违法,是执法者犯法,所以行刑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也是对蓝玉案牵扯面太大的一个小小的纠正。


郑国柱


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虽然领兵征战,最后还开创了明王朝,但是实际上他的内心很是自卑,因为他的出身太差了。这种自卑感让他生出了浓浓的怀疑,经常觉得会有人谋反,夺走他的江山,于是采用高压的态势,发现官员有点问题就要斩杀,他还喜欢株连,于是很多人都受到了莫名的处决。


朱元璋不但喜欢杀那些-功勋卓著的武将,还喜欢杀害那些智谋过人的文臣,刘伯温就是因为太聪敏,于是在他的授意下被害死。而题目中提到的这是诗人,是众多被屠戮的文士之中的一人,叫孙蕡。

孙蕡是个什么人?

这是个极为聪明的人,而且他还很喜欢读书,各种书籍都有涉猎,所以他是一个极有学识的人,甚至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才,朱元璋当然是会启用的,不过因为当时他还在南方为他人效力,所以并没有立即去朝廷任职。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朝廷开始科考,他在参考后高中,先去了工部任职,后来又到县里做官。作为一个儒学大师,他对于如何治理百姓是很有见解的,于是在他任期内,对百姓大施仁政,政绩显著,不过一年时间,就再度被调回朝廷。

初次获罪,侥幸得免

但是在朝中的几年里,他并没有获得晋升,反而在洪武九年的时候,再度被调到外地做了县城的主簿,更倒霉的是,在这个期间,意外犯错,结果被调入京城,做了工匠去修城墙。这样的工作对于书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于是他一边修墙一边就唱歌,歌词的意思就是夸朱元璋的好,表示自己喜欢大明。这歌传到了老朱的耳朵里,他很开心,于是就下令免除了孙蕡的罪责。



再度获罪

不久他再度被朝廷启用,被调往辽东任职,但是不久之后他再度犯罪,这次的麻烦更大,在被抓捕后,正赶上蓝玉案发,将他也卷了进去。原来他是南方有名的才子,不但书读得好,关键是字画也很棒,蓝玉因为慕名,曾经让他作画一幅。原本孙蕡干这件事是为了巴结权贵,但是不料反倒因此获罪。这件案子牵连很多,关键是皇帝下决心要将有关的没关系的都铲除,于是孙蕡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被判处了斩刑。

临死赋诗

在被问斩的时候,他也很害怕,于是赶紧赋诗一首,想着用才能再度打动皇帝,减免自己的死罪。可是行刑官却并没有把他的诗告诉皇帝。后来老朱听说了这首诗,觉得孙蕡压根就和此案无关,而且他非常喜欢这首诗,觉得很有文采,于是就感到非常惋惜,后悔自己错杀了才子。于是他就迁怒于当初的监斩官,问他为何不早点奏报,盛怒之下,他还下令将这位官员给处决了!

话说朱元璋老迈之际,这个脾气是真的差,因为一幅画而杀才子,又因为一首诗而杀了自己的臣子,这样的行事,让很多人都对他反感,怪不得后世要给他编排各种黑料。


小镇月明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开国将领蓝玉被杀,死得很惨,不仅被剥皮实草,还被抄家灭三族,牵连致死者达到一万五千余人,罪名是“欲图谋反”,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也是忠心辅助太子朱标的人,还是第一个看出燕王朱棣有天子气象的人,只是很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文,担心太子的人谋反,又把太子的人一锅端给杀干净了,蓝玉因此被杀了,还被列入《逆臣录》。

蓝玉被杀,牵扯致死者有15000人,其中有一个倒霉诗人孙蕡(fén)也被杀了,据说行刑官也被杀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孙蕡是元末明初岭南地区的著名学者,才华横溢却仕途不利,在官场混了几年不仅没有得到提升,还因为在平原县做主簿的时候犯过失罪被罚去修城墙,好在他也乐观,一边修还一边唱歌,内容还都是歌颂朱元璋和大明的,三观很正了,无冒犯天子的。

朱元璋听说后就乐了,下令放了他。

可是孙蕡很倒霉,又卷进蓝玉案里去了。

其实他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就是在蓝玉的画像上题字了,被人发现后报给了朱元璋,蓝玉案子牵扯了很多人,朱元璋那时候都杀红了眼,想都没想大手一挥就下令也杀了。

不得不说,孙蕡的心态还是很好的,被罚修城墙的时候他唱歌,现在要被斩杀了,他也是从容赴死,还在行刑前做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孙蕡吟完诗后就被杀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惊动了朱元璋,他又把行刑官给杀了。

因为朱元璋听说了孙蕡的这首绝命诗,觉得诗歌无比凄凉,细细思索,觉得孙蕡死得比较冤了,但是他又不能罚自己,就下令杀了行刑官,罪名是不上报孙蕡作诗这件事:

‘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故事讲完了,但是需要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根据《明史》的记载,孙蕡的确是蓝玉案的牵连致死者,但是行刑官被杀却没有被记载在《明史》中,而是来源于焦竑的《玉堂丛语》中,在正史中无相关的记载了。

也就是说,行刑官被杀的事情还是来源于野史了,很多人都觉得是杜撰的,也许是朱元璋杀的人太多了,才给他编了很多野史吧。

朱元璋的折腾其实也很可悲的,

他防来防去,却被想到燕王会造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