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什么被16岁崇祯轻松“诛杀”?

顾宇博


首先,真实的魏忠贤,远远谈不上权倾朝野,他从开始到结束,只不过是天启皇帝用来压制文官集团的一条狗而已,朝廷里的大臣并不是怕魏忠贤,而是怕他背后的皇帝。事实上,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不过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得到天启皇帝的信任,而并不是他自己所拥有多么强大的军政势力。

真正权倾朝野的人是什么样?往高的说,是像曹操、司马懿等人那样,皇帝就是撤了他们的所有担任的官职,他们依然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拥有属于自己的军政势力。再往低一点说,是像赵高、李斯、霍光、以及东汉和晚唐的众多太监,不仅能够架空皇帝,还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他们的权力,主要来自于皇帝的授权。如果没有皇帝在奏章上签字盖章,大明帝国上百万的军队,他们恐怕一支也调动不了;大明帝国的整个文官集团,他们一个也命令不了。就是他自己直属管理的东厂西厂,恐怕也没有人敢听他的调令。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魏忠贤只是给人感觉他是权倾朝野,但在皇帝眼里,他就是一条替自己收拾人的狗,他和他的党羽,一旦没有皇帝的信任和庇护,不仅会马上失去所有的权力,更甚至恐怕会当即就会被人拉出去清算。

所以说,魏忠贤从来都没有真正享有过权力,他只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权和监督下执行的皇权。

对此,魏忠贤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天启皇帝死的那一刻开始,魏忠贤再也不敢批答任何奏章。等到崇祯继位后,他又立马将象征帝国权力的御笔,交到了新皇帝手中,并再三向新皇帝宣誓效忠。

此时魏忠贤的命运,其实就在崇祯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如果崇祯愿意继续用他,那他就可以继续在朝廷上活跃,如果崇祯皇帝不愿意用他,他就只能彻底退出政坛。



本来,魏忠贤觉得崇祯应该能够明白自己只是他哥哥的一条狗,是替他哥哥干脏活累活的,所以崇祯即便不用自己,也不用赶尽杀绝。

但问题是,崇祯由于年龄小,又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上来就把政治当童话,总而言之,魏忠贤那是权倾朝野,对皇位虎视眈眈。再加上文官集团(东林党)的蛊惑,让崇祯更是觉得大明帝国变成今天这种烂局面,都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造成的。如果能够铲除阉党,大明帝国必然会中兴。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皇帝自然有意无意流露出对魏忠贤的厌恶和疏远。对此,文官集团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当中立马有人跳出来弹劾魏忠贤,数落魏忠贤的罪状。虽然这次弹劾崇祯并没有理会,还再三宽慰魏忠贤。但聪明的人立马就已明白,魏忠贤失宠了。

因为,如果崇祯真的像天启那样信任魏忠贤,这份弹劾奏章早就到了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的爪牙早就跳出来狠狠收拾这个官员,但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

显然是因为魏忠贤知道崇祯不信任自己,所以他有理由怀疑这份弹劾奏章会不会就是崇祯在背后授意的,这种背景下,他有怎么敢跳出来耀武扬威呢?这不是自己找死。所以他只能跪在地上再三认错。



经过这一回合的博弈,文官集团已经搞清楚魏忠贤不被崇祯所信任,所以他们自然要趁热打铁,于是各种针对魏忠贤罪状的奏章一封接一封被提交到崇祯手上。

而此时,崇祯也明白魏忠贤就是个纸老虎,因为魏忠贤如果真如传说中那样权倾朝野,这些奏章刚被递交上来时,就已经有人跳出来替魏忠贤收拾这些官员。总而言之,魏厂公忠心为国,岂容你们这些小人诋毁,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就是魏忠贤再怎么跪在地上认错,文官集团也不敢再递交任何弹劾奏章,因为这些奏章恐怕以后都只会出现魏忠贤的案头上,至于崇祯恐怕也不敢拿他怎么办。

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大家都在数落魏忠贤的罪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一句话,这种背景下,魏忠贤自然轻而易举被16岁的崇祯“诛杀”。


我是赵帅锅


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什么被16岁崇祯轻松“诛杀”?(关注葛大小姐,天天看历史故事!)


历史上牛叉叉的宦官不少,例如指鹿为马的秦朝宦官赵高,加速东汉灭亡的十常侍,唐朝末年操纵皇帝的宦官仇士良等,但是,要说宦官的知名度,还要首推明朝。

明朝简直是宦官的天堂,权力达到了顶峰,先后出现了王振,刘谨,汪直,冯保,魏忠贤这样的宦官大咖,个个都是权倾朝野的大人物。

明朝为什么会成为太监的安乐窝呢?

归根结底在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内阁制,为牵制内阁、监视百官,逐渐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太监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影响朝廷的一个强大势力。

明朝太监的最高职位有两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故名词义,秉笔太监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代替皇上朱批,在文件上写“同意”或“不同意”,掌印太监负责在朱批文件上盖章,发回内阁施行。

如果碰到怠政的皇帝,司礼监这两个太监权力就非常大了,恰巧,明朝什么都缺,就不缺奇葩皇上,先后有失踪皇帝朱允炆、美食达人朱高炽、俘虏皇帝朱祁镇、宠妻狂魔朱佑樘、影帝皇上朱厚照、修仙皇帝朱厚熜、短命皇帝朱常洛,幸运的是魏忠贤遇到了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幸的是,他又遇到了加班皇帝拼命三郎朱由检,活该他倒霉!

魏忠贤的发迹、覆灭史

魏忠贤本来是一个市井流氓,逢赌必输,没办法只好挥刀自宫当太监,虽然大文盲一个,但马屁功夫十分了得,通过太监魏朝、王安一路攀升,最终结识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哥哥)的乳母客氏,客氏创造了历史上所有乳母的最尊容记录,被封为奉圣夫人,出行排场不亚于皇帝,清尘除道,香烟缭绕,“老祖太太千岁”呼声震天,魏忠贤和客氏结为对食后,一举跃升为司礼监做秉笔太监,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体乾是客氏的人,也对魏忠贤唯命是从。一旦大权在握,朝廷的各色小人像苍蝇见血一样纷纷投入门下,像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结成了势力强大的阉党,对反对自己的人肆意打击报复,大臣杨琏,左光斗、熊廷弼等都死在他的手上,凡事进忠言的统统被贬斥,东厂四处横行,朝廷上下一片白色恐怖,边关战事吃紧,魏忠贤权倾天下,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可惜的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只当了七年皇帝就挂了,1627年10月2日,朱由校的弟弟、17岁的信王朱由检登上了皇位,朱由检在宫里长到16岁才到自己的封地去了,他对阉党的罪行摸的是一清二楚,魏忠贤和他的阉党们开始颤抖了。

朱由检知道魏忠贤势力庞大,所以十分小心谨慎,大臣们弹劾魏忠贤,朱由检一边隐而不发,一边周密安排,魏忠贤也开始试探皇上,让手下人弹劾阉党的重要成员兵部尚书崔呈秀,如果崔呈秀没事儿,那自己也就是安全的,如果崔呈秀出事儿,就拿他当替罪羊,魏忠贤没有想到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弹劾崔呈秀的折子刚递上去,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引燃了整片树林,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朱由检还是不敢动手,只是把魏忠贤发配到凤阳守皇陵,他发现魏忠贤走后阉党们并没有闹出大动静,这才放心大胆的让锦衣卫把魏忠贤抓回北京受审,魏忠贤知道难逃一死,回京途中在旅馆上吊自杀了,死后的魏忠贤被肢解,脑袋挂在河间府,而客氏则被鞭死于浣衣局。

17岁的朱由检三个月就把魏忠贤苦心经营7年的阉党以摧枯拉朽之势清扫干净,其中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原因是明朝的组织架构决定的。虽然明朝太监势大,但是他的一切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太监不过是皇帝控制百官的爪牙而已,百官真正害怕的还是太监背后的皇帝,而魏忠贤的阉党只不过是皇权的派生品,他们之所以巴结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深受皇帝的宠信,绝不是魏忠贤的人格和威望,虽然魏忠贤势力庞大,但是皇权并没有旁落和架空,皇帝自始至终都控制着最终的权力,魏忠贤之所以能在天启年间坐大坐强,主要是通过客氏来蒙蔽朱由校,朱由校醉心于木工,爱搞技术发明,不大关心政事,一旦不受他蒙蔽的朱由检登基,他的死期就到了,说到底,魏忠贤始终是皇帝的打工仔而已,所以,崇祯帝应该感谢老祖宗朱元璋和朱棣建立的好制度、打下的好基础。

其次是魏忠贤无论政治上多么猖狂,但始终无法掌握兵权。明朝的军事实行卫所制度,军权被中央牢牢掌控,魏忠贤虽然负责训练内操,但是人数毕竟有限,边关精锐和守卫京师的三大营,都掌握在皇上一人手中,魏忠贤根本没机会染指。当他感觉到崇祯的杀意之时,也不是没有想到过反抗,也曾经和心腹讨论过自立的可能性,最终发现明朝的制度让各方势力互相牵制,自己根本不具备与崇祯抗争的实力。

第三,魏忠贤身边聚拢的都是一帮子趋炎附势的小人,崇祯最害怕阉党的人聚众作乱,一直隐忍不动,先放出风来,观察这帮人的态度,阉党一看皇帝要对魏忠贤下手,立即树倒猢狲散,各自保命要紧,赶紧躲的远远的,魏忠贤经营了6、7年的阉党到最后竟然没有几个是死忠粉丝,原来只是一个纸老虎而已,经不起东林党的疯狂反扑,崇祯帝这才刚放心大胆的对付魏忠贤。

大凡权臣都活不过两代,魏忠贤这个人没有文化,他的统治风格与黑社会和地痞流氓那一套差不多,说白了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行事方式,虽然能让他权倾一时,但以真正的政治家来看,他这一套是根本行不通的,魏忠贤的死是注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快刀斩乱麻咔喳了魏忠贤后,崇祯帝感到自己简直就是天生当皇帝的料,阉党不是牛叉叉吗,还不是三下五除二被老子收拾了,天下还有谁是我的对手,自信心简直爆棚,他性格中潜藏的自私、刻薄、顽固、质疑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带着这份自信,崇祯帝用十七年的时间就兢兢业业的把大明朝给断送了,最后,一根白绫吊死在煤山上,最后陪伴他的是忠实的粉丝、太监王承恩,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魏忠贤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监,天启一朝,可谓权倾朝野,被称为站着的皇上。可是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之后。17岁的朱由检接位当了皇帝,在他上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很快收拾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自己掌握了朝政。

朱由检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而魏忠贤已经掌握朝政五六年,党羽遍天下,势力熏天。在这看似实力不对等的较量中,朱由检轻松的取得了胜利,以催枯拉朽之势去除了魏忠贤的势力。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明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通过制度的建构,巩固了帝权。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权力最大的人。但皇帝也是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权利都把在自己手中。他处理国家事务总是要人帮助的,这些离他近的人也就自然了分享了他的权力。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官”。官有分内官和外官。外官,分文臣和武将。内官也就是太监。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起初都是和武将有关。到宋朝的时候,宋太祖通过制度的建构,扼制了武将的权力。剩下的就是文臣和内官了。文臣中权利最大的是宰相,历史上宰相权利大过皇帝的时候有很多,霍光,曹操就是著名的代表。朱元璋为了削夺文官的权力,便取消了宰相制,实行内阁制。使得文臣的权力大大减少,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除了取消宰相,建立内阁之外,朱元璋还加强了监督监察机构,在六部之外设六科,专门监督六部,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隶属于皇帝个人的机构,锦衣卫,东厂等。

太监也称内官,相当于是皇帝的家臣。历史上也太监权力大了,而干预朝政的事。汉末就有十常侍之乱。唐代有李辅国,鱼朝恩等都是权力几乎大过皇帝的。朱元璋借鉴了历史教训,对太监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明朝历史上虽然有权势很大的太监,但他们都是借皇帝之势做威做福。离开了皇帝的支持,他们的权力立马就打了很大折扣。

内监有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最有权力的。但司礼监掌印太监看似权力很大,但他没有独立的行政权。他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必须是内阁提出建议,皇帝批准之后才能施行。魏忠贤最厉害的时候,他在朝廷中办事,也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他只所以能够说一不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控制了天启皇帝。并且利用皇帝的名义,把内阁换成了听他话的人。虽然说,他是说一不二了。但他还是没有能力打破大明王朝现有的政治框架。这是朱元璋加强帝权之后,为后世皇帝带来的好处。

第二原因,魏忠贤虽然势力很大,但却不得人心。魏忠贤这个人,是半路出家当的太监,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统治风格与现在黑社会和地痞流氓的统治差不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行事方式,在他掌权的时候,虽然有许多小人投靠,但在真正有眼光的儒家知识分子看来,他的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魏忠贤的发迹,靠的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我们都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父亲是泰昌帝朱常洛。朱常洛因为母亲是个宫女,得不到父亲万历的喜欢。为了争太子和自己的弟弟斗了一辈子。这就是著名的万历朝的立储之争。朱常洛自己都不受父亲的待见,常有性命之忧,明末有著名的“梃击案”,就是郑贵妃一派想要整死他所做的努力。所以,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是皇子,却是比较可怜的。从小没人关心,只有和自己的奶妈客氏相依为命。所以,他一当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而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的关系,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类似夫妻的关系。

魏忠贤原本是惜薪司的太监,他之所以能够调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也是客氏帮他办的。魏忠贤到司礼监之后,实际上并不是司礼监的一把手,一把手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体乾。可是,魏忠贤来了以后,王体乾一切都听魏忠贤的。这中国也与客氏有关。王体乾升任掌印太监之前,他的前边还有一位王安。王安的水平,比王体乾高一个档次。升掌印太监原本是水到渠成的。王体乾便投靠客氏,与之达于交易,如果客氏能让自己上位,自己就把魏忠贤调到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并一切事情都听魏忠贤的。魏忠贤虽然野心大,但在司礼监混,他的文化水平低了点。必须找个能够完成文字工作,又能听自己话的人。于是,交易就达成了。

魏忠贤掌握大权之后,朝廷的小人便都投靠到他的门下,形成很大势力。内阁六部,等地方都有投靠他的人。著名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对于,不听话,反对自己的人。魏忠贤便进行打击与陷害。比如杨琏,左光斗等人,都是被他们害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派,魏忠贤不可能得到主流士大夫的支持,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只能是一些见风使舵的小人。而这些人是很难成事的。

第三方面,就是崇祯皇帝小心谨慎,细致的安排。崇祯皇帝是朱常洛的第五子,从小也是在宫中长大的。因为他被封为信王,长大之后要到自己的封地去。崇祯在宫中长到十六岁,才离开去自己的封地。在宫中的时候,魏忠贤他们所做的恶事,他是很清楚的。离开宫廷之后,又长了不少见识。他在被立为皇帝之后,心里就已经明白,魏忠贤是必须除去的。所以,他进宫之后,就小心防备,周密安排。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势力很大。

据说,魏忠贤也与心腹商量过自立的可能性。但由于明朝制度的互相牵制,使得他们无法起事。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皇帝,便让手下人弹劾魏党的主要人物崔呈秀。魏忠贤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崔呈秀没事,说明他自己也是安全的,如果有事,就让崔呈秀做替罪羊。谁知魏忠贤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天启朝被魏忠贤迫害的人,日夜想着报仇。当弹劾崔呈秀的折子上去之后,一下子引燃了滔天大火。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像雪片般飞来。

这时,崇祯皇帝还不敢轻易动手,只是把魏忠贤发到凤阳守皇陵。等到魏忠贤已经走了。他的党羽们丝毫没有动静,这时崇祯才安下心来。命令把魏忠贤抓回来查办。魏忠贤知道大事已去,三尺白绫上吊自尽了。之后,崇祯快刀斩乱麻,把魏忠贤的党羽全部给收拾了。这时,距天启皇帝去世也只有三个多月。

收拾了魏忠贤,崇祯皇帝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错觉,以为自己天纵圣明,是个明君。这么厉害的魏党,被他举手之间就收拾了。天下还有谁是他的对手。正是因为这份自信,万历性格中潜藏着的自私、刻薄、顽固、猜疑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带着这种自信,崇祯皇帝用十七年的时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把大明王朝带上了死路。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是明朝的体制所决定的。明朝的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换句话话来说,大家怕太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代表着皇帝。脱离了皇帝,太监什么都不是的,这和唐朝的宦官是不一样的。因为唐朝的宦官已经是一股独立的势力,甚至能够决定皇帝的废立。

魏忠贤在明朝是个“狠人”,他狠在哪里?

他原本是个无赖,喝酒好色,和一个姓冯的女子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女儿。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是差不多的,正常情况下,他应该就这样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赌博的时候,他输了钱,被一群人羞辱了一顿。二十二岁的他痛定思痛,回首自己的人生,什么都没有干成,一怒之下挥刀自宫,成了一名小太监。

虽然魏忠贤名声不好,但是他这段经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还是相当“励志”的。一个普通人,毫无背景,立志成一番事业,最后真正让他做到了。这一点,真的是十分难得的。不难想象,一个二十二岁的人成了太监,如何面对自己的妻子女儿,如何面对身边的人?更不用说他孤身前往皇宫,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爬上了这个位子。

魏忠贤能够大权在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天启皇帝的器重。天启皇帝爱搞技术的皇帝,成天就是钻研做木工,据说手艺相当之高。不得不说老朱家真是什么人都有,有喜欢当将军的,有喜欢当道士的,还有喜欢自己乳母的。

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后,特别是朱祁镇把功勋集团能弄没了,皇权越来越受到文官的压制。除了像嘉靖皇帝这样帝王之术非常之高的人,很多皇帝是深受大臣的限制。在当时的大明朝,文官集团总是拿出一套祖宗家法之类的东西事事管着皇帝,所以明朝做皇帝有时候是非常憋屈的。皇帝立个太子,立个皇后就做不到。

这种情况下,皇帝就和自己身边的太监联合起来了。历史上太监的名声都是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写历史书的人都是文人。坦白说,明朝太监再专权,他们也都时时刻刻以皇帝为中心,替皇帝办事情。甚至王振、刘瑾这样的大太监,还对当时的机构进行过有效的改革。

一方面来说太监往往是皇帝身边的人,皇帝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们掌权以后,自然愿意相信那些大小跟着自己的太监。另一方面,前面说过,皇帝很多时候指挥不动大明朝的官员。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很多事情要靠着太监去做,自然而然太监权力就越来越大了。

历史上很多人总是谴责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大部分影视剧中它们都是反派角色。可是这些机构在明朝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因为明朝的宗室是不参与朝政的,又不像清朝的皇帝可以独断专行,所以皇帝继位以后,能够依靠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没有这些特务机构的来威慑群臣,皇帝根本没办法节制百官。

当然,魏忠贤的确是做了很多坏事的。可是正是由于他这样人的存在,才能够维持朝廷的平衡,避免皇帝和大臣直接对抗。

很多人可能会问,魏忠贤是不是会威胁皇权?明朝的太监权力那么大,但是皇帝杀他们真的不需要任何手段,一道圣旨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16岁的崇祯能够轻易诛杀魏忠贤的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其实说魏忠贤"权倾朝野"并不是非常恰当。

魏忠贤包括明朝所有的大太监(除了郑和作为特使带领船对出使他国除外),都是一没有在朝庭担任要职,二没有在军队中掌握重兵。就是说一没有行政权(人事权和财权等话语权),二没有兵权。他就只是掌握一个东厂,一个从事搜集情报、监督百官、抓捕要犯的特务机构,几乎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这个倒是跟国民党那个戴雨农具有同类性,但戴握有直属军队。)听命于皇帝刺探百官,私审案件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是他和他领导的这个机构的一个特权,也是他能“权倾朝野"中的"权"'力所在!百官惧怕他、攀附他都源于此。

但是,他的这个权力的来源却是皇帝的授予甚至是授意。他是皇帝的近臣,能将外面的信息有选择性的直接向皇帝汇报,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再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办事。

归根结底,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秉承皇帝意思和信任,他就是皇帝控制百官的凶狠的爪牙。朝野百官真正畏惧的还是他背后的皇帝,听命的也是这个权力真正的主人天子。皇权并未架空旁落,皇帝自始至终掌握最终的权力,如果这只爪牙有任何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不听使唤,皇帝也能轻而易举收回权力,甚至斩断这只爪牙。

因此,皇帝要除掉魏忠贤、刘瑾这些阉人也就是随便一个脸色,他们的末日就到了。





历史网


刚继位不久的少年崇祯,能把势力熏天,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拿下,说到底,还是因为明代高度的集权。也就是说,在皇权面前,其它都是浮云。

这个事实也说明,在朱元璋所创建的大明帝国政治体系下,不管臣下获得了怎样巨大的权力,只要君主翻脸,臣下无论如何都处于转瞬即被摆平的劣势。

崇祯刚继位,就有不少各怀心机的吏民对魏忠贤集团进行强烈批评,他们以奏折的形式投石问路,从而形成了一轮反对阉党的高潮。其中一个叫钱嘉徵的上奏者,其身分只是个贡生。按朱明祖制,凡国立学校的学生,一律不准议论国政。但崇祯没有追究钱贡生违背祖制,而是将这封措辞严厉的奏折以邸报的方式公诸于众。这无疑在向天下表明,新皇帝对魏忠贤已经生了杀机。接下来,便是铺天盖地的要求制裁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奏折。

尽管魏忠贤权倾天下,但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他仍然不堪一击。他向崇祯提出辞呈,并要求取消魏家所拥有的各种爵位。他想交出权力来保全身家性命。然而,崇祯不肯让步。他发表上谕,认为魏“专务逞私殖党,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通同客氏,表里为奸”,本来应当处以凌迟的极刑,但看在先帝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到凤阳看守祖陵。

然而,魏忠贤又一次惹火了崇祯——前往凤阳之前,有不少官员前去为魏忠贤送行,而魏本人也带了大批仆从和警卫。崇祯大为恼怒,再次发布上谕,指责魏忠贤对皇上的宽大毫无感激悔改之心,命令锦衣卫“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

魏忠贤得知这一上谕时正行进在北直隶河间府的阜城县境内,他知道难逃一死,于是在旅店里上吊自缢。


聂作平


明朝的太监不同于汉唐,汉依附于外戚本身并无任何实权,所以汉未宦官一杀大将军何进立即被文官集团株灭,唐则掌握了禁军可行废立之事,真正拥有绝对权力,所以直至唐灭,皇权牢牢被太监掌握,皇帝生死皆由太监决定,明太监则无军权,但依托皇权掌握了皇帝的朱批大印和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家奴,太监掌握的东厂,西厂并不是独立军事机构,只能依附于皇权才能实施权力并和文官集团抗衡,所以一旦皇帝要抛弃他,只是杀一家奴而已,借文官之手可轻易除去太监集团,魏忠贤若有自知之明要保持绝对权力,唯有和文官集团合作才行,而不是利用皇权杀戳文官,有明一代最成功的太监莫过于冯保了,外联首辅张居正,内结太后,压制万历十多年,成功掌控朝庭直至张居正死去,才被万历夺回皇权


手机用户4175924909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魏忠贤的权利来源是谁?其实就是皇帝,如果说皇帝不喜欢他了,那么他又何来权利呢?很多人都觉得魏忠贤权倾朝野,崇祯登基的时候才十几岁,他对于魏忠贤来说就是一个小孩,魏忠贤肯定能够把崇祯牢牢的握在手中,崇祯也就只能做个傀儡皇帝罢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崇祯上台之后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魏忠贤,并且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众阉党,那么一个是权倾朝野的老狐狸,一个是刚登基的小皇帝,崇祯怎么收拾魏忠贤那么轻松呢?说难听点魏忠贤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天启喜欢他,他就能够为非作歹,换了个新主人,不喜欢他的话,想杀就杀了。

明朝的制度决定了,魏忠贤本人其实是没有太大权利的,他之所以权倾朝野都是上一任皇帝纵容的结果,那些投靠魏忠贤的人都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魏忠贤给自己一官半职,而是希望魏忠贤能够在皇帝面前多替自己美言几句,魏忠贤能在皇帝耳旁说上话,而不是魏忠贤本人有多大的权利。

崇祯要杀魏忠贤之前其实是放出风声的,众人一看魏忠贤要倒,立马树倒猢狲散,这些曾经投靠他的人都立马远离他,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要收拾他了,赶紧得离远点,否则殃及池鱼可就不好了,大势已去,身边的人全部走了,魏忠贤但凡权利很大,都会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跟着魏忠贤的。

魏忠贤说白了就是个太监,他如果在其他朝代或许还能有点作为,可是在明朝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皇帝要他死,他就得死,绝对不会出现太监能够控制皇帝的事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头小猫


关于明代宦官专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作了如下评述:“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之所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尔已。”

可见,明代宦官权力触角已涵盖章奏批答、财政、刑狱等各方面,连内阁、六部等都已沦为承接宦官命令的办事机构,宦官专权局面严重。”但是另一方面,汉唐时期的宦官气势凌厉,废立皇帝如同儿戏,这是明代宦官忘尘莫及的。这正体现了汉唐宦官与明代宦官权力的不同,汉唐宦官俨然已是皇权的代表,而明代宦官的权势无论多大,都源自皇帝,而不可僭越。

明代君主集权空前强化,尤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巨大的相权空隙。所有政务都需皇帝批阅,繁重的工作使得皇帝必须寻找一些人或者机构替他分担。而那些与自己朝夕相伴,没有复杂社会关系的宦官自然成为首选。尽管有明一代出现了刘瑾、冯保、魏忠贤等诸多的巨宦权阉,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没有超越皇权,他们的所有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生死也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就看他们对皇帝还有没有利用价值了。

十六岁的崇祯登基,接的是他哥哥天启的皇位,所以必须要作出人事调整,建立自己的班子。所以才会拿魏忠贤下手,竖立自己的权威。等到政权稳固,崇祯也会扶植新的宦官作为自己的爪牙。只是李自成等人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