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辞灶临朐风

小年辞灶临朐风

春节,乃是一年四季之始,源于上古时代之腊(xi)祭,旨在祈求来年农耕丰收。年者,本为“秊”,禾苗干枯,即由春季萌芽至冬季干枯的循环周期,是为一季。《说文解字》释曰:“秊,谷熟也。”谷熟而庆,乃为蜡(zha)祭,时值臘(la)月之初,后定为臘月初八。由于现代简化汉字,以腊代臘,所以蜡、腊混用。实际上,古代腊(xi)祭并非是蜡祭,其时先为立春,后定阴历元旦。

春节源自腊(Xi)祭。腊,干肉也。古时畋猎,多是将肉风干贮存,以备日后之食。商周之时,人们已经利用海盐,或矿盐腌制肉食以便永久存放。《汉语大词典》认为:“古代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腊。”可见蜡、腊混称,秦汉为始。《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郑玄注之曰:“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一说五祀指门、中霤、灶、井、厕。

古之腊祭有官民之分,天子祭天地众神,而庶民则是祭先祖五祀。五祀包括门、户、灶等,因此笔者以为:春节源自腊祭,腊祭之中包括门、户、灶祀,所以春节之前的“辞灶之祀”应为春节前夕的预备工作,是与春节一体的节日。故曰:春节包括辞灶(小年)、除夕、元旦,直至正月初十。覼缕于后,聚焦其词而飨诸君。

祭灶,意为祭祀灶君神。一年之中,每逢朔望,房主多有祭祀,惟有腊月二十三祭灶不同平常,称曰“辞灶”。辞者,辞别也,意即辞别灶神。民间传说灶神上天言事,汇报一年之中房主的为人善恶,因此才有祀之糖瓜,多说好话的祈盼,实际上如此之举,已是荒诞不经,极不庄重。细究其始,灶乃五祀之一,本祀灶神,俗称灶王爷,尊称“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礼记·礼器》孔颖达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是司火天神。实则灶神之祀,源起于火神。先民时代,人们茹毛饮血,未知熟食,不仅品不出食物美味,而且极易引起肠胃生病。当人类利用火烧烤食物之后,开始了对火的崇拜,尤其燧人氏钻燧取火术的普及,人们便奉燧人氏为火神。当人类社会进入以家庭为单位之后,氏族部落时对火神崇拜的习俗便进入家庭,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灶房的祭祀。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多依赖风调雨顺,一旦遇上旱涝之灾,庄稼绝产,农人则是因无米下锅而饿死,所以当时人们祭祀灶神,起初是处于对火神的崇拜,后来演化成祈求灶神保佑灶厨兴旺,力避断炊。清朝中期,笔者所在的山东临朐张氏辈份用字中有一“饫”字辈,其意便是“吃饱”之意,可见彼时人们常遇粮荒饥馑,只要有饭吃饱便心满意足。由此可知彼时农人要求不高,祀灶仅图苟安度日而已。

小年辞灶临朐风

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阴氏世奉管仲之祀,谓为相君。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由于国史记载世人深信不疑,咸以灶神为求富乞贵之捷径,所以才有上古五祀之中灶神久祭不衰之现象。

至于灶神形象,《后汉书·阴识传·弟兴》援引《杂五行书》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宜市猪肝,泥灶,令妇孝。”从上述记载来看,灶神并非火神祝融,而是一位普通神祗。试想,若是火神祝融,面对家家奉祀,岂有分身之术?可见灶神乃是一家一个的普通小神,所以才有年终上天言事,参加灶神大会之说。

关于祀灶时间,北方地区多是腊月二十三日黄昏,南方一些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日黄昏。据说此俗起源于中原地区,汉代灶祀均为腊月二十三,至东晋,汉人南迁改为腊月二十四。其因是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乌鬼廿五”的说法,其意是官宅辞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宅辞灶在腊月二十四,而“乌鬼”指侵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凭借骑射之功,迫使晋朝官民南迁,受汉人影响而祭灶多为二十五。

根据现有祀灶日期而断,二十三辞灶者乃是中原遗俗,或是官宅遗韵,保留了原汁原味;而二十四辞灶者乃是迁徙南方的贫民百姓。山东半岛和苏北地区因处中原东边,受北方民族驱逐较差,所以海岱之间民俗保留了腊月二十三辞灶习俗。宋代文人范成大有《祭灶》诗,专记南方辞灶:“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欢。”“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瓢短勿复云。”其辞灶时间便不是腊月二十三,同时表明“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习俗宋时已有。其中“婢子斗争”实指妻妾争风吃醋类家中丑事。如果是这种事都怕汇报的话,古时家庭除了“庶人一妻”之家,凡富裕家庭几乎都有妻妾,那么祭灶者都会害怕灶君多言,难怪古人祭灶要以糖、酒谄媚灶神,盖由此因也。

小年辞灶临朐风

根据齐鲁民俗,腊月二十三的辞灶仪节是提前买下糖瓜、柿饼、软枣。糖瓜,又叫“麦芽糖”,加糖较甜,色如白面,寒冬腊月时节存于寒室之中,以免遇热融化,粘成一体。以粘糖供奉灶君,目的是让他“嘴甜”,上天言事,多说好话。及至辞灶日之黄昏,将糖瓜、柿饼、软枣以瓷碟盛之,供放厨房灶王神像之前;另舀清水一碗,撒入麸皮少许,置放供桌之下,以备饮灶马,将秆草(黍秸)剪短,盛于瓢中,置放供桌之下以饲灶马。然后焚香三炷,擎香祈祷:“今日腊月二十三,辞送灶君去上天,软枣柿饼糖瓜甜,玉皇面前多美言……”嘱其“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不管是金银财宝,还是人丁童子,尽管带回家中……”然后插香入炉。

焚香之中,添水两次,添酒两次,意为三献,并观三炷香哪炷烧得快。中间快,两边慢,叫“元宝香”;两边快,中间慢,叫“宝塔香”;从一边递升的由低到高形,叫“步步高”。待其香满,便将叠好的(烧纸)钱粮三份点燃,燃毕,奠茶水,跪拜嗑头,并点燃喜钱分烧灶房门口和大门口,意为灶神出门,顺利上天。或许远古辞灶,扎制纸马焚烧,称为“发纸马”,现在只以焚烧钱粮(烧纸)代替,仍称“发纸马”。当分烧灶房门口、大门口喜钱时,早已备好的鞭炮便由孩童点燃鸣放,然后家人分食供品。

这便是海岱之间俗谓“过小年”。

此后几天,直至春节之前,作为上天委派监察人间善恶的灶神上天言事,参加例会之机,人间便暂时摆脱监督,无所顾忌,加之诸凶神恶煞临年懈怠,可以为所欲为了。因而许多地方民俗有借此机会突击办婚嫁喜事者,认为是百无禁忌,名曰“乱岁日”,均可“赶乱”。其实这是人们自我宽解之辞,临年婚嫁,家家都忙,即使至亲好友,也无暇去赴宴吃请,相对于一向贫寒之家而言,此时婚嫁,目的是节省开支。辞灶之后,翌日即可打扫厨房。如果灶君未曾升天,尚居神龛,清扫厨房则有不尊灶神之意,所以才有先辞灶,后扫房之序。

根据海岱传统风俗,小年以后,大年之前,凡已出嫁闺女不许在娘家居住,亦不许来走娘家,其因是此时走娘家会踩得娘家人不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