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激戰後,白崇禧想主政東北,蔣介石卻為何讓他當國防部長呢?

1946年5月,白崇禧指導杜聿明攻佔四平,林彪率部從四平撤軍北上松花江後,針對國共已經談好的停戰協議,白崇禧主張繼續北進窮追猛打,不給林彪以任何喘息時間。多年後,白崇禧在他的《口述自傳》中這樣寫道:

共軍得了關東軍槍械,守長春、四平街,杜聿明攻打未下,蔣主席著急了,要我去東北。我到了以後,部署一下,打了三天,把四平街打下了”。“我主張取了長春攻哈爾濱,直取佳木斯,主張編300萬民團自動保衛地方,我希望在東北負一些責任,而蔣主席硬要我回南京就國防部長職”。(《白崇禧口述自傳》第480頁)


四平激戰後,白崇禧想主政東北,蔣介石卻為何讓他當國防部長呢?

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白崇禧不僅想一直打下去,他還毛遂自薦,“希望在東北負一些責任”,所謂的“負一些責任”,說白了就是想主政東北。按說,這個要求並不高,以白的資歷,特別是軍事上的能力,主政東北應該是個不錯的人選。可是,蔣介石為何拒絕了他的要求,偏讓他當國防部長呢?

不能讓白崇禧有兵權

眾所周知,蔣介石與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積怨甚深、矛盾由來已久。特別是象白崇禧這樣號稱“小諸葛”能力超強之人,蔣介石向來是用打結合。一方面使用,一方面限制。特別是不能給喜歡帶兵的“小諸葛”以兵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基本上就是這麼利用和對待白崇禧的。

1946年,在東北國共大打出手時,國民黨已有五個美械軍參加東北戰事。這五個軍可以說都是國軍一等一的精銳部隊,其中還有新一軍、新六軍兩大王牌主力。之後,東北地區國民黨軍隊還要不斷地追加。可想而知,總的兵力肯定不下幾十萬之眾。

這樣的精銳部隊、這樣多的部隊被控制在白崇禧的手中,一向也喜歡兵權的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這種事發生的。

不能讓白崇禧搶功勞

抗日戰爭之後國共雙方首先都將戰略眼光聚焦於東北。共產黨的部隊雖然因地利上的優勢先行進入東北,但由於蔣介石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有源源不斷的美國軍援,國民黨軍憑藉綜合優勢,在東北最初的戰事中打得順風順水。

四平激戰後,白崇禧想主政東北,蔣介石卻為何讓他當國防部長呢?

出於政治目的,出於在隨後國共談判中佔據有利形勢需要,雙方終於在四平大打出手,並都希望佔據四平、把握戰略上的主動。面對國民黨軍強大的綜合優勢,對戰場情況一向敏感的林彪深知,再這樣打下去將十分不利,於是決定主動撤軍四平。之後東北戰場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向北實行一路總退卻,杜聿明的國民黨軍一路向北尾隨追擊。因為誰都知道,此時,國民黨軍完全佔據主動,共產黨的軍隊完全陷於被動。

在這種戰略和戰場態勢下,東北戰事的莫大功勞,蔣介石怎麼能讓他的政治對手白崇禧給搶了去呢?

不能讓白崇禧造勢頭

國民黨內部向來派系林立,相互輕軋。仗打贏了誰都想為自己造勢,都想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的影響。無疑,蔣介石要把東北戰事的影響記在杜聿明等嫡系將領和嫡系部隊帳下。不可能讓桂系乘機攬功造勢造影響的。

這一點,蔣介石有過前車之鑑。當年抗戰初期的臺兒莊戰役,就是讓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造足了影響。特別是“小諸葛”白崇禧一向以能打仗善打仗自居,累積自己的人氣影響一直未曾中斷過。如果東北這個所謂的大好局面,如交給白崇禧,白無疑會將這種勢頭和影響放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必須把桂系的勢頭始終死死按住,這是蔣介石始終不渝的既定策略。這一次,蔣介石同樣也會如法炮製的。

就這樣,白崇禧主政東北的想法很快就化為泡影了。當然,從名義上看,蔣介石讓白崇禧當國防部長,也算是給足了白的面子。畢竟國防部長屬於中央首長,比東北地方長官要大得多。

至於這個國防部長有多少實權,特別是在蔣介石的眼皮子底下做事,能夠有多大的作為,箇中的滋味只有白崇禧自己最清楚了。

四平激戰後,白崇禧想主政東北,蔣介石卻為何讓他當國防部長呢?

主要參考文獻:《白崇禧口述自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