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有没可能早就被朱棣找到了,控制起来而已?

迟到了多年570


没有可能,有三个人可以证明。

胡濙,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胡濙书法

胡濙,朱棣最信任的大臣,在外寻访21年。回来后马上见朱棣汇报,朱棣已经睡了,听说胡濙来了,急忙起来召见,君臣谈了半宿,谈了什么没有记载,但谈的一定是建文帝的事情,所以说建文帝没可能早就被朱棣找到了。

姚广孝,黑衣宰相、僧录司左善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姚广孝临终时,借朱棣看望他的机会,为人求情。是什么人能让姚广孝这么关心,又让朱棣这么痛恨关了十年呢?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而姚广孝是朱棣的主录僧。朱棣认为溥洽知道并帮助建文帝逃跑了,所以关了十余年。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放了溥洽,姚广孝跪倒磕头感谢了朱棣。如果建文帝早就被朱棣找到了,控制起来了,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

郑和 三保太监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卷三百四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但第一次下西洋找建文帝,按照朱棣的性格,我觉得还是靠谱的。

以上三人之事,发生在朱棣整个统治期间,这足以说明建文帝绝对没有可能早就被朱棣找到并控制起来了。


一杯清茶饮江湖


明成祖朱棣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建文帝,建文帝也不可能被朱棣控制起来。因为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朱棣的最大心病。

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以皇帝礼将一具焦尸认作是建文帝将其厚葬。但是,在正史的文献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

因此,废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沒死的话他又逃到哪里?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朱棣本人也持有怀疑,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坛,离奇万分。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甚至有人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即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的确凿的证据。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他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枫叶永刀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谜是明朝十大悬案之一,要说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被朱棣找到并控制了起来,这种可能性实在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理由一:从明朝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可以读出,朱棣终其皇帝之前半生一直在派人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史书记载,朱棣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朱允炆。因为在他当皇帝期间,一直有一个名叫胡濙的官员替他在民间暗访建文帝朱允炆。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深夜求见朱棣,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知道朱棣同胡濙谈了些什么,但是“至是疑始释”一语,可以看出胡濙这些年可定是在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并且此时已经找到了建文帝朱允炆。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被控制,朱棣就不需要派人去民间暗访了。

理由二:郑和七下西洋,明里是扬大明国威,暗里是寻访建文帝朱允炆。

很多人觉得朱棣已然是皇帝了,为什么还要死死地追着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放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从明朝正统来看,朱允炆才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而朱棣是夺侄子的皇位,所以朱棣皇位来的不正。因此,只要没有建文帝确切的消息,朱棣的皇位就坐的不安稳。


因此,除了派人在国内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之外 ,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去大明王朝周边国家去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由上文可知,建文帝朱允炆应该是真的失踪了,因此,朱棣才会一直派人去寻找他。


史海钩沉


大家好!我是伯乐说历史。对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没有被朱棣找到。其实在正史里面,并没有多少记载。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找到《永乐大典》。当时有可能有一些具体的记载,毕竟这本书,耗时巨大,其撰写时间之长。上面详细记载了很多明朝上面的事儿,包括一些比较隐秘的。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见宫中起火,派人前去灭火救人,但火势太大,最终建文帝葬身火海。朱棣厚葬建文帝,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随着朱棣起兵,在短短时间之中。就打到了当时明朝皇城,而且当时的城门,也是城里面的人打开的。

使得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皇宫,建文帝朱允炆。不堪其被俘虏,在皇宫中放下大火。随其上吊自杀而亡,这是这本记录中的解释。



但是我们可以想到,虽然朱棣搜索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但是因为火灾的原因,其面目包括全身已经烧毁。无法具体辨认是否是建文帝朱允炆,只能大概根据其形状,包括当时投降的宦官。口述而出,大家都知道人被烧焦了以后,其皮肤都会缩减。这样大大的增加了辨认的难度,但是燕王朱棣,刚刚打下皇宫。其混乱成都盛大,为了稳住局面,只能宣布建文帝朱允炆上吊自杀而亡。

从而掌控局面,为了博一个美名。也求一个心安理得,他并没有马上登基,而是选择了厚葬建文帝朱允炆。并全国吊丧三日,从而获得心里的安慰。

但是心思缜密的朱棣,心中一直隐隐不安。

发现这一切太过于巧合,从对方投降开城门。到皇宫的大火,这一切很像是人为编织出来的。这导致他每日睡觉都会梦到,建文帝朱允炆向他索命。

据说朱棣登基以后,偷偷命其心腹。派人在民间搜索,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是迟迟没有消息传来,这让朱棣慢慢的打消掉心中的顾虑,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



但是其皇宫迁走,设立在北方。

本片由伯乐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谢谢大家观看,祝大家生活愉快!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哟!


伯乐说历史


不太可能,因为建文帝本身存在很多的谜团,一个是朱棣带兵攻进皇宫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道有没有逃出去?如果逃出去了,他又去了哪里?

建文帝去向之谜

在朱棣同朝廷开始了相互征战的时候,朝廷是占有优势的,只是朱允炆还是太年轻,比不过他这个年轻的时候就上战场的皇叔朱棣,而且当时他还面临了其他的皇叔叛变。

在朱棣的军队打进皇宫的时候,宫内却起了一场大火,而且这场大火也是在战争几乎结束的时候才熄灭。

战后一个太监对朱棣的军队说,烧死的那几具尸体就是朱允炆和他的家室。那时候没有像DNA认证这种高科技,人们根本认不出那到底是不是朱允炆。

这是朱允炆的一个很大的谜团,如果他当时真的死了,那么朱棣又怎么可能在后来抓到朱允炆,还将他控制呢?

如果朱允炆没死,那么朱棣确实会找他,但应该没有找到

历史确实有记载,朱棣不相信烤焦的尸体就是朱允炆,派人出去寻找过朱允炆的下落。历史有名的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有找失落的建文帝这一任务。

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的7月,而他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31年的11月。

这两次出行相差了超过26年,如果真的是找建文帝,那么找了那么多年的时间都没找到,那朱允炆怎么会被很早控制住了呢?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遁入空门,去寺庙当了和尚。

但这种说法是最早是在万历年出现,那时候的朱允炆已经在所说的东明寺圆寂了,朱棣这个比朱允炆年长一辈的人,自然也在朱允炆之前去世了,那么也就说明了朱允炆从来都没有被朱棣抓住过。

毕竟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野史,而且就算有部分来自正史,也不见得可信,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说建文帝朱允炆被抓住过,可见题主提出的这种观点不太可能为真。


小吴阅历史


趣谈答案:这个可能也有,只不过可能性极低。

建文帝的诸多可能

关于建文帝这一方面,只要历史学家没有发话,咱们可以随便想,随便的揣测,随便的来回折腾,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记载建文帝最终去了哪。

如果我们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结束之后,他的历史就成了一片空白,尽管明朝历史已经详细记载,建文帝已经被烧死,但是这个已经被烧死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我不说大家也能够略知一二。

也就是说关于建文帝的事情怎么揣测怎么想都有可能,毕竟明朝历史没有写,咱们就可以大胆的猜。

但是一切大胆的猜都必须有历史资料,作为一个详细记载的依托,所以在此我们只能说建文帝被朱棣控制住的可能性非常的低,因为如果真的控制住,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去找了。

朱棣为此做出的努力

朱棣为了建文帝最起码做出了四方面的努力,而这四方面的努力几乎让朱棣心神俱疲,如果真的早就找到了建文帝,也就没有必要这样折腾了。

首先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弘扬明帝国的威名,让那些其他的小国家知道,在这边还有一个超级大帝国,欢迎他们随时到来。可是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希望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看一看建文帝有没有跑到海外去,如果跑到海外顺路给抓回来,这一点主题没有说,咱们可以揣测到。

第2点就是朝中突然多了一个五品的小官员,这个官员官职极小等级低,但是它的权力非常的大,他的目的是啥呢?那就是找寻建文帝。

除此之外,朱棣的后宫当中,数不清的女子因此丧生,而他他们丧生的目的似乎也有着一个引申,那就是借此来逼迫建文帝现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系列的削藩在朱棣手中搞起来了,朱棣动用了诸多手段来窥探天底下有没有藩王故意隐藏朱允炆的下落。

但无论如何,建文帝应该是逃跑了,如果他没有逃跑的话,估计这么来回折腾也没啥好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关于建文帝的失踪之谜,野史议论纷纷,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没这么复杂。

先从朱棣的角度去想,靖难之役,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朱棣的口号喊的很响,“诛奸臣,清君侧”,实际目的大家都明白,无非就是想自己当皇帝。而且朱棣起兵时已经是背水一战、拼死一搏,没有任何退路了。

和朱允炆相比,朱棣显然经历更多,一直南征北战,想问题比朱允炆全面多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猜到,朱棣心里很明白,自己实际上就是“起兵造反”——要么弄死朱允炆,要么被朱允炆弄死,没有第三条路。

前期打的很艰苦就不说了,到了建文四年朱允炆求和的时候,朱棣拒绝了。这个时候你要是朱棣,也一定明白,朱允炆没几天蹦跶了,该了结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大军逼近南京,这场仗终于要打完了。


当大军逼近南京的时候,对于朱棣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建文帝朱允炆,必须抓住他。

所以,相信在很早之前,朱棣就已经秘密组建了小分队,专门负责搜捕朱允炆。就算朱棣在南京城一个眼线都没有(这个不太可能),他也早就在城外布置了拦截人员。这对于常年南征北战的朱棣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太意外的安排吧?

当然,即便这样,朱允炆确实有可能逃跑。但是假如题主所问的,朱棣早已经找到了朱允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朱允炆“意外身亡”。朱允炆死了,就省了很多很多麻烦。所以,正史当中所记载的,朱允炆在宫中被烧死了,应该是朱棣比较满意的结局了。

所以,如果在破城之时,朱允炆被抓住,很有可能趁乱被制造“意外”,死了最好。


但如果朱允炆成功逃跑,半路被朱棣抓住,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电视剧里的朱允炆)

你从朱棣的角度去想,费了多大的劲得了天下,肯定还有一批文人士族心怀不满,稳定重于一切。留着朱允炆有什么用?只能给自己制造麻烦。

所以,就算朱棣秘密的发现了朱允炆的行踪,也一定是偷偷派人弄死他,假装什么也没发生。传说中胡濙半夜去见朱棣,说朱允炆还活着,但是也掀不起大风浪了,就不用理他了。于是,朱棣就释然了,不再追杀朱允炆了。

如果把两个人换一下,你说朱允炆大胜了,不再四处追杀朱棣了,倒还有那么一丁点可能。说朱棣知道朱允炆还活着,竟然不追杀他,你信吗?

所以极大的概率,朱允炆是被朱棣杀了,只不过这事儿不能明说,也就成了“失踪迷案”。


七追风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个千古之谜,大火焚宫后他下落如何,到底是死是活?朱元璋为他留下秘密盒子里装着什么?郑和七下西洋只为找到他?正史与野史都有不同的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之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直接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在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随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1自焚说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满朝文武也纷纷投降,建文帝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烧宫殿,建文帝朱允炆携皇后马氏及嫔妃侍从等,偷火自焚而死。据《明·成祖本纪》记载,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从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并从火堆里找出了一具焦尸证明,但尸体已经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继位后厚葬建文帝。

2削发为僧说

近代有人则认为燕王破城后,建文帝无奈,遂求一死了之。但少监王钺告诉他:先皇给您留了一个铁盒子,说让我在您有难的时候再给您,我一直秘密地把它藏在殿内。我这就把它拿出来。打开后里面有三张度牒。什么是度牒?度牒就是作为僧人的凭证,上面写着建文帝等几个人的名字,还贴心地为他们准备好僧衣,剃度刀,盘缠和一封书信。信上写明了为他计划的逃跑路线,随后从密道逃走。至此建文帝削发为僧。

根据野史记载,朱棣继位后曾派人以寻的长生不老药的名义秘密寻找,都是无功而返,郑和七下西洋有一项任务就是为了去海外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可见朱棣并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这一找就是十七年。据记载,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朱棣得到了答案,人们不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但朱棣释然了,不知是人到晚年看开一切,还是确定了建文帝对他已经没了威胁。但至今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是个谜。

直到近几年才基本确定了建文帝的下落。

2008年有施工队在福建发现了一处不寻常的古墓,根据考古队的考察发掘,确定是明初的一处古墓,而且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墓地。但墓中发现了当时象征皇室的龙头和纹饰,与明皇陵纹饰相似,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着“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而这句话的隐意:“圆明”代表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则是孙辈,“沧海”代表一统天下,“珠”则暗指朱姓。那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就极大了。但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历史事实,无法真正触碰。





老三学文史


史书记载朱棣攻入南京当天,建文帝火烧皇宫后失踪,后来成祖派人出使西域和下西洋都是为寻找他,这一点很不可信。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偷生,但是朱允炆应该不会,才四年就丢掉了他爷爷为他准备的大好江山,况且如果出逃,身边应有忠义之人跟随,但是手底下四大名臣拒绝投降被朱棣诛杀殆尽,倘若朱允炆还活着,按照过去封建社会愚忠的秉性,方孝孺这些人不可能一心求死引颈待戮。在那个讲究正统的年代,后世认为朱棣改史书和身世不是没有道理。


又是一年春去处


明代历史上最大的秘案,莫过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如今,我们几乎不可能弄清楚朱棣是否已经找到了建文帝,因为这种事情,属于百分之百会被掩盖的,明成祖不可能再史书上记录下自己派了多少人去找建文,也不可能在找到之后导演一出 “叔侄和解”的戏码。因为,在朱棣靖难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自焚于宫室的说法已经是永乐朝的官方定论了,在官方建文帝已经是个死人了,如果朱棣大张旗鼓寻找建文还把它记录下来,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么?当初假惺惺的说自己只是靖难,不是想当皇帝,想造反,只是你建文自焚了,我没办法只能把担子挑起来,如今又派人寻访而记之,这不是打自己脸么?

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任何流传开来朱棣派人寻找建文的记录,更何况是寻访的结果?

从明代中期以后,关于永乐年间大臣胡濙巡游乡邑、太监郑和下西洋皆为寻访建文帝的传说开始出现,清朝官修《明史》也将这种说法吸收于书中。《明史·姚广孝传》曰:“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

而《明史·胡濙传》称: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永乐)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云云。”

经过官修《明史》的强力宣传,胡濙寻访、郑和踪迹建文之说,似乎成为确然不拔的定论。时至今日,不少历史研究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仍对此论说纷纷,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不少,但都提供不了有力的材料为佐证,故信者恒信,疑者恒疑。

据现有史料,最早直接记录建文帝出亡说的时间是在正德年间,祝允明、黄佐等人的著作都有记载。而朱棣遣人寻觅建文帝的说法,最晚也在嘉靖初时形诸文字。这些说法,大多来自私人笔记,但这些私人笔记,并没有交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而这些文字的线索追述到了明宪宗时名臣李贤的索作胡濙的碑铭。

这篇碑铭全文没有一个字是关于建文的,就说了胡濙受命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这里的“异人”指得是谁?是张三丰,还是建文帝?但文中言及胡濙的主要任务是察人心向背,毕竟朱棣得位不正,建文帝是合法天子,篡位的明成祖,忧虑人心不服,派人察访全国民心如何,这也是正常的事情。胡濙回来后,向朱棣回报了工作,“上览之大悦,自是不疑”。

李贤写的胡濙碑铭,就是后来流传开来朱棣遣人寻建文说法的由来。这篇碑铭实际上是一个官方对胡濙的盖棺定论,标准的官样文章,胡濙后半生一直都在全国各地寻访,难免让人不怀疑是不是在找建文帝。建文的生死,政治意义太过浓厚,他是合法天子,对于当时的文化而言,他在民间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自然有同情他的人心底里希望他是从密道逃走了,而非自焚而死,所有有这样的怀疑也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按照胡濙碑铭的记载,认为胡濙还有秘密使命是寻访建文,那么,“上(朱棣)览之大悦,自是不疑”似乎像是在说,建文帝找到了,可能死了,可能当和尚,可能双方和解了,可能性太大了。总而言之就是,朱棣的江山稳了,没有人再会起来造反了,自然也包括可能活着也可能死掉的建文。

当然,无论是自焚说,还是流亡说,至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然朱棣遣臣寻找建文的事情,也一样跟建文的生死成了一个千古谜团。或许,也一直无法解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