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兩晉要設立江州?從其設立目的和所發揮作用談起

東漢十三州當中並無江州,直到西晉元康元年,才割揚州的豫章等七郡及荊州的武昌等三郡,合計十郡設立江州。及東晉永興元年,又設尋陽郡歸江州。至此兩晉時期的江州確立下來。

古代王朝設立新州並非只為統轄新增加的郡縣,如西晉初期設立秦州為解決西北胡族之患的目的,在兩晉時期確立下來的江州,也有著其設立的目的和發揮的作用。

為何兩晉要設立江州?從其設立目的和所發揮作用談起

東晉江州示意圖


結合西晉末期時局看設立江州的政治目的

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揚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晉書·地理志》

《晉書》當中設置江州的原因是荊、揚二州疆域太大,導致管轄出現困難,這才割荊州和揚州一部分設立江州。但是結合當時時局的發展來看,並非單純的出於統轄的方便。

元康元年,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不滿朝中專政的外戚楊駿,因此聯合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殺掉楊駿。之後楚王司馬瑋又殺掉掌權的司馬亮和衛瓘,而賈南風又以司馬瑋偽造詔令殺害司馬亮和衛瓘的罪名,殺掉司馬瑋,最終得以掌權。

這是發生元康元年的西晉時局變動,這正是西晉末期浩浩蕩蕩“八王之亂”的開端。而也是在這一年,江州得以設立,那麼江州的設立與這場亂局毫無關聯嗎?當然不是。

從發生於元康元年的亂局開端來看,參與者包括八王之中的司馬亮和司馬瑋,以及賈后賈南風等。其中,司馬瑋接受賈南風的建議,率軍前往京師,在剷除楊駿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當時司馬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此才領荊州之兵前往京師“平亂”。

而在這場八王之亂最開始的階段當中,贏家雖然不是擁有荊州強兵的楚王司馬瑋,但是最終得以專政的賈南風,當然對於能夠輕鬆改變時局的司馬瑋原先所督荊州產生忌憚之心。

為何兩晉要設立江州?從其設立目的和所發揮作用談起


出於這種考量,賈南風掌權之後,為了警惕荊州勢力威脅中樞,利用新設立江州來削弱荊州勢力的政治考量就顯而易見了。在處死司馬瑋之後,緊接著就分荊州武昌等三郡歸江州,這是將原本司馬瑋荊州勢力的瓜分,這也便是江州設立時的政治目的。

兩晉之交對於江州的爭奪,所體現出來的穩定作用

出於瓜分荊州勢力的政治目的而設立江州之後,江州在西晉末期並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在在西晉末期的張昌起義、陳敏之亂中,暴露出了江州作為荊、揚之間穩定作用的缺失。

在揚州都督周馥平定陳敏叛亂之後,在朝中掌權的司馬越為了爭奪對於江東的掌控,派司馬睿前往江東都督江南諸軍事,這是對於周馥揚州都督的勢力分割,並且結合歷史發展來看,司馬睿對於揚州的掌控超過周馥。對於這樣的情況,剛繼位的晉懷帝,不滿司馬越對於江南地區的掌控,因此派華軼任江州刺史,以形成對於周馥的支持。

既而帝承製改易長吏,軼又不從命,於是遣左將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討之。——《晉書·華軼傳》

進而等到永嘉之亂後,晉懷帝被匈奴擄走,在江東的司馬睿得以確立其地區,而當時江州刺史華軼卻不服從司馬睿的統轄,因此司馬睿派王敦前往討伐殺華軼。之後又平定杜弢之亂後,王敦“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結合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過程來看,這是司馬睿和琅琊王氏勢力在爭奪江州過程中,最終得以掌控江州的結果。在這個爭奪過程當中,處於上游荊州和下游揚州之間的江州之地,其重要性也得以體現。而且,王敦作為東晉建立的功臣之一,控制上游江州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爭奪地盤上。

僅從從兩晉之交的數次叛亂來看:太寧二年荊州張昌起義,沿江而下攻陷建業;永興二年,陳敏之亂自下游起兵圖謀上游;永嘉六年,湘州杜弢作亂,北上席捲荊、江,甚至有順流而下影響揚州之勢。在這些過程當中,江左所起到的平亂作用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為何兩晉要設立江州?從其設立目的和所發揮作用談起


在平定杜弢作亂過程當中,得以掌控江州的王敦,最終平定叛亂的過程中,江州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就得以體現。這對於將叛亂阻隔與江州,不影響下游揚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江州的作用,發展到兩晉之交,不再是單純的瓜分削弱上下游勢力的政治目的,而是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穩定作用。江州可以將上下游的叛亂,阻隔於江州,加之如王敦這般讓江州擁有一定軍事力量,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穩定上下游的作用。

東晉時期江州所起到的平衡上下游方鎮勢力的作用

等到東晉建立之後,士族門閥等勢力坐擁方鎮成為一方強藩,尤其是荊州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更是成為東晉最為重要的上游軍事力量。但是,不可避免地上游荊州強藩,會挾荊州強兵順江而下威脅下游建康。發生於東晉初期的王敦之亂,就是典型的荊州強藩威脅下游的例證。

因此,在平定王敦之亂後,徵西將軍陶侃坐鎮荊州,這引起了當時掌權中樞庾亮的忌憚,因此派遣溫嶠出鎮江州,以預防上游荊州陶侃再如王敦那般起兵作亂。

峻遂與祖約俱舉兵反。溫嶠聞峻不受詔,便欲下衛京都,三吳又欲起義兵,亮並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晉書·庾亮傳》

東晉時期,江州對於荊州的平衡作用十分重要,即便是在發於歷陽的蘇峻之亂,已經形成了對於下游建康的嚴重威脅之時,江州溫嶠想要領兵而下護衛京師。當時掌權的庾亮給溫嶠寫信,稱其擔憂荊州的威脅,比蘇峻之亂還要大,因此拒絕了溫嶠離開江州。

為何兩晉要設立江州?從其設立目的和所發揮作用談起


由此可見,當時東晉中樞對於江州的定位,是其對於荊州強藩限制的作用。經歷兩晉之交及初期的發展,荊州的軍事地位已經得到確立,而為了避免上游荊州強大軍事力量對於下游揚州、建康的威脅,才有了派遣溫嶠鎮江州,以平衡上下游的情況出現。

這種江州的平衡作用,在東晉之後的發展中也一直得到體現。淝水之戰後,譙國桓氏桓衝去世,掌權的謝安讓桓伊出任江州刺史,再次平衡了當時上游桓氏與下游的關係。當然了,江州在東晉後期,也逐漸成為江東長江沿線重要的抗擊北方要地,其自身軍事地位也逐漸得到提升

結語

西晉末期設立江州的目的是為了瓜分荊州勢力,這是出於政治目的的考量,朝中賈南風為了削弱司馬瑋在荊州的勢力,所作出的限制方式。而兩晉之交,多次叛亂過程當中,處於上下游之間的江州所能起到的穩定作用顯而易見,等到王敦控制江州並且保持軍事力量,能夠將上下游禍亂阻隔於江州。等到東晉建立之後,江州能夠起到的平衡上下游勢力,制衡上游荊州強藩威脅下游及京師建康的作用更加明顯。

《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