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大佬以身殉國,卻被清朝統治者推崇,背後另有原因

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後擊敗了李自成和南明的幾個小朝廷,逐漸統一了全國,當時大多數的國民已經接受了這一既定事實,成為了清朝治下的良民,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他們不願意成為清朝人,他們選擇與清朝統治者採取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自稱“遺民”。這些遺民中有些人暗中參加或支持反清復明的運動,被清廷視為眼中釘,但是有一類遺民卻受到了清廷的推崇,著名東林黨人劉宗周就是後一類遺民的代表人物。

東林黨大佬以身殉國,卻被清朝統治者推崇,背後另有原因

明末遺民形象

劉宗周是明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理學家,因彈劾如日中天的魏忠賢和客氏等人而被貶,後來開創了蕺山學派,清初大儒黃宗羲等人都是這一派的傳人。他敢於犯言直諫,對自身要求也極為嚴格,但是這種性格在亂世之秋的明末卻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崇禎末年,漕督兼淮揚巡撫路振飛是堅定的主戰派,在崇禎皇帝死後,他積極組織防禦,形成了堅固的淮揚防線,但是劉宗周卻依然要彈劾他,理由是“路振飛把家人送出城外是倡議逃跑”,他置路振飛的努力而不顧,卻專門關注其家人是否被送出城外這點小事,有點捨本逐末。

東林黨大佬以身殉國,卻被清朝統治者推崇,背後另有原因

劉宗周

除此之外,他還建議將高傑、劉澤清等南逃的將領處死,高傑和劉澤清原本是北方地區的總兵,因李自成和清軍相繼到來而先後南逃,按照常理將此二人斬首也無可厚非,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之下,這件事卻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一個月後李自成和清軍、吳三桂大戰于山海關,李自成戰敗後撤離北京,清軍又進了北京城,山東以北的土地被清朝和李自成分別佔領。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稱帝,建立了弘光政權,而弘光政權所依賴的軍事力量就是以高傑、劉澤清等四人為主要將領的江北四鎮,如果此時將此二人以“南逃”的罪名斬首,那麼江北四鎮肯定會土崩瓦解,弘光政權將成為一個不設防的政權。劉宗周不顧形勢,卻嚴格要求將領們的所謂節氣,未免有點迂腐。

東林黨大佬以身殉國,卻被清朝統治者推崇,背後另有原因

形勢圖

1645年五月,清軍擊敗了南明弘光政權,而劉宗周的故鄉也淪為清朝的領土,江南一帶湧現了很多抗清的民間武裝,很多江南士紳都投入了抗清運動之中,而劉宗周雖然不願與清朝合作,但是也不願意參與武裝抗清,他採取了絕食的方式以顯示自己的氣節。最終,劉宗周絕食而死,他的態度固然令人欽佩,但是這卻也是清朝統治者所願意看到的一種“反抗”方式,因為這種反抗方式不會對清朝統治形成威脅,清朝統治者也不需要動用兵馬糧草去鎮壓這種反抗。正如顧城先生所評價的,劉宗周“一生好名,與其說他是以身殉國,不如說是”以身殉名”,對他來說,自己的名聲恐怕比國家命運重要得多。

參考文獻:《南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