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大马哈鱼12


这个局面,不是诸葛亮的原因。

蜀汉集团只有一个益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能使用最多的益州本地人才。

因为蜀汉集团和刘焉刘璋一样,都是外来户政权,只能压制而不能消灭本地世家,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因为刘备集团的特点造成的,与诸葛亮无关。


四川達州


廖化在关羽手下任主薄,关羽被东吴打败丢了荆州后,廖化等人被迫归顺东吴。过了一段时间后,廖化用计骗过孙权等君臣,带着老母亲回规蜀国。在半路上遇到了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刘备非常的感动重赏了他,就让廖化随军。

刘备被陆逊用火烧连营打败后,蜀军是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刘备跑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被陆逊的东吴大军是四面包围。蜀国的大将张苞、关兴等把刘备圈在中间保护起来,拼命杀了出去!可是在最后截击东吴大军的蜀国年轻将领张南、冯刁等十多人都战死了,才使得刘备逃出了东吴大军的包围。

最后到诸葛亮北伐时,年轻的将领所剩无几。廖化是多次参加对东吴的战争,非常有战斗经验而且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北伐让廖化做先锋。年轻的将军就像现在的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得有多年的培养和实习经验!蜀国以前的很多年轻将领,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为保护刘备突围战死很多。所以说,不能全怪诸葛亮,刘备的责任更大。


隐者康司马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稳扎稳打,凡事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养的队伍却没几个独挡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举轻若重,不敢放手让手下做。连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都要过问,自己太勤快,属下思想就懒惰起来,只要听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养成苦力,学不到真正的技术。

二、未有识人用人慧眼,诸葛亮行军打仗,出谋划策可以,但识人用人比不上刘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说,先帝曾与我提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刘备竟然力排众议,让其守汉中,魏延也确实给力,守汉中十多年,固若金汤,相比姜维守汉中一月而丢汉中,魏延确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险精神,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无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于冒险之人,这也是诸葛亮空城计能成功的基础,平生第一次冒险,像魏延子午奇谋更不敢同意。

总体来说,诸葛亮是一个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诸葛亮是一个举轻若重之人,事不经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举重若轻 。


饕餮中国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到。刘备死后,将刘婵托孤给诸葛亮。那是,诸葛亮42岁,实际上是成为蜀国的最高统治者,而刘婵生性软弱,一切都是诸葛亮安排,没有什么实权。

诸葛亮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是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诸葛亮在“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接着在在国内致力发展农业生产,积蓄军粮,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北伐,因为这是刘备的遗愿,再加上蜀国内部矛盾重重,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十分激烈,益州集团以李严为首的不少人都想把诸葛亮搞下去,北伐是把内部矛盾转向外部矛盾!把蜀汉所有人的目标都转向曹魏,这是个很明智的政治权谋。

魏国的实力强太多了,魏国有八个州郡,而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在积攒国力这一块,魏国一定会比蜀国快。如果不北伐,蜀汉的灭亡会更快。


诸葛亮带兵数次北伐,均无功而返,不少将领们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人间,如赵云,张苞,关兴等先后病逝。其中,最出名的战役就是“六出祁山”。许多人都觉得第一次出祁山是最可惜,原本战略若执行得当,直接攻入长安也是有可能的。


偏偏马谡失街亭,一步错,步步错。班师回朝诸葛亮对马谡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也并没发怒,或者暴怒,而是哭着——“挥泪斩马谡”。

在北伐后期,诸葛亮处于无将可用的境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他用廖化为先锋进行北伐,后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廖化能力一般,不能担此重任。另一方面,也是对诸葛亮的嘲讽,认为诸葛亮治国还行,但是打仗用人这一块做得不够好,对将才堪比关、张的魏延处处压制,对纸上谈兵的马稷委以重任。


五次北伐连连战败,削弱了蜀国的经济实力。对将才堪比关、张的魏延处处压制,对纸上谈兵的马稷委以重任,诸葛亮五次北伐的不可为而为之,后更加使原本综合国力就差的蜀国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刘婵并没有历史上说得那么无能 ,而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并不是虚有其表,他的才华也非常高,诸葛亮数次北伐,但运输的粮草都是由皇帝后面统辖的,如果不是刘禅在粮草方面掣肘诸葛亮的话,那么诸葛亮也不会被迫发明木牛流马。刘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偏居一隅,安心的当自己的快乐皇帝 。所以,诸葛亮在数次北伐战争中才会经常出现断粮的情况。


我的回答到此结束,谢谢关注@予小草说电影。如有更好的见解,欢迎跟我一起讨论。


予小草说电影


这个帐不应仅算在诸葛亮身上。诚然,诸葛亮愿意重用荆州集团的人,守街亭用马谡,选的接班人开始是蒋琬和费祎,废掉了代表另一派的李严。但在军事人才方面,诸葛亮能用的几乎都用了,比如桀骜不驯的魏延,归顺过来的王平、马岱、姜维等,还把自己治军的本领传授给了姜维。“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根本原因在于蜀国所在的益州人才不旺,也难有足够的吸引力。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感叹历年积攒的将士们在逐渐地凋零。五虎上将的最后一位赵云去世了,再也没有与之匹敌的人了,所以诸葛亮选魏延做了先锋,也是当时蜀国最能打的了。可以说,蜀国能征惯战的将士大都来自荆州。但是有两大战役让这些将士损耗过多,难以补充。一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先是攻击曹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被东吴抄了后路,丢了荆州,送了性命。经此一战,蜀国的水军基本没了,占蜀军约三分之一的陆军也丧失了。后来,刘备给关羽报仇,率领蜀军主力征讨东吴,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而归。这次,蜀军是伤了元气的。诸葛亮收拾残局,能集合人马北伐,已是竭尽所能。而北伐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人力不足,只能单线作战,满足不了两线作战的要求。

说到底,蜀国失去了荆州,就失去了最大的人才基地,益州的位置在偏远的西南,人口数量有限。当时中国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魏国所辖的地带,很少有人到益州来创业的。廖化还是荆州时代的旧将,可见蜀国用人的窘境了,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这也是蜀国面对的现实。人才问题使北伐难以成功,打不出四川就解决不了人才问题,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更难以解决了,由此也决定了蜀国的国运。


澜石记


武侯其个人能力极其突出,品德亦是世所罕见。但武侯性格谨慎。导致武侯在用人上未能人尽其才,选拔人才上也趋向于品德高尚之人。

刘备死后,刘禅尊诸葛亮为“亚父”,诸葛亮俨然成为蜀汉政权的“皇帝”。诸葛亮在《出师表》向刘禅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也说“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说这些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相比能力诸葛亮更重视品德,虽然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不会出现弑杀君父之事。但满朝皆庸碌平凡的循吏。这些人放在天下一统时期能为天下士人做表率,但像三国那样的乱世却是尸餐素位。殊不知,秦昭襄王用“人屠”白起杀破六国胆量。隆庆皇帝给万历留了一个张居正,给大明王朝续命几十年。这些人都算不上谦谦君子。可依然不耽误他们在史书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难得有一个将才魏延,诸葛亮还怕没人能降住他,死前把他收拾了。

曹操有一句话叫“道德无用,唯才是举。”蜀汉缺乏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诸葛亮拥有一把手的权利。却不能做到唯才是举。遍观史册,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那个不是能吸纳各色人才才成就一番伟业的。


史争朝夕


诸葛亮有很多头衔,大概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许这么说有失偏颇,那我们就从一个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军斜谷讨伐曹魏,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赴魏营,司马懿随意询问蜀军使者:诸葛公进来饮食如何,一顿饭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实回答:三四升。司马懿又接着询问政事,使者也如实回答: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丞相自己亲自批阅裁定。司马懿在问询完这些后,对身边的感叹道:诸葛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当月就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太累了,蜀国政治、军事他做到了亲力亲为,几乎是事无巨细,每天小至处理二十军棍以上处罚这样的小事,大至处理军国大事。如此劳心费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会油尽灯枯?(同时他还发明了机器人运粮,为军队发明连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为何会这样?我们来读读著名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接过重担(真是亚历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比起曹魏、孙吴实在是太弱了,国土小人口少,勉强做到偏安一隅,还要“北定中原 还于旧都”那就只能撸起袖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了。

完全可以组建团队一起加油实现梦想啊!团队到是组建了,可质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锋了!这是因为符合诸葛亮内心团队成员标准的人找不到,他的标准太高了,与曹操惟才适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与他自己同样高度的道德思想标准(也许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过关)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后才比专业才能,可能还有仪表仪态!试问天下之大这种人才好找吗?

找不到那就将就用吧,好歹最后几年还找到个姜维,可凑活用的结果就是,整个团队都是执行式员工,缺乏创新型人才,没有帅才,只要听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这样的团队只会越来越弱,我都知道,卧龙先生看不透吗?非也!因为压力山大,因为时间紧迫,因为自知时日无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尽灯枯之时,丞相摆了七星阵续命,可偏偏被魏延无意踢灭一盏,含恨而终,也许这就是天道,续命本就是逆天而为,但纵观诸葛亮一生何尝不一直是逆天而为,连东风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气运已不在汉?

最后的时日,孤独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军山,想起落凤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们始终不知他面朝成都还是长安?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杀杀人跳跳舞


题主,你好。“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说法,表面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蜀国在人才方面弱势。三国时期,廖化算的是打满全场的人物。在五虎上将和魏延等人相继退场之后,蜀国再无名将,廖化的出场表面蜀国已经人才枯竭,这应该是诸葛亮的责任。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蜀国地窄人稀,人才储备少,蜀国立国时间短等因素。所以说这是诸葛亮的责任,但也不全是。


风的节奏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并不是诸葛亮的部署有弊端,而是确实是当时诸葛亮已经无人可用。

自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刘备为了给二弟报仇,一意孤行开始出兵伐吴,最后中了陆逊的火攻,导致八百里连营一夜之间毁于一旦,诸葛亮赶到已经为时已晚,刘备也因为两位结义兄弟相继死去,在加上遭受这样的惨败,最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至此一战,蜀国国力便开始慢慢走向下坡路。

五虎上将关张马黄相继战死,只有忠肝义胆的老将赵云,后收的爱徒姜维和一个脑有反骨的魏延,而文官法正和刘巴两位顶尖人才也相继病亡。好在关兴和张苞是继承了关羽和张飞的勇猛,可惜天妒英才,小小年纪都相继病死了,再看此时的蜀国真是人才凋零。诸葛亮纵有万般奇谋也是无力回天,上方谷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叹息,马谡守街亭的悔恨,廖化做先锋无奈,实在是回天乏术无人可用了!

所以并不是诸葛亮想让廖化做先锋,实在是蜀国已经没有像样的武将可以托付了……




冷风洛雨


一句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蜀汉政权后期人才缺乏的窘境。也隐隐含有对诸葛亮的指责,大有因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才形成了这种局面。

致所以,有这种指责,和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莫大的关系。在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主将们三个金囊,他们只需依计而行大事即成。似乎,主将们都是木偶,诸葛亮就是那个提线的人。事情真是那样吗?诸葛亮真的不知道爱惜,发现,培养人才吗?事情远非如此简单,真如此,诸葛亮也就不会让人称颂千年了。

先说诸葛亮爱惜人才,庞统投到刘备旗下之初吋,刘备并没有因他的凤雏的大名而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放在了一个冷板凳上。诸葛亮知道后,赶忙给刘备去了一封信,说庞统是一个大才,绝非平庸之辈。

刘巴是一个管理型的人才,如果,没有刘巴的出谋划策,初定益州的刘备一吋半刻还真稳定不下财政的窘境。然而,刘巴投靠刘备却非是主动,只是机缘巧合而己,再加上刘巴的个性也不招人喜欢,刘备心中很是讨厌刘巴。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刘备才放弃了前嫌,委以重任。

魏延虽是刘备发掘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对他却是爱护有加,每次北伐都委以先锋重任,并没有因他跋扈的个性而冷落他。


再话诸葛亮发现和培养人才,对于马谡失街亭,人们往往是指责诸葛亮用人不当,其实人们忽略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马谡是个人才,诸葛亮正是想用一系列的锻炼来培养他成为一个全才,可惜,天不随人意。

蒋琬是一个青年才俊,在诸葛亮的培养下一步步成为治国大才。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对人才的渴望确实到了如饥似竭的程度,盖因为,诸葛亮知道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大量的人才。诸葛亮的这种行为是人所共知的。这也是为什么,李严在狱中听到诸葛亮去逝时,大哭一场郁郁而终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只有诸葛亮才会因才而重新起用他。

至于,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和前期的一系列失误有莫大的关系。荆州大败,东三郡丢失,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政权的人才呈断崖式下降,这种损失靠人力在短时间弥补回来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随着时局的稳定,象前期那样,非但君择臣,臣也择君的人才红利期消失了,人才不流动了,就得靠自己培养,蜀汉政权统治的又是一个人口基数少,地处偏辟的国家,所以人才资源也就相对缺乏,给发掘人才带来的困难不是一般的难。



人们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可是,如果,在没有千里马的情况下,伯乐又能如何呢?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时,诸葛丞相己去逝多年了,这黑锅不应该由他来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