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红高粱》而不是《平凡的世界》?

yuanyuanaiyl


简单来讲,《红高粱》的故事,外国人能看懂,而《平凡的世界》外国人很难看懂。

《红高粱》和《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

《红高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段时间,国外也处在二战阶段,对那段历史,哪个国家的历史课中都会有涉及,大家不陌生,中国人的抗日史应该也在其中。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解放后,确切地说是文革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故事,这段时间,中国曾处于封闭状态一阵子,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但这种了解更多来自官方,而非民间,即便有中西民间文化交流,也不可能细到黄土高原一个村落,一个县城,这么陌生的环境,《平凡的世界》又有那么多的群像描写,外国人能看懂这本小说的应该不多,中奖的几率自然小。

至于,路遥去世,而莫言健在,这也是个原因,但路遥不去世,《平凡的世界》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答案是未必。如果真拿路遥作品去评,《人生》获奖的概率都比《平凡的世界》高。


《红高梁》写的是张扬的人性,而《平凡的世界》刻画的是平凡的人生,冲击力差距太大

两部小说,都是好作品,也都百读不厌,要单论喜欢,可能《平凡的世界》更胜一筹,但提到冲击力,还要推《红高梁》。一望无际的高梁地,光着脊梁的轿夫,一身红装的新娘,满是黄土的乡间小道,画面感不能再强。《平凡的世界》也有画面,泥泞的县高中操场,满脸菜色的同学,雨和雪夹杂的天气,同样是画面,《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种直达心灵的震撼,只能勾起读者内心隐隐的感伤,所有的环境都是烘托人物,《红高梁》从画面就能感受到人物对自由、对爱情、对生活的那种无比的热烈;而《平凡的世界》,从双水村的小河到沟沟壑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光景、对婚姻、对未来沉重的期盼。

张扬的人性,自由的爱情,在《红高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爷爷”、“我奶奶”内心深处的欲望、挣扎,在高梁地的野合中,把人性和大地的绿和红糅在一起。少平守在内心一隅的小心翼翼的爱情,金波爱而不得的失落,少安迫于现实的婚姻,润叶屈从于人情的选择,写的都是人性的克,看着揪心,那种无法冲破世俗樊篱的委屈,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压抑。

《红高梁》是一个人黎明前站在海边大声呼喊,而《平凡的世界》则是一个人在月光下,坐在海边无声哭泣,一个感情向外,一个感情向内。同民族,同文化还理解,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理解起来就有差别。

电影《红高梁》对小说的助推功不可没

《红高梁》拍成电影后,捧红了三个人,导演张艺谋、演员姜文和巩俐,1988年,这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外还很少见,但《红高梁》得了好几个国外电影节大奖,其中柏林电影节的影响力最大。

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艺谋 。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红高粱》。

1988年,“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红高粱》。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红高粱》。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红高粱》。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红高粱》获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红高粱》获奖。

电影《红高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非其他电影可比,电影火了自然带动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衡量一个作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国作家的作品,肯定是中国人最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一定比没获得的好,获得的只能说明,某部作品跨越了文化障碍,得到了其他文化的认同,但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作品一样值得推崇。

不只文学界,其他行业也有一种奇怪的风气,不管什么产品,只要在国外获奖,一定好过没在国外获过奖的,这些都是认识偏差,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红高梁》热烈奔放,《平凡的世界》朴实动人,各有各的好,诺奖是一个肯定,但不能绝对。


小雅的小


这很清楚,因为诺贝尔奖是西方人评的,西方人看不起中国人,而莫言的小说《红高梁》正好写的是中国农民的低俗、下溅、自私,丑陋等,这正中西方人之怀,当然就拿奖了。不过笔者还是要纠正的是,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不是《红高粱》,是另外一篇丑化中国人的作品《蛙》。


幸福时光周


首先得纠正题主两个错误,第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小说《蛙》;第二,莫言没有写过《红高粱》,而是《红高粱家族》。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之后拍摄的,这部电影成就了导演张艺谋,也成就了巩俐。因为获得国际大奖,小说原著才得以受到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向世界。莫言也因此受到西方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所以,某种程度上,电影《红高粱》也成就了莫言。

莫言的《蛙》,比《红高粱》更有艺术成就。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也不过是在揭中国一代人苦难的伤疤,但是,西方文艺评论家对这样的内容感到非常吃惊。当然,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无论是语言架构还是其他,都代表了莫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获奖也就有其必然因素。

再说一下《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的呕心烈血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但是,可能因为西方对中国“伤痕文学”已经失去了兴趣,并不看好。有人因此愤愤不平,要知道,诺贝尔奖的评委可能和我们普通人或者是东方人还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运气一说。中国那么多的作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的,其他的作家,要么因为翻译原因,或作家早逝,或其他因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或无缘。

曾有人开玩笑说,莫言将母亲的坟迁过之后,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了,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扬州微笑的草


《红高粱》什么时候获诺贝尔文学奖了?我怎么不知道?获奖的作品是莫言描写关于计划生育体裁的《蛙》,我同意网友的见解,《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巨著,但他讲述的是一个众多底层奋斗的优秀故事,茅盾文学奖一波三折,就连第一稿写成,几家大出版社都不给发表,屡遭退稿,后在一女编辑(夲向贾平凹约稿,没约到便退而求其次,要了路遥的稿,并改名平凡的世界,才在中国文联公司出版。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人物中大部分有自身的影子,把自己螎入了作品中了,有时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自己竟在小房子里失声痛哭或嚎嚎大哭(见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是坚苦的,为文学的追求透支了身体(在病床前曾告诫贾平凹写作先注意身体),茅奖以头名颁给他更多是鼓励路遥的写作态度,褒扬他为文学追求或者献身之精神。除了故事,语言技巧上,文学艺术上甚至没有可圈可点。我当时上高一,花了几昼夜看完的,小说跨度很大,可以认为是几十年变迁的叙事史。个人认为,就文学艺术上,并没有超越八十年代获奖中篇小说《人生》。

拍成电影时我上学,村里轰动了,看到高加林骑自行车带上刘巧珍,背后拉手的爱情经典镜头,小孩子们齐喊"高加林,刘巧珍”!收音机里也多次播放《人生》,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至于诺贝尔奖颁给《白鹿原》也不会给《平凡的世界》的。除了故事,我都没看出其艺术性。我是陕西人,陕西作家了解些。莫言是由《红高梁》进入大众视野,还有《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等,故事性强,虽有部队生涯,但属于平民作家,想像富丰,我同样认为,其语言,语法,的驾驭技巧不如贾平凹,但他获奖了,又该怎么说?当年呼声最高的国内作家贾平凹也只能叹息了。就连莫言本人也承认贾平凹是资历深厚的"前辈大家",(从他那次去兰州,给不熟悉的贾平凹发电报让贾接他,并耽心贾是名人,怕不来,事实上贾去了没见到人,后来在文章谈及此事),但毕竟,有人为中国作家填补了诺贝尔奖的空白,也算是中国文坛一大幸事了。




与正义同行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上世纪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看过不少。首先先纠正一下提问,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红高梁》,而是他的小说《蛙》,《红高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张艺谋导演拍成电影,得了很多国际大奖,由此声名大噪,但其实《红高粱》节选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为什么莫言能得诺贝尔奖,而路遥却不能得?很多人知道路遥是因为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小说代表作,甚至被很多人誉为伟大的小说作品,但我却并这么认为。

我们看路遥的作品,不管是《平凡的世界》也好,还是《人生》也好,都带有很强烈的时代烙印,这两部小说我都是少年的时候看的,当时看了之后确实非常触动,甚至眼里涌出了泪水并陷入久久的惆怅,但是现在已经人到中年的我,如果再去路遥的这两部小说,便不会有这种感觉。

作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能引起人们深思,不管时代怎么再变,它的价值从来不会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为陕西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我认为就比《平凡的世界》要好,它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而且会随着时间历久弥新。

再来说《平凡的世界》,好的地方自不用说,甚至有些过誉,我们说说不足的地方。首先,人物形象是平面的、定型的、不够丰满也少了发展,这一点不光包括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甚至在其它人物身上都明显有这一点,有点不像小说更类似于报告文学。

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的作品,很多生活场景确实写得非常好,但也有很多地方有些生硬,甚至太理想主义。比如地委书记的漂亮女儿田晓霞与普通的煤矿工人孙少平谈恋爱,这是完全不顾常识性的道理,最后路遥还安排田晓霞因救人而死,算是路遥为她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然我真的无法想象,地委书记的女儿与煤矿工人恋爱最后会有什么结果。

  我们都知道,路遥算不得一个有才气的作家,不仅作品数量不多,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也非常艰难,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看出来,他立志写长篇,想要超过自己的中篇小说《人生》,但是又缺乏驾驭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写的小说当然要大打折扣了。

  这样说其实有些于心不忍甚至有些哗众取宠,毕竟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太苦了,超出了平常人的忍受力,他也为此付出的代价甚至人生的全部,但是很事情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

再来说说莫言,我们熟悉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之后拍摄的,这部电影成就了导演张艺谋,也成就了巩俐。因为获得国际大奖,小说原著才得以受到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向世界,莫言也因此受到西方文艺评论界的关注。

所以,某种程度上,电影《红高粱》也成就了莫言,但是莫言的小说也确实写得好。在中国文学界,有人说莫言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莫言其实也是一个有才气会写小说的人,他的作品也非常高产,这点陕西另外一位作家贾平凹与其非常类似。

我为什么觉得《红高粱》比《平凡的世界》写得好,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红高粱》它反映了人性。一个未经世事的处子,进门就成了寡妇,她本能的就希望能和某个男子相偎相爱,所以才有了和“十里八村寡妇杀手”的小白脸偷情这一情节。这就是人性,在本能的需求当中,她暂时放下了禁锢她的贞洁牌坊。

还有小说里其它的人物也一样充满了人性。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发的造反势力,有的是混乱和无纪律的地方首领,他们没有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意识。他们反抗的原因来源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抗争。整部小说中没有着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气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一幕。

在这一点上,陈忠实的《白鹿原》也一样,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没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这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十年读书


现在是人云亦云,某些人或着某个大学认为《平凡的世界》好,结果都说好。路遥《平凡的世界》虽写了中国变改时代,但只写了承包责任制前后几年的事情,获茅盾文学奖众望所归,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有点夸张了。1949年以前的不提,建国之后同时写中国变革时代我认为不如浩然的《艳阳天》(不评论,自己看去),读了新潮澎湃;论写作功底和写作技巧及故事性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不评论,希望看原著)。而且路遥《平凡的世界》最后有点消极悲观,给人感觉要以现实为主,不要挑战命运了,其它的都是梦想。青春美丽的田晓霞死了,生活刚刚好转的贺秀莲得肺癌了,重满激情的孙少平也回到大亚湾煤矿与他的寡妇师娘结婚过日子了,对爱情执着的田润叶也与双腿锯掉的李向前生孩子了,金波到了青海农场没有找到当年心爱的姑娘回到邮政局上班了,那田福军呢?路遥也没有忘掉他——因为“西服事件”挨了处分了。

所以感觉读了《平凡的世界》没有给人积极向上感觉而要以现实为主,是在搞不明白为何把这本书捧的这么高?


淄水氤氲


我是这样想的,无论是莫言的蛙,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还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中国写作的巅峰,包括围城等等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我们不能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来评论,那你还可以问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应该获得什么奖呢?中国的文学作品不是任何一个奖项可以评论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立世界文化之林而独秀。不要以一篇文章获得了奖项,来对比另一个作品。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观点和魅力,有一句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好好读书吧!





天天哥生子


一部文学作品是速朽还是不朽,这不是获得什么奖能决定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而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长短,也不决定于它受“时代”的追捧。而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自己的许多获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尘封。到现在几乎都无人问津。如长篇小说《艳阳天》,《暴风骤雨》《李志成》。而真正有生命的作品,它产生的时候,多数是不受“时代”待见的。甚至遭到被“时代”的打压或排挤,如《水浒传》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而鲁迅的《阿Q正传》,曾招至许多的骂声。就因为水浒传揭露了官场黑暗,阿Q正传批露人性的丑陋。人说,文学作品应该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其实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东西,善的东西往往是伪善,美的东西只是表面,其骨子里奇毒无比。比如,鲜花是美丽的、但许多鲜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包涵着毒素。人们只知道,森林里幽静,清凉,美丽的。但是,森林中有毒蛇、猛兽,危机四伏,暗藏杀机。这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真实的现实是永远存在的,而假的东西是不会永存的。谁要把假的说是成真的,那是在自欺欺人。小时候常听人这世上有鬼。而事实是,说有鬼的人和信有鬼的人都没有见过鬼。同样,人们追求完美的事物,说天上有仙女。而事实是,就是长的十分完美的美女,其大多数都是内外不合,徒有其表。世上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们要追求真善美。有这种理想和向往是可以的。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而为了掩饰现实的骨感,往往用理想来包装。而包装现实的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真的,丑的,痛苦的,悲惨,悲哀,悲愤的!


微言常理


诺奖只颁给在世的作家,路遥上世纪九十年代辞世,故不可能取代莫言获奖,既便两位作家同时在世,同时参评,路遥也不可能获奖,尽管他的小说也有反思与揭露,也暴露中国人的人性弱点,甚至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批判,但作品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我们这些平民的思维方式,所以路遥的作品含有中国人的不屈骨气与奋斗精神,应该是站着书写了人生!

莫言的作品同属批判与揭露,但批判的是中国社会的极端面,揭露的是中国人民的屁眼。特别是《蛙》,口口声声地称日本人“先生",对当时的国策尽挖苦、讥讽之能事,让人发怵,生厌。但符合西方价值观,特别迎合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胃口。这种作品应该是跪着写的,至少是为了迎合政治同情,这样的作品再多一点小技,多一点哗众,说一些西方人想说而不愿说出口的话,想不得宠都不行!

有人反对文学政治化,或为政治服务,但总不能取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为西方政治服务吧。

但莫言先生炉火纯青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不得奖,谁得奖?





老吕教育


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一直站在旧中国时代,顽固地认为中国就是贫穷、落后,中国人都是粗鲁、莽夫。只要符合这些标准,就能得奖,如《红高粱》、莫言等。否则就是虚假的,靠边站。这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侮辱与歧视。有的人还沾沾自喜:我被评上了!活脫脱一个阿Q,可悲又可怜!敌人把他当狗用,反把无耻当光荣。我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