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前言:在历史上刘备对诸葛亮可谓鱼水之喻,君臣一体,信任有加。诸葛亮也秉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生目标,倾尽毕生维护蜀汉安定,为振兴汉室不停北伐,成为名垂千古的贤相名臣的楷模。

可是在临终时的遗策,一向谨慎小心的诸葛亮,却让刘备所器重的汉中太守魏延死于意气之争,并被安上叛国的罪名,遭致满门抄斩。

诸葛亮与魏延有多大的仇?魏延的忠诚有问题吗?谁杀死的魏延?.......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魏延



一、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其信任,和诸葛亮没有往来。

² 历史中的魏延出场很简单,就是刘备在征伐荆南四郡的时候招募的私兵,地位低下,名不见经传。直到跟随刘备夺取益州才暂露头角,升迁为牙门将军。

² 随后在汉中作战中,蜀、魏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刘备全胜告终。刘备返回成都的时候,没有任命张飞、赵云,反而破格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第二年,蜀汉政权正式成立,又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诸葛亮


² 短短两三年,魏延由偏将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诸侯,其显赫地位,直追关羽。在马超、张飞、赵云、黄忠等高级将领面前,刘备不顾全军的议论,破格任用魏延,可以想见魏延的忠诚勇猛与军事指挥才能深得刘备的信任。

² 而诸葛亮先是在荆州、后是在成都,与魏延接触的机会极少,也不便于主动接触来往。



二、刘备死后,诸葛亮为相,魏延是军事北伐的重要依靠

² 此时,诸葛亮被封武乡侯的同时,也封了魏延为都亭侯。诸葛亮准备北伐时,提拔魏延为副帅,兼任凉州刺史。还把相府司马这种关系身家性命及后方稳定的职务给了魏延。足见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依赖之深。

² 公元230年,魏延以偏师西入凉州地区,途遇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大破之。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刘备


² 关张马黄赵的军衔上都没有“大”字。“假节”这个荣誉,也只有张飞、诸葛亮有过,关羽是“假节钺”更高级。

² 基于此时诸葛亮政令军令集于一身,这一切的任命和升迁,都是诸葛亮对魏延功勋、忠勇的肯定和褒奖。

² 魏延曾多次要求自带奇兵从另外一条道路奔袭长安,因诸葛亮觉侥幸犯险而作罢。魏延虽哀叹自己才能无法发挥,批评诸葛亮胆小怯敌,但并没有其他诋毁或谋反行为。这只能算是主副帅之间的作战方案的分歧罢了。



三、虎头桥之变,诸葛亮遗策的恶果

Ø 诸葛亮北伐,军事依靠魏延,后勤则依赖绥军将军、长史杨仪,堪称诸葛亮行军打仗的左右手。可是两人都瞧不起对方,经常闹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有时军事会议上居然拔刀相向。此时还是军中司马的费炜则居中调解,左右劝说,诸葛亮死前才没有恶性事件发生。

Ø 诸葛亮生前听之任之,不忍心有所偏废,不在组织上做相应调整,为将来变故埋下伏笔。

Ø 诸葛亮病危,就秘密招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炜、姜维等安排退兵后事,决定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退兵命令,就不管他,自行退兵。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杨仪


Ø 这样的大事,没有召集副统帅开会;如果不听从退兵命令,就不管魏延了,那些军队也不要了;将军队指挥不给副帅反而给才能、德行、威望都欠缺的杨仪。整个命令都非常奇特,不合常理,也许当时发高烧糊涂了。

Ø 杨仪不敢去下令,反而叫费炜去,费炜去宣读指令后,魏延第一反对诸葛亮死了退兵,第二更加不愿意为杨仪断后,甚至要费炜联名夺回全军指挥权,此时已涉嫌军事政变。

Ø 费炜托辞请示杨仪走后,魏延就观测到杨仪他们的军队开始自行撤退了。魏延一时负气,做出了更加荒唐的举动,率军先行南撤,一路烧毁栈道,并且表奏杨仪叛逆。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马岱


Ø 当魏延军队抢先拦截到杨仪的部队时,杨仪让王平上前交涉。王平抬出了丞相诸葛亮,喝散了魏延士卒。魏延和其子几个人逃亡汉中,中途在虎头桥被马岱追斩。杨仪遂以谋反夷魏延三族。

Ø 诸葛亮在临终选择放弃魏延,应该还是担心魏延脱离他的军事策略,但是却酿造了更大的惨祸,无形中蜀国阵亡了一员帅才。同时助长了杨仪的骄气,后杨仪因得不到相位有谋逆之言,羞愧自杀。


诸葛亮的遗策,刘备所器重的将星遭致满门抄斩,身败名裂

魏延祠



魏延和杨仪,诸葛亮在世时北伐的左膀右臂,在他的遗策影响下,先后获罪而亡。孙权曾说两人

“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居然不幸言中,只是诸葛亮如果早期做些组织调动,临终做更周全的安排,或许不至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