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殺死董卓後,如果王允招降李,郭及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StarSkyWithRainbow


王允如果招降涼州軍,無疑可以穩住朝廷形勢,改寫歷史。但是,無論這個歷史如何改寫,想讓漢室復興也是不可能的。

控制住幾股主要力量,就可能穩住朝廷

當時,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主要有兩股:幷州武人、涼州武人。


軍力最強的是涼州武人,他們是董卓原班人馬,既有早期奉何進命令進來的,也有董卓掌全後陸續進來的涼州軍。

其次是丁原帶來的幷州軍。這支力量在丁原被殺後,歸順董卓,由呂布統帥。

原中央軍系統,何進統領的北軍等禁軍以及宦官把控的西園八校尉,他們力量在董卓入京後遭到了破壞,或領軍人物出走(如原西園八校尉中的袁術、曹操等人),或依附董卓(如原屬何進的張遼);

董卓入京時,何進、何苗已死,北軍五校等群龍無首,董卓順勢吞併了這些力量;隨後,董卓通過呂布殺丁原,吞併了幷州軍;最後,隨著西園八校尉紛紛出走,又被董卓把握。


因此,董卓得以獨步京城,把持朝政。

王允利用幷州軍與涼州集團的矛盾,聯合呂布殺了董卓。(幷州集團與涼州集團的矛盾由來已久,呂布與胡軫不團結,是孫堅得以擊敗董卓軍,攻入洛陽的重要因素)。

董卓死後,幷州軍支持王允,能夠控制實力最強卻群龍無首的的涼州武人,成為王允能否控制局勢的關鍵!

王允有可能穩定住局勢

王允當時有條件控制住局勢。

1、董卓被殺後,涼州眾將李催、郭汜等人派人入朝,請求朝廷赦免;


董卓死後,涼州軍群龍無首,各派本無意再與王允、呂布競爭。

2、呂布及眾同僚紛紛提出赦免涼州軍,但王允不許;

看來:儘管涼州軍隨董卓作惡,並與呂布不合,但群臣都主張赦免涼州軍;招撫涼州軍,不存在內部阻力!

3、有人建議以皇甫嵩接過董卓舊部,王允認為這樣會刺激關東諸侯,拒絕!


王允認為,涼州軍重新統合到一起,關東諸侯會擔心,自然,王允本人也會忌憚一支重新統一的涼州軍,因此,王允否決了由皇甫嵩或者任何人獨掌涼州軍的可能。

4、涼州軍風傳朝廷在遣散他們後,將盡殺涼州人,於是在賈詡建議下殺回長安,暴動成功!

看來:涼州軍為求自保,聯合到了一起。涼州軍軍力強過呂布幷州軍,呂布無法抵擋!

5、涼州軍奪權後,彼此又爭戰不休。


涼州軍再無董卓一樣的老大,他們在一起危急時會合作,但再不是一支統一一致的軍隊。

由上可知:董卓死後,涼州軍群龍無首,不傾向於與王允、呂布競爭!

王允完全有機會通過招降控制涼州軍,並對涼州軍分而治之,從而最終控制局勢!

漢室不可復興,群雄割據不可避免

即便王允能控制中朝廷形勢,也是不可能避免群雄割據的。


就在王允殺董卓的這一年,群雄之間的戰爭逐漸進入高潮:河北,袁紹與公孫瓚同年在界橋、巨馬河連續大戰;兗州,曹操已經入主兗州;荊州,袁術已經派孫堅與劉表大打出手。

此時的“諸侯”,已不是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的,以太守、郡守為主的,擁兵自重的地方官了,他們是袁紹、袁術、公孫瓚等人組成的,橫跨數郡縣,甚至數州的武裝集團!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局勢,難道朝廷有能力阻止這些大諸侯之間的互相兼併嗎?

後來的曹操,他控制了大漢朝廷吧!難道曹操就因此可以號令天下了嗎?


挾了天子,想要統一北方,還是要靠一場一場的激戰!沒有擊敗孫權,就照樣管不了江東!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他與後來控制的大漢朝廷的曹操一樣,行不行,最後還得看武力!

從軍事力量上看,幷州、涼州軍的戰力此時可以傲視群雄,但王允們是不是可以擊敗袁紹、曹操呢?


爆個冷門,即或王允真的擊敗了袁紹、曹操,掃平“叛逆”,他會不會成為新的改朝換代者呢?

指望當代周公來拯救漢室,王允並不比曹操靠譜!

歷史是由一個穩定的大趨勢(主旋律)和若干個偶然因素組成的交響曲。王允如果招降了涼州軍,穩定了朝廷,這無疑會極大的改變後來的歷史走向,但大漢分崩離析的歷史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個人看法,請大家批評!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呂布殺死董卓後,如果招降西涼軍,大漢要中興,我覺得還是很難。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王允是個憂國憂民的漢室忠臣,而且極其善於隱藏,在董卓亂政的時候,先是派遣曹操刺董,後來成功說服呂布叛變,殺死董卓。但是這之後,原本是忠臣的王允體現出了對權力的極度掌控欲,他先是殺死為董卓而哭的大文豪蔡邕,又不聽他言剛愎自用,堅決不赦免西涼將士,造成了李郭亂政。從這裡可以看出,王允這個人的權力慾很強烈,當時還是小孩的漢獻帝根本不可能掌權。

漢室想要中興,皇帝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權力,當時漢獻帝的年齡太小,朝政大權必然不可避免會被人所掌握,但是一個人權力用的久了,野心也會增長,與皇帝的矛盾也必然會出現。

換種情況說,當時朝中大臣團結一致一心幫助漢獻帝掌握大權,並且得到西涼軍的支持,但是關東諸侯們是否還是忠誠於漢室還是未知數,尤其是袁術。

因此要想中興漢室,僅僅當時朝廷招降了西涼軍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朝中大臣的一心為公,外部諸侯同樣也是忠心於大漢,並且人才可以被朝廷徵用。

總的來說,漢室想要中興實在太難。


秋心談歷史


難~~

原因王允沒有董卓或曹操那樣的權臣手段,雖然名望高,但人際關係並不好。王允在董卓死後,並沒有得到多數東漢大臣的支持:

“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群下不甚附之,說明王允得到的支持並不多。也說明了王允剛正的性格,比較適合做御史等言官、司法職位,不適合做丞相等治理官職。

強硬,不婉轉,只堅持自己的一套,這注定了王允不能控制整個東漢朝局。

王允對呂布的兩個建議都沒有采納:

1、赦免董卓部下西涼軍;

2、將董卓的財物拿去賞賜給朝廷公卿大臣、將校,收買、安撫人心。

王允只是認為呂布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殺手而已。

剛硬不圓滑的王允如何鬥得過老狐狸的曹操、袁紹?

臺詞錯誤:董卓封王允為溫侯,董卓死後呂布才被封溫侯,這臺詞明顯是董卓死前,溫侯就是王允自己。

王允治理能力比董卓還差

在用人上,董卓比王允更能得人心:

1、重用山東名士,如:周珌為吏部尚書、伍瓊為侍中、鄭公業、何顒、荀爽、陳紀、韓融、蔡邕等人。對於那些被投閒置散的名士,董卓也重用:

“幽滯之士,多所顯拔”

2、董卓收服西涼叛軍韓遂、馬騰,達成和解,邀請二人來長安共同治理。只是韓遂、馬騰還沒有到長安,董卓就被殺死。

3、對於部下,董卓只是封他們為將校,並沒有讓他們出任更多要職。

相比之下,蔡邕不過是同情下董卓的死,就要被王允處死,顯得太沒有寬容之心。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只能說有一線可能。

但是,結果不好說。

首先,招募西涼軍人是可行的。

其次,如果王允能夠開掛,招募西涼軍,安心恢復經濟,不去管關東諸侯,然後緩慢吞併益州,最後向東統一天下,是可能的。

但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畢竟,西涼軍與幷州軍誰來控制?

淘汰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些頭目,替換成效忠中央政權的將軍?

黃埔嵩這些人已經老邁,新生代的將領誰能承擔這個責任?

關東諸侯逐步兼併成長,王允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誰來統領整合中央軍?

會不會出現一個有能力,但並不忠於東漢的軍事領袖?

要注意的是,東漢三國是世家社會。中央政權控制雍涼益州之後,世家力量必定逐步掌握中央政權,這個結果很難預料。

中央軍也未必能最終戰勝袁紹曹操,而沒有呂布奪取兗州,曹操必定比歷史上走得更快。


四川達州


不能,王允除董卓不是因為他忠心漢室,而是因為董卓大權獨攬,橫行霸道,王允等人在朝中每天戰戰兢兢,唯恐那一天得罪董卓,而被斬首。

李,郭和西涼軍本來就是虎狼之師,非王允能節制,即使降朝,由於手中有兵馬,不會讓王允操縱他們,反而會象董卓那樣,依仗兵勢點據朝中大權,王允反而會有殺身之禍了。


叢中笑6603


除非王允在收降涼州軍後能用政治手段除去涼州軍首領,再讓賈詡真心歸降,朝廷上能真正把持住,然後以賈詡為謀士,呂布等人為將,加上幷州,涼州軍隊,先統一西北,收馬騰韓遂等人,再南下收漢中西川,這樣就能擁有秦國和漢在爭奪天下時的領土,但那是東邊可能已經到了官渡之戰前夕,接下來才是硬骨頭!


leo154957335


能否中興,確是不知,畢竟漢獻帝非果斷之君,也非能君,他即使放在漢朝鼎盛時期為君,最多也就是守成之君,他當不了開疆擴土的雄主,而在那個亂世,若不是雄主,恐很難做到“中興”。



當然,能不能“中興”不敢保證。但若是王允能夠招降李傕、郭汜、賈詡、張濟等西涼眾將,及西涼軍隊,則可確保長安不失,洛陽不失則大漢不滅。要知道,西涼軍的戰鬥力可不容小覷,再依靠著呂布的勇猛,賈詡的謀略,潼關、武關、函谷關等雄關的堅不可摧,任何一方諸侯都沒有染指東漢皇權的機會,就更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情了。



當然,王允能招降他們絕對不是假設,實際上在當時王允的確有招降他們的機會。當年,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人之所以會攻打長安,就是因為他們害怕朝廷不願意寬恕他們,而對他們起殺心,所以他們才反。

如果此時王允在董卓被殺後,就立刻以獻帝的名義向天下發布詔書,對董卓手下將領所犯一事既往不咎,同時對他們進行加官進爵,則西涼軍諸將必定臣服於大漢。畢竟這個時候,獻帝依然是天下共主,這天下依然是大漢天下,所以以獻帝的名義發佈的詔書絕對能讓他們信服。



而後,隨著西涼軍的歸順,再加呂布的輔佐,東漢幾乎能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只是其他地方勢力都反,獻帝也依然能固守東漢半壁江山,然後對劉表、劉焉、曹操、孫堅等地方勢力徐徐圖之。要知道,此時天下人認可的依然是東漢,獻帝可是名副其實的大漢皇帝,即使地方勢力有什麼不滿之心,他們也都不敢第一個冒出頭來去對付獻帝。

一旦誰第一個冒出頭來去攻打獻帝,獻帝都可以不用動手,直接發佈勤王令,總有諸侯會對這個勢力群起而攻之。所以說實在的,當時的獻帝只要能夠守住長安,手下只要有一支效忠於自己的強大武裝力量,東漢依然會存在。



當然,東漢雖滅不了,但是以當時的那個局勢,東漢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固守一地,或是割據半壁江山。說實在的,其他諸侯不敢率先進攻獻帝,獻帝也絕不敢率先進攻諸侯。一旦東漢率先對諸侯發動進攻,那些諸侯就會升起一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緒,他們都會害怕接下來會輪到他們,所以他們畢竟會狗急跳牆,拋棄一切偏見,同心協力先滅掉獻帝。

而獻帝之後雖強,但也絕對抵擋不住全部諸侯的群起而攻之。所以其實,就算獻帝收服了西涼軍隊,東漢與地方諸侯頂多就是保持著一股平衡,誰也滅不掉誰,誰也不敢對對方先下手。如此,在微妙的平衡下,東漢的最好結局無疑就是割據半壁江山,至於中興,說實在的光光依靠西涼諸將,那是很難實行的。



當然,以上的結局,其基礎就是獻帝不要犯二,如果獻帝犯二,在諸侯爭霸的初期,就算曹操大軍歸順獻帝,東漢也只會迎來滅亡的結局。因為,早董卓死後,東漢半壁江山已盡歸地方諸侯所控,朝廷已失去對於中原地區這等富庶地區的絕對掌控,而沒有了錢,沒有了糧食,獻帝又拿什麼跟人家鬥呢?



所以獻帝絕對不能犯二,他需要做的就是維持現狀,然後暗地發展,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來達到利己,發展壯大漢朝的目標。之後在擁有絕對的實力之後,以拉攏一部分諸侯,打擊一部分諸侯的做法,來達到完全消滅地方勢力的目的。只有這樣東漢才能迎來中興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