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文言文詞彙,學習文言文更簡單,請收藏。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學習閱讀文言文不再難,請收藏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

一、文言虛詞

在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於”。為便於同學們複習,現就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結合具體實例對其用法作簡要分析。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閱讀文言文不再難

(一)之

1、代詞,代人,譯為:他,他們。例: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2、代詞,代事,譯為:這,它。例:肉食在者謀之。(《曹劌論戰》

3、代詞,代物,譯為: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指示代詞,譯為: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5、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馬說》)

6、助詞,用於主謂結構之間,無實在意義,不譯。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詞,作賓語倒裝標誌,無實在意義,不譯。例:何陋之有。(《陋室銘》)

8、助詞,用於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例: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9、動詞,作謂語,譯為:去,往。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注:此處作實詞)

(二)以

1、介詞,與後面的詞或短語一起構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或補語,其譯意較多。

①譯為:把,拿。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譯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③譯為:憑,靠。例:何以戰。(《曹劌論戰》)

④譯為:根據,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⑤譯為:因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2、作連詞,表示順承、目的、結果等。

①可譯為:來,而。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②也可譯為:以致。例: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作副詞,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動詞,用作謂語,譯為:以為,認為。例: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注:此處作實詞)

(三)而

1、作連詞,表示並列、順承、轉折關係等關係。

1、①表示並列關係,譯為:並且,而且。例: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

2、②表示順承關係,譯為:就,然後。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③表示轉折關係,譯為:但,卻,可是。例: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例: 富而可求也 (《論語十則》)

2、作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例: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觀潮》)

(四)於

文言文中“於”一般用作介詞,表示處所、時間、對象、被動、比較等。

1、表示處所,譯為:從,在。例: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

2、表示目的,譯為:到。例:出於秦川。(《出師表》)

3、表示對象,譯為:對,向。例:胡不見我於王。(《公輸》)

4、表示比較,譯為:比。例: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其

1、 作人稱代詞,代人/物,譯為:他/它,他們/它們,他的/它的,他們的/它們的。

例:百姓多聞其賢。(《陳涉世家》)流輩甚稱其賢。(《送東陽馬生序》)

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貨惡其棄於地也(《大道之行也》)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岳陽樓記》)

2、作人稱代詞,譯為:自己的。 例:蹲其身。(《童趣》)

3、作指示代詞,近指。譯為:其中。例:其一犬坐於前。(《狼》)

4、作指示代詞,遠指。譯為:那。例: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5、用於句首,表示委婉語氣、反問語氣等。譯為:難道,恐怕,大概。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嗎馬也。(《馬說》)

二、常見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 “說”通“悅”,愉快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傷仲永》 “扳”通“攀”,牽,引

3.出門看火伴 《木蘭詩》 “火”通“夥”

4.對鏡帖花黃 《木蘭詩》 “貼”通“貼”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三峽》 “闕”通“缺”

6.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口技》 “坐”通“座”

7.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曾”通“增”

8.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9.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拂”通“弼”,輔佐

10.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有”通“又”

11.故患有所不闢也《魚我所欲也》 “闢”(bì) 通“避”

1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辯”(biàn) 通“辨”

13.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得”(dé) 通“德”

1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鄉”(xiāng) 通“向”

15.小惠未徧《曹劌論戰》 “徧”(biàn) 通“遍”

16.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fǎn) 通“返”

17.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huì) 通“慧”

18.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亡”(wǘ) 通“無”

19.一厝朔東《愚公移山》 “厝”(cuò) 通“措”

20.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 “轉”(zhuǎn) 通“囀”

21.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反”(fǎn) 通“返”

2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食”(sì) 通“飼”

23.才美不外見《馬說》 “見”(xiàn) 通“現”

24.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材”(cái) 通“才”

25.其真無馬邪 《馬說》 “邪”(yé) 通“耶”

26.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支”(zhī) 通“肢”

27.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 “被”(pī) 通“披”

28.百廢具興 《岳陽樓記》 “具”(jù) 通“俱”

29.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屬”(zhǔ) 通“囑”

30.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羞”(xiū) 同“饈”

31.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直”(zhí) 同“值”

32.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要”(yāo) 通“邀”

33.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 “不”(fǒu) 通“否”

三、常見古今異義字

1.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方:古義,方圓;今義,方向

2.由是感激。《出師表》 感激:古義,感動,激動;今義,感謝。

3.誠宜開張聖聽。《出師表》開張:古義,擴大;今義,店鋪開始營業。

4.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出師表》 痛恨:古義,痛心、遺憾;今義,非常憎恨。

5.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師表》 感激:古義,感動振奮,今義,感謝。

6.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師表》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7.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居:古義,停留、過了;今義,居住、住所。

8.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間:古義,參與;今義,隔開,中間,空間,或時間。

9.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許可,可能。

10.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古義,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11.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泛指交通運輸或郵電事業。

12.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請:古義,問;今義,邀請。

1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是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是沒有辦法,沒有出路的境地。

14.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無論:古義,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係的關聯詞。

15.滕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水。

16.犧牲玉帛。《曹劌論戰》 犧牲:古義,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損害一方的利益。

17.小大之獄。《曹劌論戰》 獄:古義,訴訟案件,罪案;今義,監禁罪犯的地方。

18.一鼓作氣,再而衰。《曹劌論戰》 再:古義,第二次;今義,又一次。

19.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讓我們及孩子學習、閱讀文言文不再難

四、常見的一詞多義:

1.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麼)

(2)衣食所安(養)

2.卑(1)非天質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淺)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4.薄(1)不宜妄自菲薄(輕視)

(2)薄暮冥冥(迫近)

5.策(1)策之不以其道(驅使)

(2)執策而臨之(鞭子,馬鞭)

6.誠(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實在,的確)

(2)帝感其誠(誠心)

7.稱 (1)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2)流輩皆稱其賢(稱讚)

8.道(1)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2)不足為外人道也(說,告訴)

9.得(1)既出得其船(尋到,找到)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體會)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為苟得也(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夠)

(7)餘因得遍觀群書(得以,能夠)

10.故(1)公問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

(3)故餘雖愚(所以)

(4)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

11.光(1)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2)彷彿若有光(光線)

12.歸(1)雲歸而岩石暝(聚攏)

(2)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

(3)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

13.或(1)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2)或異二者之為(或許)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14.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萬鍾於我何加焉(好處)

(3)弗敢加也(虛誇,以少報多)

15.間(1)立有間(一會兒)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16.見(1)乃入見(拜見)扁鵲見蔡桓公

(2)才美不外見(通"現")

17.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時之景不同(景觀,景物)

18.具(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都)

19.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經過,停留)

(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停留)

20.舉(1)百里奚舉於市(選擇,被任用)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

21.絕(1)群響畢絕(停,沒有)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沒有出路)

(3)往來而不絕者(斷、斷絕)

22.臨(1)臨溪而漁(來到)

(2)執策而臨之(面對)

(3)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快要)

23.名(1)不能名其一處(說出)

(2)名之者誰(命名)

24.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2)且焉置土石(況且)

25.去(1)則有去國懷鄉(離開)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出(距離)

(3)去死肌,殺三蟲 (除掉)

26.若(1)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與夫連用,作發語詞)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如果)

27.食(1)設酒殺雞作食(食物)

(2)食不飽,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飼",餵養)

28.屬(1)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3)屬餘作文以記之(囑託)

29.亡(1)河曲智叟無以應(通"無")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滅亡,死亡)

30.鮮(1)芳草鮮美(鮮豔)

(2)陶後鮮有聞(xiǎn,少)

31.尋(1)尋向所志(尋找)

(2)尋病終(不久)

32.許(1)遂許先帝以以驅馳(答應)

(2)雜然相許(贊同)

(4)高可二黍許(左右)

33.效(1)恐託付不效(成效)

(2)不效,則治臣之罪(實現,完成)

(3)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

34.一(1)而或長煙一空(全、都,一概)

(2)上下天光,一碧萬傾(都,一概)

35.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將益深(更加)

(3)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好處,利益)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讓我們及孩子學習、閱讀文言文不再難

36.與(1)呼爾而與之(給,給與)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37.易(1)天下事有難易乎?(容易)

(2)寒暑易節(交換)

38.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9.志(1)尋向所志(記號)

(3)處處志之 (作記號)

40.自(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遠方來(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