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邓世昌剧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现在的自己。

许多年后,各种史料成为我的最想看的读物,只不过,再次触摸那些已经消散的灵魂,审视他们的目光已经改变。

我害怕这种改变,防止自己陷入一种将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无耻行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何处不是禅,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只是我们变了,只是我希望自己眼光的变化,不是看到物是人非,正邪错乱,而是让世界回归本源。

机缘之下,我最近开始教授学生近代史,翻开了那百年国耻的开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火烧圆明园”到“甲午大海战”。

邓世昌,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历来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其在甲午海战的英勇表现和不惜与敌同归于尽的壮行甚至刷新了我对于满清的看法。

邓世昌自幼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船政学堂攻读期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随“建威”训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在实际驾驶、管理舰船中表现出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又比较稳重和老练,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

许多年前,童年的我第一次在满屏雪花的黑白电视里看到他指挥军舰冲撞敌舰时,为之深深震撼,这也许清朝人第一次在我脑海里留下好印象,此前,这些留着大辫子的人只让我觉得丑陋可憎。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年长以后,不太愿意接触甲午战争的所有资料,因为那是一个民族巨大的伤疤,再看一遍,除了痛惜还是痛惜!

后来,接触了更多的史料,听到更多关于那段历史的背景,这些英雄的形象开始模糊。

因为慢慢才知道当初和日本联合舰队决战的北洋海军,不是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天壤之别的落后军队,不是拿着大刀长矛对阵洋枪洋炮,而是号称“亚洲第一”的强大海军。

当初,李鸿章多年不遗余力的建设和发展,励精图治之后,北洋水师主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整个舰队官兵4000多人,舰船总吨位合计4万多吨,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加之其他的舰船,清朝一跃成为战斗力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海军大国。

可是,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在面对一个小小岛国时,却被打的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是怎样一种无能和腐朽!这是一种令所有热血青年都感到愤怒和羞耻的惨败,是五千年未有之奇耻大辱!

此战之后,催生了清王朝最后的自救事件——戊戌变法,变法的惨败宣告着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它必须要带着它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所有耻辱一起灰飞烟灭!

所以,之前对那些英勇奋战的清朝将士的崇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转而开始了对满清的愤恨,甚至错误的认为邓世昌等英雄虽然牺牲了,却是毫无价值的牺牲,因为他们服务了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朝廷,忠于的是一个令人愤恨的老太婆。

清朝虽然看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普通的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民族国家和军队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害,而且是几乎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太平天国运动后,随着满族贵族权利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势力。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太后修颐和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更可惜的是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靠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实际上削减海军实力)的要求。

北洋海军变成了他们政治角逐中的筹码,谁还真正为海军的发展考虑?加之平日训练弄虚作假,各种军务欺上瞒下,北洋海军其实在开战前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此消彼长,反观日本,虽然弹丸小国,却是君臣同心。胜利的天平在没有开战之前,已经倾斜到日本那里。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在这种体制中的民族国家和军队,纵有铜墙铁壁,最终也会被摧毁;纵有匹夫之勇,终究无力回天。

这句话可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大错特错,不可否认清朝的体制问题,但是我认为更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甚至说,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

我不认为邓世昌的壮行是匹夫之勇,我坚信,如果北洋海军在平日的训练里严谨认真,如果都像邓世昌这样为官清正,如果都有邓世昌的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战争中都有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精神,那支亚洲第一舰队是不会这么轻易就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后期,许多士兵不告而别,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以文官不属于提督,临战先逃,可笑的是,不是为自己祖国打仗的外国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殊为可耻。

后来,海军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之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船在管带毛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艇跨触横档而碎,余沿汀西窜,日舰追之。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战争中毫无建树,就这样丢人现眼地毁灭了。

最后更是发展到士兵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众洋员皆请降。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

北洋舰队在实力尚在的情况下,在占据着本土作战的地利上,完全有可能击败甚至摧毁日本联合舰队,可使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既丧失了主动出击的勇气,又丧失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精神!

这是一支没有军魂的军队,这是一个看似幅员辽阔其实就像一棵一口气就能吹倒的腐朽大树!

这场战役,看似是中国用一个地区对战日本一个国家,其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野兽撕咬一个六神无主的病人,他们是在践踏着一盘散沙而已!

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最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令人鄙夷和痛恨,面对一个偌大的帝国,越来越紧张的危机,一个不幸长于妇人之手的年轻皇帝虽然焦头烂额,却只能束手无策,捶胸顿足。

君非亡国之君,国却注定灭亡之国。

这个一生可怜的皇帝,我们不知道他听到黄海大战之后的心情,只知道他在邓世昌牺牲后垂泪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史料上看到的光绪皇帝的文字少之又少,不过这副挽联已经足够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很明智,这支海军需要的就是邓世昌这样的人,这个国家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不是说这样“匹夫之勇”的人不能改变战局,而是因为这样的人少了才改变不了战局,才改变不了这个国家。

光绪帝的挽联,前一句写出了举国伤痛,后一句是对邓世昌的高度赞颂,此战虽败,但是你的英勇,打出了整个海军的威名!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邓世昌画像

受邓世昌影响,日本侵华期间,邓氏后人大都投身抗日战争中。邓氏26世11个兄弟姐妹中,除了超龄和未成年的,有5个是军校毕业生,直接参加抗日战争的就有6人。

据史料记载,当年,邓世昌的堂弟邓燊民回广州从事地下抗日工作时发现,虽然广州的祠堂,十有八九沦为日军驻扎地,但奇怪的是,邓氏宗祠从来没有日本兵占据,反而常有日本军人偷偷到宗祠祭拜邓世昌。

有一次,有一名日本军官来到邓氏宗祠,毕恭毕敬向邓世昌的牌位鞠躬,神情严肃。懂得日文的邓燊民问他:邓世昌当年是你们的敌人,为什么还来拜他?

那个日本军官竖起大拇指说道:“邓世昌当年在海战中自沉殉国,很英勇。在来中国之前,军部对我们做指示,不能驻扎在邓氏宗祠,不能骚扰他的后人。”

日本人一面十分蔑视中国,在战前就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一面却又十分敬畏这位清朝的将军,不得不让人陷入反思,他们看不起一个拥有千军万马的国家,却害怕一个前朝殉国的将军。

日本人害怕的不是邓世昌,而是一个民族一旦拥有了这种精神,就是十个日本也永远灭亡不了中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许多年后,一个沉睡了很久的民族惊醒了,虽然这个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都无法战胜她了,无法继续蹂躏她的子民。

当我们幸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更加渴望这个世界能永远获得和平,真正实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要重演用大炮来讲道理的野蛮时代!

今天,人们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巨大的邓世昌的塑像,他手持望远镜,眺望远海,依然在保护着这片土地......

今天在我眼中的邓世昌,已经不再是满清的管带,更不是慈禧太后的“奴才”——他从来都不是,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忠于的是中国人民,是这片土地!

2018.9.24

参考文献:《清史稿》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位清军将领却让日军至今胆寒

邓世昌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