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楊森武評三國”第16評】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老家許昌

文‖楊森武

(欲欣賞“楊森武評三國”第15評“神勇忠義又高傲幼稚:羅貫中如何塑造多面關羽?”,歡迎點擊以下鏈接: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深受遊客和文人學士的讚賞。

上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對聯是晚清四川鹽茶使趙藩所作。

趙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自號石禪老人,雲南劍川白族人。趙藩一生崇拜諸葛亮,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時人稱其為“小諸葛”。

光緒二十八年(1902)冬十一月上旬,趙藩遊覽武侯祠,閱諸多對聯,想起四川的局勢,觸景生情,寫下了這副對聯。

從表面上看,趙藩是對諸葛亮治蜀方略的評價,其實他是對當時管理四川的負責人提出忠告,既懷古又聯繫實際,很接地氣地說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因此,這副對聯不同於眾多的懷古對聯,引起了官場的重視和有識之士的共鳴!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這副對聯的上聯,說的是蜀漢初立,社會很不穩定,尤其是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聚眾造反。平定南方,是蜀國的頭等大事。為此,諸葛亮上奏後主劉禪,請求親自出徵,平定南方。

朝中有大臣認為,平定南方只須派遣一員大將就可以了。但諸葛亮說,南蠻之地,不習王化,不能僅靠武力收就萬事大吉,應該實施剿撫並用,可剛可柔才行。

參軍馬謖獻計: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兵戰為下,心戰為上。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認為要使南方徹底臣服,必須使他們心服口服才行。因此,在平定南方的戰鬥中,對南蠻首領孟獲七擒七縱,最後一縱,孟獲心服口服,自己不走了,臣服了蜀漢的統治。

諸葛亮撤軍時,也不留一兵一卒,由孟獲在南方實行完全自治。此後的蜀漢幾十年中,“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戰例。攻心戰是戰爭的高級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諸葛亮深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所以要使南方徹底平定,不能好戰,僅靠武力去鎮壓,而要使對方心服口服,這樣才能達到蜀漢全國的穩定。

下聯說的是蜀漢建立初期,諸葛亮制定了各項法律法規。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提出了異議,說是這些法律法規太嚴厲,不利於治國,並用漢高祖入咸陽後廢除秦朝的苛政為例。

諸葛亮說,秦朝滅亡,與苛政有很大的關係,但劉璋治蜀,法律法規太寬,這樣一來,縱容了地方豪強和不法之徒,社會難以穩定。如今必須糾正劉璋時代的闇弱政治,加大法治,才能興盛國家,富裕人民。

果然,新的政令頒發後,不幾年,蜀國大治,兩川之民,欣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物資豐備,米滿倉厫。對於這些嚴厲的法規,官吏“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蜀書·諸葛亮傳》)

後來的蜀地管理者,很多人效法諸葛亮的施政方略,但卻無一人能達到諸葛亮時的政績。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執政者僅從表面上學習,教條主義式的死搬硬套,而不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

清末時期的四川局勢很亂,民眾反清的力量此起彼伏。時任四川總督的岑春煊,只是採用武力,嚴厲地進行鎮壓。趙藩是岑春煊的下屬,不便直接勸諫,便藉著遊覽武侯祠,寫下了這副對聯諷諫。

岑春煊看到這副對聯後,立刻明白了趙藩的用意,暗中也採納了趙藩的勸諫,減少了鎮壓,加大了安撫,但他內心卻非常反感趙藩,不久,將趙藩降職使用。

時過境遷,從晚清到現在,趙藩的這副對聯,已遠遠超出了他的本意,它已成為了富有哲理的警句和格言。

1958年,毛主席來到成都,在當地黨、政主要領導的陪同下,遊覽了武侯祠。當他看到這副對聯,反覆吟誦,喜愛不已,並叫隨行的秘書記錄了下來。同時,要求陪同人員好好研讀,作為工作的參考和借鑑。

成都武侯祠的這副著名對聯到底有何深意?

​【作者簡介】楊森武,湖北人,畢業於華中師大中文系,就職許昌,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長篇小說《百里碑》,短篇小說集《口碑》、《戲神》等。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