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如何找到自己的熱愛?”幾乎是每個大學生都迷茫過的問題,通過自己的經歷說明,只有在不斷的探索與追尋中,才能找到答案。

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如何找到你的熱愛?這個問題幾乎困擾了我整個大學四年,我到底喜歡什麼,擅長做什麼?

四年來摸索出的一個方法是,跳出舒適圈,去做不盡相同的嘗試,在“有可能感興趣”的邊緣試探,然後獲得一個大概的輪廓和方向。

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1

“探索自我、找到熱愛”,這不是一件“可以一瞬間完成的快速的事情”,而是需要漫長的積澱乃至一生的時間去發現。

或許有人在閱盡千帆後,才發現了生命的摯愛,所謂calling使命,大器晚成。又或許你很久以前不喜歡的事物(也許讓你吃過苦頭),在你長大後回頭看才會發現它的光芒。

比如,我小時候因為肢體不協調被送去學跳舞,討厭極了練基本功,偷偷跑回家來,嗷嗷叫著再也不要去跳舞了。可直到高中畢業演出,我才發現,舞蹈原來是對我而言,是一種最放鬆,能夠發洩自我,亦能表達自我的方式。並且灰常有益身心健康,現在也能繼續堅持下去了。

2

專注於你自己的時區,不要盲目比較。

同儕壓力一次次把“懶癌”和拖延的我拉回到正軌,也不止一次讓我感到彷徨、焦慮、壓力,特別是大二那年,同儕壓力讓我把自己逼到了小小的角落,費了好大力氣才走出來。

後來才想明白這個知易行難的道理:每個人的天賦、個性、特質都不盡相同,何來的比較呢?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時區,所以不要過於豔羨別人的所得所獲,安心在自己的時區慢慢耕耘,彆著急,路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之後便會發現“every dots connected”。

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3

你以為你喜歡的/擅長的,不一定真的是你喜歡的/擅長的。

學生會海選時本著喜歡繪畫的心態,想要報採編部。但人家要求繪畫技術一流,設計文稿隨時可出,我一個半路出家的,不是專業學畫畫的,純屬個人愛好,而且我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被約束。經過了一番思慮,還是報了學習部。學習部則要求計算機要熟練,尤其是Excel表格公式的運用,我也是學過計算機的,想著應該沒什麼問題,還是我想多了,面對大批量的數據錄入和審核,不僅要熟練還要減少出錯次數,這就要求要非常認真仔細。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可以,未必真的可以,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不行,未必真的不行。

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4

就算你找到了100%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你的日常,每天循環往復呢?也很難一直保持100%打雞血的狀態去完成。

這個道理其實不復雜。但很多人會抱怨說,我現在xxx做不好,是因為我不夠喜歡,我要是哪天找到了我的“本命”,讓我瘋狂熱愛的事,我就肯定不是這副“人間不值得”的樣子了。

找到熱愛並不是讓你頓時獲得一種神秘力量,或是一種萬能解藥,馬上便能夠幫你掃除一切困難。

要知道,就算你明白你的熱愛所在,維持熱愛並不比找到熱愛更容易。倘若帶著100分的熱愛做事,道路也並非一馬平川,也需要歷經挫折和自我懷疑。

所以現在我更相信,與其說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熱愛,不如說Develop your passion,發展培養你的熱愛——興趣的形成得靠我們自己,而且在這過程中可能充滿了挑戰。

而那個金光閃閃的初心,熱情,會為你前行的旅程多增添一些勇氣和篤定。

5

在學術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研究了Fixed Mindset(固定型思維)和Growth Mindset(成長型思維)是否可以影響人們學習時的堅毅度。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如何讓大學生活不再迷茫:跳出舒適圈


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能力是註定的、天生的,或者說,興趣和熱情是與生俱來的。

而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能力和興趣是後天的、可發展的。

Ephrat Livni曾經在一篇文章裡提到一種判斷方法,現在,讓我們向內看,問自己,是否經常下意識地這樣想:

1.我從小數學不好,我不適合做偏理科的工作。

2.我沒有統計學背景,就算我現在開始學數據科學,也不會做的比其他人更好。

如果你曾這麼想過,那你可能還是在潛意識裡相信,人的能力,是被某些先天的因素,限制住的。這便是固定型思維。

但是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的人比固定型思維的人更有好奇心和學習的動力,所以你是否應該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呢?

6

興趣到底是在四海八荒中躺著等你去發現呢,還是需要你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

回憶一下你小時候,是否有一件事,是你感興趣的,但因為遇到了困難,於是沒有堅持?

有時候由於有限的經驗和知識,我們會在判斷事物時出現短視,有些付出不是立刻收益的,不妨看得廣一些,遠一些,規劃現時,也考慮長期的回報。

“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熱愛,其實是一個消極的暗示——你以為只要找到了你感興趣的點,便可以一路平坦。

與之相比,更積極的暗示應該是——“Develop your passion”,培養你的熱愛——興趣的形成得靠我們自己,而且在這過程中可能充滿了挑戰。

這才是一個現實的思維方式。

與其找到那個神奇的你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的“興趣點”,也許應該更加彈性地看待興趣這件事。補充一點,個人一直認為興趣是試出來的,不是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就算你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好像聽到了宇宙給你講的秘密,也需要去試一試,做一做,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喜歡。

成長型思維可能比固定型思維更有可能讓你提高找到興趣的可能,並且還有毅力去掌握這門興趣。

7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叫Caron Dweck,她在2007年曾寫過一本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她在書中說,“成長型思維是一種相信你可以通過你的努力培養出能力和特質的信念。”,她的很多項研究都發現,那些認為能力是後天可以發展的人比那些認為能力是天生的人更快樂、更有動力、更加成功。這次,她也參與設計了本次研究。

這項研究考察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對學習、好奇心和動力的影響。參加實驗的被試包括了斯坦福大學的學生以及通過網上實驗招募到了遍佈全美的大學生。

學生被問及在一個他們感興趣的領域裡遇到過的困難。

研究者發現,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比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傾向於理所應當地認為,興趣會提供無窮的動力,追求它會一點困難都沒有。但是當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受挫時,那些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覺得,“既然興趣沒有幫助到我,那也許這個領域並不是我真正感興趣的”。

因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在感興趣的領域遇到困難時,會比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快對該領域失去興趣。

8

比如Autumn現在研究生在讀marketing,要做好創意,制定品牌策略,規劃數字營銷的活動,也需要涉獵一些經濟學還有數據分析的知識。但我也知道,數學並不是我的強項,但還是避免給自己這種我數學不好就做不來的消極暗示,不妨多說一句,我可以,也許可以試試看。

當花了一些功夫這些難題拿下,這些看似不擅長的領域以後便不再成為你的絆腳石,反而成為你的左膀右臂,幫助你伸手夠你喜歡的東西,也離你熱愛的,真正想要追逐的事物越來越近。

很確定的一點是,任何熱愛如果真的是你的熱愛,就都是值得你付出千辛萬苦去追逐的。在堅持過後,你一定會慶幸自己當時的堅持。夢想不是飄渺的,而是需要用力抓在手裡。來源|大學生那點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