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书法里的“草以使转为形质”?

不二斋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草以使转为形质”,出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这句话说出了草书笔法的关键所在。

1、草书在笔法上与楷书不同,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2、这段话的意思是:楷书靠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来表现性情;而草书则以点画表现性情,以使转来组成形体。草书离开了使转便不能成字;楷书离开了点画,却依然可以记述文辞。

3、孙过庭提出了“使转”和“点画"这一对概念。一笔一画地书写的方法被称为“点画"用笔,其特点是笔笔独立,互不牵连。把一笔一画连起来书写,被称之为“使转”用笔,其特点是笔画上下翻腾,缭绕起伏。


4、以附图“翻”字为例,第一个楷书出自《唐 · 褚遂良 · 雁塔聖教序》,它是靠点画来组成形体的,使转仅仅体现在起笔收笔之间以及笔与笔之间的顾盼呼应;后面两个草书的“翻”字分别出自《唐 · 怀素 · 自叙帖》、《清 · 吴昌硕 · 六三园赠友人诗轴》,则都是通过使转将笔画相连,形成草字,倘若将这些相互牵连的笔画神略则不成字了。

总结:

草书就是用使转和点画组成形体结构的,从而形成草书行云流水、起伏跌宕的艺术特色。所以说掌握使转用笔是掌握草书技法的关键。


码字不容易,若是喜欢请给予点赞和转发支持!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书谱》: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这段话,两个首要关键词,那就是点画和使转。一个对应楷书,一个对应草书。很明显,孙过庭意在将草书与楷书进行比较,对立起来进行理解,通过各自的不同,深入的了解他们。




点画个人认为,就是永子八法的简称,用现在话说,就是点横竖撇捺。以王羲之的竹字为例,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有性情的真书,可以称之为行楷。那么在这个字中,点画都是什么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一撇一横一竖,然后重复。

问题在这里,这个字的使转,表现在哪里?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使转的关键。书谱有云:“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

纵横牵掣和钩环盘纡这对关键词,又被我们捕获。假如将这四个字,都理解为并列结构。那么,很显然,纵横就只能理解为横竖。也就是说,横竖也成为使。这显然与点画混淆,是错误的。如果将纵横牵掣理解为主谓,那么,牵掣就是谓语结构。

什么是牵掣,拉之动称之牵,制之动谓之掣。很显然,牵掣是线条之间的相互扯联,达到动态平衡。

什么是纵横?为什么不说横竖?个人认为,纵横表达点画的开放状态,而横竖仅是点画。什么是开放,就是前后可以接纳其他东西。

不写了,老丢太烦人了

对不起,不小心发出去了,还在修改7

吭哧瘪肚写了一早上,结果一看丢了,烦不烦?发不出图,让在本地连接啥意思?

王羲之竹字那个前半部分一横和后半部分一撇,如果也是掣,那就是更广义的掣。这样,点画的前后链接,不是一次形成或者说连续形成,也可以理解为掣。

依据上面,顺理理解钩环盘纡。很显然,钩环是主语,


秩和律师147753


怎样理解书法里的“草以使转为形质”?

此话通俗理解,草书的结构是使转的线条做为形貌而构建。将楷字点画变化为线条,形成草字的形质,此句的”形质”释为实实在在客视存有的看的见的笔画。以夸张的线条而立于书作中。成为草书的主体。

与“形质”相应的有“意性”即情性,孙过庭云“书法具形质美与情性美。”那么草书对应有楷书。那么楷书与草书的形质与情性恰相反。

楷书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故草书与楷书在书写上,形式上不单单不同,随之变化了形质与情性的置换变化。

草书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为草书将点画破“使转的点线块”状貌,所以草书的主体状貌在使转,那么情性体现在草书的点画上。

楷书主要形质美为丰多,而情性则反有少之,因为楷书使转维度小,故楷书使转为情性表现的不明显。

那么草书的使转维度大,因此书写草书难度要大。那么点画成为情性要大于法度。不同的书写草书者,往往与用笔技能高低有关。高者则有使转丰美,同时点画情性也有收放得宜。即意法相承。属于善草书者,而相反,则属于不善草者。不善草者则意法相斥。

“草以使转为形质”,可见形质需要达到妙美,必须注重使转的线条达及丰腴,才能使线点面组成的草书结构,才具有丰采。又不失情感(情性)的表达。



狂喜淡墨a


孙过庭《书谱》: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悟性就在脚下

顿悟后把思想化为行动

把这个过程内化于心。

这段话,很明显,意在将草书与楷书进行比较。这里涉及到意思相对的两对概念:点画—使转,形质—情性。要精确解释这四个词和这一句话,会有一点难度,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对照理解,就比较容易领会作者的原意。

这句话在语感上给人的直觉,是孙过庭要强调草书与真书(楷书)是而且“不同”的,甚至有“对立”的成分。

楷书和草书不同在娜里呢?——先说一点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大家知道,书法传递给人的信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比如,“横平竖直、铁画银钩”,是关于物质的描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则是出自精神的形容。在这句话里,“形质”显然是指书法的物质形式,从字面上直译,“形”就是“形态”,“质”就是“质地”,这都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而言;“情性”,可以理解为“情感”与“性灵”,当然这是精神方面的相关表述。这“形质”和“情性”,一实一虚,有形有意,这就构成了书法的完整内容。但是,毫无疑问,物质总是第一性的,精神的作用,必须依据物质的存在才能发生效应。也就是说,“虚”要依附于“实”才起作用,“意”只有通过“形”才能传达和接受。所以,具体落实到书法,塑造“形质”应是基本目标;对于各种书体,只有搞清楚“形质”的异同,才能真正明白“情性”的由来。王僧虔所谓“唯见神采不见字形”,其实只是一种诗意的强调意会的表达,假如真的连字也看不见了,这“神采”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感受的。

所以,这是第一步:“形质”是书法的物质本源,舍此就失却了讨论的前提。我们要学习和理解草书,立足点就应放在研究它独特的“形质”上。

草书与楷书在“形质”上究竞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7孙过庭说了:楷书的特征是“点画”,而草书的特征是“使转”。

什么是“点画”呢?我们书写点画,必讲“用笔”,此时“提技顿班、一披三折”大家最耳熟能详。这一类的词儿,既描述了“点画”形成的动作,也反映出“点画”的实际形象。因此,假如只从“形象”或“形式”的角度着眼,我们姑且把“点画”理解为“顿挫起伏的笔迹形状”。

那么什么是“使转”呢?这个词直译起来有点麻烦。孙氏自己的解释是:“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前提盘纡之类是也”。这里都是动词,好象是各种“动作”的描述。但在文章中,“使转”与“点画”相对,可见“使转”也是一种“形质”——应该也是“形式”或“物象”的描述。我们知道,草书的要领有一条叫 “解散楷法”,也就是要尽量摆脱楷书的提按顿挫使它“流而畅”,所以我们不妨根据经验并结合文意把它理解为“盘曲行进的线条轨迹”。当然它一定也会有具体的“形状”,但此时显然强调的是“路线和位置”。

读古代书论,假如只在字面上求直解,常会上当。比如“右军如龙,北海如象”,那真龙真象是找不到的;但如果把它们对照起来理解,就很容易明白前者活泼灵动、后者稳健敦厚,这就是对比的作用。那么,草书和楷书相对比,主要差别在哪里呢?显而易见:虽然“使转”和“点画”都是柔软的笔锋写出来的有形笔迹,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毕竟“使转”比较强调“纵横钩镮”的平面运动,而“点画”则更多侧重于“顿挫提按”的上下起伏。这一点很关键,其实也正是楷书和草书的“对立”之处。

换句话说,这两种书体的艺术形式特征,是楷书用笔如登山,草书挥毫走平地,它们各以自己独特的“形质”表现不同的“情性”。

仅仅在形式特征上界定了楷书和草书的差异,孙过庭觉得还很不够,于是他接着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意思是,从物质形式上比较,“使转”对于草书来说,比“点画”对于楷书更加要紧:楷书的笔画形态不够完美或位置不够准确,尚不致影响字义的表达;而草书如果把弯转穿插的线条放错了地方或笔意上稍有错讹,那就连字也写不成了。可见,草书的线条放在什么位置、草字应组成何种形状,实在是关键的关键,是它生存的生命本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这段名言中得到重要的启示:对于书写的人来说,要想用楷书或草书表达各自的神韵(情性),就必须在基本的形式特征上把握它们的“对立”和不同。在“形质”上,楷书重点画,草书重线条,这两种书体因其运笔方法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既是它们存在形式的外化特征,也是各自传达情性的内在途径。在程度上说,使转对于草书,是成败生死的关键;而“点画”对于楷书,可以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宽容得多。

“真以点画为形质”,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我们写了多年楷书,也是这样的做的;“草以使转为形质”,涉及到今后草书的学习,要改变楷书的习惯,这就显得十分重要。





Raviole


什么是“使转”,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不太好理解。

我一直在想,古代的很多文化和技能失传,有一定的必然性。试想,古人不像今人,有手机、录像机、录音机,所有的信息只能靠文字记录。但问题是,古代文字本就简洁,其只言片语后人往往要解释一大堆,于是,很多东西就在不断转释中丢失了。

关于“使转”,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迁之类是也。”



孙过庭的意思,“使转”指用笔技巧,所谓“纵横牵掣”、“钩环盘迁”,名异而意近,都是指笔画之间的往返与连接;稍有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笔画的相互关联,后者则侧重于笔画的绸缪婉转。

孙过庭又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 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按照这段文字,因为真书点画起笔收笔分明, 但每一个字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纵横牵掣” 是指向其内在的精神气息;

而草书则不同, 为了实现流畅、飞动之势,其点画在视觉呈现中,应该连绵流动、“钩环盘迂”,从这个意义 上说,“使转”更多是针对草书而言的。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使转”呢?

这就要求书写时,要充分利用手指的捻转,不断地调整毛笔的运行方向,使笔锋发生或正或反的旋转,如此,则笔画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且有连贯流美之姿。



笔法是随着书法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其实“使转”也是随着笔法的演变,在不同的时代,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草以使转为形质”语出唐代孙过庭的《书普》。完整的说法是“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

简单的说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会有失偏颇。

形质指字的形体,由点画的长短高下多寡等构成,多指感性存在。性情指字的精神、气质、韵味。使转是书法术语,指行笔的转折和呼应,即运笔技巧和运笔特点。

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草书,并出现了崔瑗、张芝、蔡邕、罗晖、赵袭等一大批著名的草书家。以张芝为代表他们不是为了传达圣人之意和便于应用,而是如先知一般率先发现了草书中有无穷无尽的线条美的世界。

草书线条特点需要通过笔画的灵动转换,才能提高草书的线条的品质,结合点画顾盼才能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所以我认为草书是通过使转等感性的用笔技巧和运笔过程等所谓的形质,使点画线条或顾盼生资或连绵纠缠来表情达意来体现意趣……



小于84288286


要想弄清楚这一原理,必须知道真是什么?真就是实实在在的美,是人追求美的最佳境界。也就是“曲线美”、“对称美”、变化美”。形质是“不同层次的立体美”。

草书的最大特点是在书写的弯曲变化中呈现出曲线美、这些曲线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达到一定境界的书法家一笔下去能写出三个层次。立体感觉相当明了。但是整个书法作品要达到匀称,不拥不挤,给人以稳健的感觉而不是要倾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通过弯曲、粗细、立体感程度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一幅“画”跃然纸上。

在草书作品中不拘拟于一种表现变化的形式,一定是多元的,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控制和表现。


超然智者


使转。使少,转多为初意。草出为一筆出,一筆可出数字。此为一个循环过程。草又要快古人就折变为圆转。點畫是讲方意,指棱角。隶出,魏碑,唐楷可见方折之功。怎么世人多讲概念空泛之学,让书法古色神密,难已玄明。


李世安水墨轩


草书里的起转,是气动,气不匀,则无韵。:气畅则生姿,气是书法的基本。


闫万朋


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