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死後,為何齊國逐漸衰落,再也沒能稱霸?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不同於此後的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所講求的則是尊崇周禮,然後推行霸主政治。這樣的情況,成為了那個時代,獨具特色的政治常態。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先後有五位君主走上了霸主的寶座。

而在這些人的中間,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齊國的明君齊桓公。

齊桓公採納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通過不斷的戰爭,以及建立威望的方式,使得自己成為了一代霸主,齊國一時間凌駕於當時的諸侯國之上。

但是,這樣的霸業卻沒能維持太久,在齊桓公死後不久,齊國的霸業便自此消逝在春秋爭霸的舞臺之上。

那麼,為何齊國自齊桓公死後,再也沒能稱霸?


齊桓公死後,為何齊國逐漸衰落,再也沒能稱霸?

齊桓公晚年,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是因為齊桓公後繼無人。

齊桓公晚年,甯戚、王子成父、賓須無、管仲、隰朋等一大批老一輩的功臣良將,皆先後離世,齊國人才匱乏。

尤其是隰朋去世之後,齊國更是沒有可用的人才,導致齊國自齊桓公死後,齊國便一蹶不振。

再加上,齊國的政治體制、軍事體制雖好,但是沒有可用的人才,再好的體制也只是外強中乾,而且齊國之所以能稱霸諸侯四十餘年,主要是因為齊國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


齊桓公死後,為何齊國逐漸衰落,再也沒能稱霸?

齊桓公

齊桓公稱霸期間,文攻、武攻兼用。文以經濟手段掌控敵國的軍事來源,武用強大的軍事實力逼迫敵國臣服,這樣的稱霸模式都是需要可用人才來實施的。

因為沒有可用的人才,這些措施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齊桓公要用經濟手段制裁敵國了,就需要可用的人才去搞外交來說服各國君主,齊桓公要用武力征服敵國了。就需要可用的人才去為他穩定各國君主以此提高自己肆意征伐的公信力,總的來說,齊國這種稱霸模式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再比如,“桓管五傑”中:

甯戚主管的是齊桓公稱霸時所需的糧草,可是甯戚一死,管仲便說齊國霸業要衰了;

王子成父掌管齊國的軍隊,王子成父能讓齊國士兵勇猛善戰,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齊國軍力迅速衰退;

賓須無掌管齊國的刑法,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穩定齊國,讓齊桓公無後顧之憂,可是賓須無一死,齊國迅速奸佞橫行;

隰朋主管齊國的外交,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無須擔心各國諸侯的討伐,並能得到大批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國諸侯便紛紛認為齊國即將大亂,於是就沒有人再對齊國有信心了。

在等這些人才相繼去世之後,齊國堅如磐石的稱霸基礎就迅速動搖了,再到齊孝公即位,就無人能像“桓管五傑”一樣,能高明的發揮齊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了。因此齊國的衰敗重點是後繼無人、人才匱乏。主要原因就是齊桓公晚年寵信奸佞,沒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後事。


齊桓公死後,為何齊國逐漸衰落,再也沒能稱霸?

相對於其他諸侯國的好戰,齊國明顯並不好戰。造成這樣的原因,問題在於當時齊國的富庶上。因為,齊國在商業以及手工業的富庶,使得當時的齊國民眾並不喜好戰爭。

這樣就與當時好戰的楚國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並且富庶的產業,也使得齊國的貴族,以及百姓擁有更多的謀生手段。這樣的情況下,就使得齊國人對擴張領土這樣的事情,十分缺少意願。

說到底,齊國之所以會逐漸衰敗,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因為,齊桓公後繼無人,齊國人才匱乏,齊國的霸業無人有能力可以延續;

二是因為齊桓公晚年寵信奸佞,沒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後事,導致諸子爭立,使齊國陷入長達四十餘年的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