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西周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分封制的國家,由於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由天子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土地是十分有限是,稍微遠一點的土地就只能完全分封給諸侯們進行管理,而諸侯們則在理論上臣服於天子的權威,定期前往首都朝請天子,形成了這樣一套以“周禮”為核心的政治體系。

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然而,到了周幽王時代,烽火戲諸侯事件的出現,周朝的首都鎬京被西北少數民族犬戎攻破,繼任天子之位的周平王不敢去收復失地,而是直接放棄了整個關中平原,將首都向東遷徙到了相對安全一些的洛陽。自此,周王朝的直轄土地大大減少,可動員的軍事力量也就無法震懾住他身邊的那些諸侯了。

公元前707年,鄭國國君鄭莊公不去朝請天子, 天子周桓王御駕親征鄭國,結果反而被鄭軍擊敗,周桓王的肩部還中了一箭。

這一事件徹底打滅了周天子的權威,同時也開啟了“臣子反叛君王”的時代開端。

在西周的周禮制度中,最為核心的觀念有兩個:一是君君臣臣,一是父父子子。

在西周社會,父親對子女享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這是當時家庭賴以存在的基礎;

然後,將這種概念擴展到君臣身上,就是當時國家之間的存在基礎;

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鄭莊公反叛周桓王,而周桓王無力鎮壓,打碎了君君臣臣的概念,從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動盪:

公元前722年,魯國的公子揮殺其君魯隱公;

公元前719年,衛國的公子州籲殺其兄衛桓公;

公元前710年,宋國太宰華督殺其君宋殤公;

公元前626年,楚國太子商臣殺其父楚成王;

公元前599年,陳國司馬夏徵舒殺其君陳靈公;

《史記》中記載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當一個社會制度的穩定基礎被打破之後,所引發的後果就是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思變,每個人的安全都無法得到確切的保障。用孔子的話來新人,那便是——禮崩樂壞!

而就在中原地區的各路諸侯沉浸在禮崩樂壞,互相攻伐的遊戲中時,來自外部的威脅正在悄然靠近:

公元前660年,居住在黃河以北的遊牧民族,(當時的河北地區大部分都還處在遊牧部落的控制下)大舉南下,竟然一舉滅亡了當時在諸侯中實力較為強大的衛國!

而幾乎是同一時期,在南方,被當時中原人稱之為荊蠻的楚國,也一口氣吞併了長江流域的十幾個諸侯國,兵力強盛,對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南蠻北狄交相入侵,而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門卻仍然沉浸在臣弒君,子弒父的權力遊戲之中,每一個國家都感受到了巨大無比的威脅卻又無力改變。此時此刻,所有人都渴望著有一個英雄人物能夠從天而降,為他們帶來和平,帶來安全,帶來新的秩序!

就在這萬眾矚目之中,齊桓公出現了。

齊桓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個人物了,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他曾經在爭奪皇位的時候被自己競爭對手的臣子管仲射了一箭,險些喪命,可在繼位之後,他卻沒有追究那一箭之仇,而是任命管仲為國相,管仲掌權之後,修繕法令,改革稅制,選賢任能,使得齊國國富兵強,實力大增。而有了強大的實力做後盾,齊桓公終於可以開始自己的稱霸之路了。

齊桓公稱霸路線的核心在於四個字:尊王攘夷!

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尊王”:

之前我們說過,禮崩樂壞的根源在於天子權勢的衰微,而天子衰微的根源則在於國家實力下降,無法震懾住諸侯中的野心家。那麼,假如有一個強有力的盟友前來幫助天子,彌補天子在實力方面的缺陷,從而震懾那些不服天子的野心家呢?

齊桓公就是這樣的一個盟友!

公元前655年,天子周惠王想要更換自己的太子,齊桓公得知消息後,聯合各路諸侯會盟,表示自己對現任太子的擁護,從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三年後,周惠王死,太子繼位,為周襄王,為了感謝齊桓公當年對自己的支持,他派參加齊國和其他諸侯的會盟,並賜給賜齊桓公祭肉,抬高了齊國在眾諸侯國中的地位,而齊桓公也在大會中提出了從今以後各路諸侯必須尊禮於天子的要求。

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這就好比如說,一個大家族裡,族長年老體衰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他的兒孫們便不再把他當一回事,既不尊重他,也不給他飯吃(不上貢),是不是還打他幾下,兒孫之間互相鬥毆,老族長也無力制止。

這時候,眾兒孫間最強壯有力的大哥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斥責眾人,說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從今以後要尊重族長,孝敬老人家。其他人一來打不過大哥,二來這大哥說的也的確在理,於是便沒人再敢欺負族長了。周天子和齊桓公的關係,就如同這樣。

曾經空空如也的洛陽朝堂,如今再度站滿了各國諸侯,他們紛紛向天子行禮、上貢,使得一度衰頹的天子權威似乎又再度興盛了起來。心滿意足的周天子感謝齊桓公的努力,派人賜予了他“伯”的稱號。

這個伯的意思我簡單解釋一下。中國古代喜歡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給孩子起名,所以這個伯就是“大哥”、“兄長”的意思,而周天子一直都是以“諸侯之父”的身份自居的,所以賜齊桓公為“伯”,就等於是昭告天下,我是父親,你是大哥,除我之外,屬你最大。

除兄長一次外,伯這個字在中國古代還與霸主的霸是通假字,所以伯主又被成為霸主,於是齊桓公便從此便擁有了“春秋首霸”的地位。

不過啊,想要成為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霸主,光靠動嘴皮子是不行的,還得做些實事才行,而齊桓公所做的事實,便是在尊王的同時,又高舉著“攘夷”的大旗:

公元前663,北方的燕國遭到山戎進攻,齊桓公不遠千里前去增援,擊敗了山戎的入侵,使得天下諸侯大為感動;

公元前659年,齊桓公率軍收復了衛國的土地,幫助已經亡國的衛國重新建立國都;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聯軍南下進犯的楚國,並通過外交談判,讓強大的楚國答應恢復對周天子的進貢。

齊桓公:周禮的崩潰與霸主的誕生

這種種行動下來,齊桓公幾乎解除了中原各國的南北地區的全部威脅,所有諸侯國都緊密團結在齊桓公的周圍,“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曾經一度破碎的周禮制度,在齊桓公構建的霸主體制下被再度粘合了起來,這一時期,中原各諸侯國間都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安定的時光。

自此,齊桓公基本完成了他的一生壯舉,後世三國時期的曹操曾經寫詩稱讚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認為他是春秋五霸之中,功勞最大,成就最高的人物!

不過,齊桓公雖然成功團結了諸侯,尊崇了王室,可這一切的成就都完全依賴於他的個人努力,這就導致在他死後,如果齊國不能繼續保持強大的話,這份脆弱的和平便極有可能被再度打破。

此外,齊桓公所構建的“霸主體制”,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覬覦之心,正所謂和尚摸的,我摸不得?齊國能當霸主,那其他國家就當不得這個霸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