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齊國,第一個吃螃蟹的春秋霸主!

齊國建國後,不斷兼併弱小,尤其是吞併紀國、萊國,佔據膠東半島,土地、人口倍增,“漁鹽之利”錦上添花,厚積薄發的齊國崛起於東方之勢已是無可阻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齊桓公應運而生,踩著先輩的肩膀,登臨高峰,成為春秋首霸,流芳百世!

天命所歸,王者歸來

好君主之所以難得,在於不著調的主子特別多,要麼驕奢淫逸,要麼窮兵黷武。齊襄公作為惡君的優秀代表,完美地將二者收納己身,惡跡斑斑,讓人生厭,導致齊國政混亂。齊襄公的好色之所以出名,在於敢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通姦,事洩後,借齊魯諸侯會盟謀殺文姜的丈夫魯桓公,可謂禮義廉恥盡失。

齊國,第一個吃螃蟹的春秋霸主!

公子小白

齊國人攤上如此主子,日子難過至極,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貧苦之人,故土難離,艱難忍受,期盼明主賢君降世;公子王孫,外出避難,隔岸觀火,以靜制動。外逃的隊伍中,有一對顯眼的難兄難弟,他們是潛在的君位繼承人:公子小白、公子糾。

士民離心,肆意弄權的君主也蹦躂不了幾天,果然齊襄公政變遇害,即位的公孫無知不久也重蹈覆轍,國君的位子空了下來,讓人垂涎三尺。避難在外的公子糾借魯國軍隊伏擊趕往齊國的公子小白,小白假死,麻痺了公子糾,搶先一步回國繼承君位,史稱“齊桓公”。

之後就是政治清算大戲,齊桓公威逼魯國處死公子糾,遣返公子糾的心腹召忽、管仲。召忽自殺明志,捨生取義;管仲得鮑叔牙的舉薦,從一介死囚搖身一變高居相位。

得管仲輔佐的齊桓公,如虎添翼,明君賢臣,開啟了齊國的宏圖霸業。

齊國,第一個吃螃蟹的春秋霸主!

管子改革,富國強兵

管子曰: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桓公道:仲父高論!

打鐵還得自身硬。管仲擅長民生理財,一套組合拳下去,立竿見影。古代以農業立國,管子“相地而衰徵”,農民減負增收,安居樂業;因地制宜,重漁鹽之利,繁榮工商業,“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齊冠帶衣履天下”,財貨積累讓齊國經濟實力膨脹,實現了“富國”目標。

兵者,國之利器。春秋戰亂迭起,兼併戰爭、華夏四夷之爭接連不斷,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強軍勢在必行。管仲大刀闊斧,推行“參其國而伍其鄙”新政。

“叄其國”:齊地劃分21鄉,其中士鄉15個作為征戰兵源地。5鄉設一帥,軍力編制一萬一千人,其中齊君領中軍,兩上卿各率5鄉為左右軍。

“伍其鄙”: 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同軌之人,以親情鄰里為紐帶,結成攻守同盟,即“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改革創新之後的齊國,國富兵強,上下同心,此時不稱雄爭霸,更待何時?

尊王攘夷,九合諸侯

平王東遷後的周王室,領地萎縮,威望盡失,日子日漸窘迫,徒有虛名,不但無力控制諸侯國,有時甚至會出現被諸侯吊打的惡性事件。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陳國、蔡國、虢國、衛國“五國聯軍”討伐鄭莊公,結果一戰皆歿,本人帶傷狼狽逃亡,徒增笑耳!

齊國,第一個吃螃蟹的春秋霸主!

尊王攘夷

齊桓公爭霸,高舉“尊王”義旗,力挺周王室。長期受委屈的周王室窮怕了,捱過打,見到齊國送來的禮物,不由得痛哭流涕,一直唸叨“你怎麼才來”。齊國一頂高帽,佔據道義制高點,奉“王命”討不臣,齊國團結了一批小兄弟搖旗吶喊,九合諸侯,伐宋止楚,威震天下。

齊桓公手中有一對王炸,大王是“尊王”,小王是“攘夷”。如果說大王可以搶佔道義制高點,那麼小王可以團結華夏諸侯國,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作為其中的領導核心齊國,自然可以因此受益匪淺。

中國古代有“華夏四夷”之說,即:西戎、東夷、北狄、南蠻。東夷為齊、魯兩國同化,可是另外三夷長期困擾中原華夏諸國。楚國崛起於南方,南蠻的代表;西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洛邑;中山國,位於於河北省太行山麓,白狄人所建,存世二百年,直到戰國才被趙國攻滅。屢屢侵擾中原的夷人勢力,讓各諸侯國苦不堪言,也讓睿智的管仲從危機尋找到了機遇:“攘夷”收攬人心。

齊國,第一個吃螃蟹的春秋霸主!

齊國“攘夷”大旗剛豎起來,常設機構和班子人員還沒組建完成,燕國就靠了過來,請求支援。公元前662年,山戎入侵燕國,燕人不能抵擋,絕望之際,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希望齊國出兵相助。齊桓公率軍北征,擊退山戎,一路打到孤竹,凱旋而歸。燕莊公千恩萬謝,拉著齊桓公的手,一路相送,不知不覺竟入齊地。當時有個規矩:非周天子,諸侯不得越境相送。財大氣粗的齊桓公,後知後覺,大筆一揮,燕莊公踏足的齊地,一律相送於燕國。燕莊公激動地無以復加,亡國之憂已解,憑空多得一塊土地,我的命真好,齊國人真好!

對於齊國賜地一事,燕、齊兩國的宣傳部門大加讚揚,增進了兩國友好互信關係,也讓中原諸侯國真正認識到:齊老大,不但人好,出手還大方,這樣的老大跟著不吃虧!

如果前面一事可能是齊桓公作秀,有的人會心存疑慮,那麼衛國復國一事則徹底打消了這樣的杞人憂天。公元前661年,狄人攻破衛國,國君被殺,五千遺民顛沛流離,不得不寄居在曹國(今河南滑縣)。公元前659年,善心大發的齊桓公,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衛國的難民在楚丘(今河南浚縣)復國,延續宗祀。

尊王攘夷,讓齊國名利雙收,也讓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更有效保護了華夏禮儀、文化傳統,讓諸夏凝而不散,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