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山之戰,為什麼讓吳三桂逃過一劫?

O馬大哈O


前言:1659年2月21日,南明永曆朝廷中的擎天一柱、晉王李定國集結了自己身邊的百戰精銳,在磨盤山(現在的高黎貢山)精心設下三道埋伏,準備伏擊清軍,一舉消滅緊追不捨的吳三桂所部清軍。

可惜的是,由於叛徒洩密,吳三桂沒有進入伏擊圈,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這個大漢奸為何能夠如此幸運地逃過這一劫呢?讓我們深層次地分析一下原因吧:

一.大勢所趨。當時的戰爭態勢對南明永曆朝廷極為不利。

1651年南明永曆朝廷在孫可望的主持下,對清軍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南明軍隊一路獲勝,攻取了四川、湖南、廣西等地,打得清軍聞風而逃。其中尤其以李定國的桂林、衡陽兩次戰役最為著名。史書記載“逮夫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在大反擊中展現出強勁的戰鬥力,一度打得清軍暈頭轉向,清廷甚至已經決策放棄西南七省,準備與南明永曆朝廷劃江而治。

可是,南明主政的孫可望在巨大的勝利面前,利令智昏,私慾膨脹,妄圖自立為帝。這引起了李定國、劉文秀等將領的強烈反對,最終釀發了南明內部的一場大內訌。

由於孫可望倒行逆施,盡失人心,他在這場內訌中慘敗。羞怒之下,孫可望投降了清軍。他把南明永曆朝廷的一切軍事部署都告知了清軍,並且,孫可望親自充當帶路黨,引領清軍進攻大西南反清基地。

而孫可望降清以後,李定國成為永曆朝廷的主政者。但是李定國雖然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在內訌結束之後,李定國未能安撫優待孫可望的舊部將士們,對他們採取了歧視的態度;同時,李定國對善於安撫將士、深得軍心的大將劉文秀深為猜忌,對劉文秀極為打壓排斥。結果導致南明軍隊軍心混亂,士無鬥志。

政治上,李定國繼續重用奸佞馬吉翔,未能很好地治理朝政,重振朝綱。

1658年,清軍分兵三路,從湖南、四川、廣西出兵,發動攻擊。而李定國此時卻在忙於整肅內部,討伐雲南的孫可望舊部;他還把在貴州、四川的前線將領劉文秀等人全部調回昆明,致使前線明軍失去了領導核心。在清軍攻過來的時候,前線明軍因為沒有了將領指揮,所以就一觸即潰。清軍基本上就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湖南、貴州等大片地區。

眼看形勢危急,大將劉文秀建議永曆皇帝遷都四川,整合四川、湖南的南明軍隊,重振軍威。可是,奸臣馬吉翔卻攛掇李定國向滇西撤退。

李定國考慮到四川、湖廣一帶的明軍都不是自己的嫡系,因此,就採取了馬吉翔撤往滇西的意見。

永曆朝廷的官員們聽說了撤往滇西的消息,很多人都認為大勢已去,前途渺茫;於是紛紛脫離朝廷,另尋出路了。

餘下的官員也大多在心理上動搖了。在磨盤山出賣機密的文臣盧桂生,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萌生了叛逃之意的。

二.事機不密,軍事計劃竟然被文臣盧桂生獲悉,出賣給了清軍。

永曆皇帝及李定國在倉促撤往滇西的途中,兵力並不多;而清軍在吳三桂的督促下,一路馬不停蹄,窮追不捨,使李定國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為了扭轉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李定國集結了身邊所有的百戰精兵,選擇在磨盤山地區伏擊清軍。

李定國作為卓越的軍事統帥,他對敵我形勢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判斷,制定的伏擊計劃天衣無縫,完美無缺。

可惜,百密一疏。如此重要的作戰計劃,李定國竟然毫無保密意識,就連身為文臣的南明大理寺少卿盧桂生都對這一軍事計劃瞭如指掌。

盧桂生眼見永曆朝廷一路撤向邊境地區,自覺前途無望,心裡早已決定要投降清軍。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正好拿來作為投名狀,到清方去邀功請賞,換取榮華富貴。

由於盧桂生的告密,即將進入伏擊圈的吳三桂立即停下腳步,對明軍發起猛烈攻擊。

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搏殺,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結果是明軍、清軍都傷亡慘重,各自撤出了戰鬥。

此後,清軍心有餘悸,再也不敢對李定國發動追擊了。而李定國麾下的百戰精銳也損失殆盡,從此再也沒有力量對清軍發起大規模的反擊了。

結語:吳三桂能夠在磨盤山逃過一劫,主要是因為永曆朝廷逃往滇緬邊境,文武官員感到前途渺茫,心理動搖。在此心境之下,文臣盧桂生決定投降清軍,另尋出路,就攜帶機密作戰計劃投降了清軍。盧桂生的叛變投敵,使吳三桂洞悉了李定國的伏擊戰略,他及時讓清軍停止了行軍,沒有進入明軍的伏擊圈。

否則,吳三桂一定會在磨盤山一役中全軍覆沒的。


品茗讀史


如果結合磨盤山血戰的前前後後來看,儘管這一戰讓很多人深感痛心疾首,儘管很多人對南明少卿盧桂生關鍵時刻的叛變咬牙切齒,但從當天的實際戰況來看,就算盧桂生不叛變,就算清軍全部進入李定國設下的伏擊圈之內,南明政權的最後一次血戰,結果也不會有太多改變。

原因就在於,這一網兜的實在是太大了!



事實上在這一戰爆發前,李定國已經出現了致命的隱患,那就是他的剩餘軍隊雖然全系精銳,但全軍兵馬不過萬人,去掉實際投入伏擊作戰的6000人,李定國也只剩下少數官兵用於在大山內壓陣。當年的滿清靠著六萬八旗勁旅,還有幾乎同樣數量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從關外到關內尚且拼殺了整整半個世紀才問鼎天下,此時已經毫無外援的李定國只憑著他手中的6000官兵又能幹什麼呢?也許可以留在雲南割據一方當一個小軍閥,但只妄想逆天成功,想想當年李定國巔峰時段,手握幾十萬兵馬佔據南方數省尚且無濟於事,現在只有區區數千人馬有豈有迴天之路?

事實上在盧桂生叛變之前,磨盤山伏擊的局勢基本已經成功,進山的清軍已經進入明軍的第二道伏擊圈,儘管按照李定國的規劃,要等到清軍完全進入第三道伏擊圈的時候再行動手,屆時將清軍截頭堵尾徹底困在這座大山當中。想法的確不錯,可他卻忽略了太多現實問題。



其中最直接的問題就在於敵我力量的懸殊比,李定國能夠投入到戰場的機動部隊只有這6000人,而磨盤山之戰僅戰後清軍的損失就高達萬人左右,如此損失之下事後仍然能對李定國的殘餘部隊和流亡的永曆皇帝展開追殺,可見清軍的損失雖大但主力尚存,保守估計參戰兵力至少在2到3萬人以上。6000南明軍隊想把如此數量的清軍放到自己的伏擊圈裡,然後全部殺死?這個設想恐怕讓早已去世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感到無奈:這任務我也幹不了啊!

所以即便盧桂生沒有叛變而留下來參加戰鬥,即便數萬清軍全部進入大山深處的伏擊圈,等到戰鬥打響,李定國的胃口也仍然吃掉不了如此數量的敵人,遭到伏擊的吳三桂也有足夠的底氣向李定國發起反擊,可以說磨盤山之戰,無論怎麼打最終都會變成一場遭遇血戰,這場戰鬥的兩敗俱傷並不是盧桂生叛變所致,只怪此時的李定國,只剩下了最後一口氣。

其實這場戰鬥恐怕會讓很多人想起近代的另一場戰役,那就是1935年紅軍長征時曾發動的土城戰役,紅一方面軍集中一萬官兵在土城企圖伏擊川軍郭勳祺旅6000人,不曾想有所準備的郭勳祺在進入伏擊圈前緊急呼叫另一個旅6000人趕到土城充當預備隊,結果伏擊戰役打響之後紅軍才驚訝地發現敵人源源不斷地衝進伏擊圈,而由於自己兵力有限,自己設好的網兜根本都不住這股敵人,最後只能提前撤出戰場,一場早就策劃好的伏擊戰最後變成了殺敵1000自損800。


遼寧資深球迷


磨盤山之戰南明軍的失敗,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就算這次李定國大獲全勝,後續清兵力量還會源源不斷南下,正如當時兩蹶名王孔有德和尼堪,一樣扳不回局勢,只是遲點滅亡,大勢已成,朱明失去天下人心,義軍四起,內亂搞得人心離散,國力疲累至極,才被養精蓄銳的八旗軍入關橫行。南明天下繼續內亂分崩,作死不斷。敗局已定,不是一兩場戰役就能挽回的。

李定國是明末義軍傑出的統帥,是張獻忠的義子,隨大西軍征戰有功,稱安西王,張獻忠被清軍殺死後,四位義子以孫可望為首,形勢所迫,聯合南明抗清。出現孫可望降清,攻打兩廣失利,新會受挫等事,南明軍轉戰西南。面對清軍的窮追猛趕,李定國整頓內部手段過於粗暴,人心漸漸離散。聯合李來亨,夔東十三家合力反攻失利,精銳盡喪,退保昆明。李定國提出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則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則進入越南,號召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的建議,眾人不願遠離家鄉,認為可以退往滇西,最不濟也可逃入緬甸,得到永曆帝的採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1659年,清兵攻進昆明,繼續尾隨南明軍隊不捨,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自己親率精兵六千留永昌,準備阻擊追兵,保護永曆帝一行退走。當年二月,吳三桂在大理擊敗白文選,隨後窮追。李定國巡察周圍時,發現離怒江不遠處有一險要之地,周圍群峰叢峙,林木茂密,磨盤山高矗其間,要過磨盤山,只有一條小路,單人獨騎才能通過,於是心生一計,決定在此設伏擊敗吳三桂大軍,設立三道伏擊線,以得力干將竇名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每一伏,設伏兵二千人,計劃待清軍入圍後,一同進攻,李定國自己則率兵數千,駐守在山後橄欖坡的大營內。所有明軍都隨身攜帶預先準備的乾糧,以免做飯時的炊煙被清軍察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滿清三路大軍遠征西南以來,一路高唱凱歌,根本沒有遇到稍具規模的抵抗,連挫李定國的軍隊。吳三桂與趙布泰等清軍主將,對明軍有所輕視並放鬆了戒備,加上來到磨盤山附近時不熟悉地勢,等到發現地形複雜,又心存徼倖心理,打探不出門道後繼續進軍,眼見李定國的設伏正要成功。不料,此時南明朝廷又出現叛徒,永曆政權的大理寺卿盧桂生,為降清有晉身之功,在此緊急時刻,陣前降敵並向吳三桂陳述李定國磨盤山伏擊計劃,吳三桂大驚,除了讓全軍後撤後,命令騎兵下馬搜殺伏兵,鳥銃與弓箭不斷向山上可能隱藏伏兵的樹叢射擊。眼見計劃破產,身邊士卒不斷中槍中箭倒下,南明伏兵只得提前發動進攻,雙方陷入惡戰,此戰雖殺不了吳三桂,但也讓清軍付出慘重代價,戰後,清軍各位主帥都受了罰俸的處理。


南方鵬


磨盤山之戰,吳三桂之所以能逃過一劫,是因為南明內部出了叛徒!

磨盤山,在怒江的西邊,是明朝的西南邊境,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山路多且是羊腸小道,非常適合打埋伏。

1659年(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南明兵敗形勢下,李定國發動了磨盤山血戰,伏擊吳三桂,這是南明對清朝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

李定國命人在山路兩旁樹叢中設下埋伏,分別讓竇名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每一埋伏,設伏兵兩千人,總共設置伏兵六千人。明軍在清軍必經之地路上埋下地雷,計劃待清軍入圍後,一同進攻將其包圍,關門打狗。為了防止被敵人發現,明軍還提前帶好乾糧,不生火做飯。

吳三桂帶領清兵自永昌一路追來,沒有遇到一次像樣的抵抗,他以為李定國也跟著永曆皇帝逃往緬甸了。因此,清軍也絲毫不作戒備,再加上清軍在吳三桂的催促之下,連日行軍,早已精疲力竭。所以清軍也放鬆了警惕,麻痺大意起來。

眼看清軍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一場全殲清軍的戰役即將打響。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由於永曆皇帝遠逃,朝廷中的大臣們都喪失了信心,紛紛自找門路投降清軍。此時身在李定國手下的南明大理寺少卿盧桂生也不例外。盧桂生知道了李定國的作戰計劃,就決定投降清軍,以此來換取榮華富貴。

於是在戰役打響之前,盧桂生找機會偷偷地溜出隊伍,跑到吳三桂那裡,把李定國的伏擊計劃全部告訴了吳三桂。吳三桂聽後大驚失色,急忙下令停止進軍,命令前鋒部隊立即撤退,所有騎兵都下馬步行,搜捕草叢伏兵,並且立即架起了大炮,向必經之路兩旁的草叢猛烈轟擊。

埋伏的軍隊因為沒有得到號令,也不敢擅自違令出戰,導致傷亡非常大。一伏守將竇名望見形勢危急,被迫提前鳴炮出戰,於是二伏、三伏的將士們也隨之衝了出來,與清軍展開了對戰。

因為被出賣了,導致李定國的原定計劃完全被打亂,明軍因此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只能背水一戰。但是,清軍趙布泰、多尼所部很快趕到磨盤山增援,使得清軍在兵力上明顯佔據了上風。

最後,竇名望身負重傷,直到戰死於磨盤山下,三伏將領王璽也同樣戰死。即便這樣,明軍也一直都在浴血奮戰,絲毫沒有退縮。李定國坐鎮磨盤山山頂之上,聽見號炮次序不對,知道情況有變化,就派援軍增援,最後終於擊退了吳三桂和其他的清軍。因為損失慘重,李定國被迫率領部隊向西撤退。

磨盤山之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但從戰略層面來看,南明軍隊的最後一次反擊失敗了。吳三桂雖然損傷慘重,可是他擊潰了李定國部隊的主要力量,攻佔了西南最後一塊抗清領地。

經此一役,李定國部隊損失慘重,再也沒有對清軍發動過大規模的反擊作戰。而因為盧桂生的出賣,導致了吳三桂最後全身而退,逃過一劫!


史之鑑


磨盤山血戰是南明和清朝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是南明名將李定國最後的絕唱,

磨盤山之戰是由伏擊戰變為遭遇戰的,如果不是明軍最後被迫打了遭遇戰而伏擊成功的話,吳三桂確實在劫難逃。

磨盤山之戰的背景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可望降清,出賣了西南軍情虛實,清軍集結主力兵分三路,從湖南、四川、廣西進軍,南明大部分軍隊實際上都是之前孫可望的部隊,清軍戰事順利,與清軍對峙的南明軍隊全線潰敗,不少孫可望舊部紛紛降清。

到了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三路大軍會師昆明,吳三桂親自率領大軍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

磨盤山這個地方就在騰越附近,南明晉王李定國派兵保護永曆帝先撤後,決定在磨盤山附近阻擊追擊的清軍。

磨盤山設伏,吳三桂上鉤

磨盤山,在怒江以西,山高路險,叢林密佈,山路又多是羊腸小道,非常適合打伏擊。

李定國在磨盤山設的埋伏很巧妙,他充分利用地形特點,設柵數重,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璽為“三伏”。 每一道埋伏,設伏兵2000,李定國已集兵萬人,總設伏兵6000。這6000伏兵稱得上都是以一當十的精兵健卒!約定在清軍過了山頂,進入三伏後,發號炮為令,三伏併發,首尾橫擊,必無一騎逃脫。三道伏兵設於前,大營則屯于山後四十里橄欖坡,“炊事伏,令毋見煙火”。

而對此吳三桂是一無所知的,吳三桂連戰連勝正是不可一世的時候,氣焰囂張,吳三桂急於追擊明朝永曆皇帝,部隊連續追擊幾百裡,由於李定國將部隊隱藏的很好,清軍在周圍沒有發現明軍,所以吳三桂下令軍隊越過磨盤山。

吳三桂的大軍進入磨盤山山間小道,擺成一字長蛇,魚貫而行,上山的已有12000餘人,前鋒部隊已經接近明軍伏擊圈了,用不了一個時辰吳三桂全軍進入伏擊圈明軍就可以甕中捉鱉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盧桂生叛變,伏擊戰變成遭遇戰

但是吳三桂撞了大運,南明永曆政權大理寺卿盧桂生陣前叛變,出逃清軍,向吳三桂洩露了李定國的伏兵之計,吳三桂聞聽,大驚失色,急傳令停止前進,部隊速撤,並令騎兵下馬,舍騎步行,搜索伏兵。同時,命炮兵對準溝莽樹叢中發炮,弓箭手用箭矢猛射,一時之間,兩旁叢莽中“矢炮雨下”。伏兵不得號令不敢出戰,聽憑槍炮與箭矢襲擊,倒斃在林溝中。隱蔽在第一道埋伏線的竇民望,知道埋伏已被識破,不得已,發炮出戰,第二伏的明軍也發炮,衝出救援。於是,雙方在山上接戰,短刀肉搏,血肉橫飛,霎時間,雙方戰死者的屍體如堵牆般遍佈。

盧桂生的叛變讓明軍由伏擊戰變成遭遇戰,而且伏擊被識破後更是先遭到清軍的火器打擊傷亡慘重,但是遭遇戰的明軍表現的很是勇猛,在面對優勢兵力的清軍血戰半天,面對勇猛的明軍,吳三桂率領的清軍損失慘重。

但是到了下午,清軍徵南將軍卓布泰部、多尼部趕到,增援了吳三桂,而明軍損失大半,孤立無援,李定國率殘部敗走。

磨盤山血戰雖敗猶榮

磨盤山大戰血腥殘酷,一萬明軍精銳大部分戰死殺將,明朝將領竇民望、王璽等戰死。 清軍方面,吳三桂部屬,自都統下,固山額真沙里布、祖澤潤等18名將官及輔國公幹圖、扎喀納等戰死,凡已上山的清軍無一生還,損失精銳近萬人。

磨盤山血戰雖然因叛徒盧桂生洩密功敗垂成,經此一戰,南明最後的精銳損失大半,李定國再也無力對抗吳三桂的大軍,但李晉王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頑強果敢的鬥志,使清軍元氣大傷相當長一段時間也不敢再追擊明軍,李定國在兵勢已如強弩之末時,仍然能夠組織和指揮這樣一場勇猛的阻擊戰,證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際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

盧桂生降清後被任命為大理知府,也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彙報,但是歷史的恥辱柱上必然將其死死的釘住。


我家的貓叫皮蛋


1659年,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後,諾大的大明王朝已然名存實亡。朝廷百官擁立明王室撤到了淮河以南,建立了南明政權,繼續與清軍作戰。

面對外族的入侵,哪怕是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暫時放下了私仇,聯合明朝軍隊共同與清軍抗衡,舉國下上,一致對外。

公元1659年,明朝將領李定國與吳三桂率領的清軍先後渡過潞江,進入磨盤山,大戰一觸即發,而這一戰,也成了明清的終極之戰。

李定國根據磨盤山的特殊地形,佈下了天羅地網,只要等到清軍進入包圍圈,便可以實現完美的伏擊,必定打得清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

而吳三桂一路追殺了幾百裡,沒有遇到任何的阻擋,認為李定國一定是已經跑遠了,沒有任何多想便率軍進入了磨盤山,一切正如李定國所料,只等清軍完全進入磨盤山,給予迎頭痛擊。

可就當吳三桂要進入包圍圈之時,南明的將領臨陣投敵,搖尾乞憐的告訴吳三桂磨盤山埋伏了大量火藥,絕對的死路一條,吳三桂大驚失色,立刻命令手下士兵停止前進,沿途搜索伏兵。

原本定下的計策已無用武之地,李定國倉促指揮部隊迎戰,但很多埋伏著的士兵並不知道套路變了,依然埋伏在原地不敢貿然露頭,等待伏擊,原本準備伏擊的人變成了被伏擊的對象,莫名其妙就被殺掉了大半,等接收到信號之時,依然為時已晚。

在山頂指揮督戰的李定國自知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不得已之下只能撤兵。

磨盤山一戰,南明士兵陣亡一萬多人,而且還失去了最後的精銳力量,再也無法和清軍抗衡。

而對於吳三桂來講,原本這場必殺之局,由於昔日南明將領的背叛,竟被他扭轉乾坤,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輕侃古今


磨盤山之戰,為什麼讓吳三桂逃過一劫?

主要是由於南明內部出現叛徒,導致吳三桂在磨盤山死裡逃生。

一、南明的“劫數”

隨著清軍入關,明朝氣數消失殆盡。明朝共傳16帝,歷時276年。歷經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明朝國力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但是晚明卻政治腐敗,加上東林黨等多黨派勢力的明爭暗鬥和自然災害頻發,導致明朝政權搖搖欲墜。

隨著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許多小的政權,簡稱南明。但此時的外部環境已然不是明朝盛世,南明的存在也註定只能是曇花一現。隨著明永曆帝最終被殺,南明還是逃脫不了覆滅的歷史宿命。朝代的更迭始終脫離不了人的關係,明朝末年的政治腐敗最終把江山拱手讓人。

二、磨盤山伏擊戰

磨盤山之戰,是南明與清朝發生的最後一次決戰。時值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清軍欲將南明的政權徹底擊碎。清朝大軍在越過怒江之後,明大將李定國決定在磨盤山,利用地形優勢採取伏擊戰法,來攻打前來進犯的清軍吳三桂。

南明本是強弩之末,李定國也把最精銳的6000將士分三處分別埋伏,只等吳三桂前來之時,來個前後夾擊、甕中捉鱉。可以說,這一戰決定南明生死存亡。就在李定國仔細盤算的時候,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臨陣叛變,向清軍洩露了伏擊戰的秘密。原本週詳的伏擊戰變成了摸不著頭腦的遭遇戰,可以說毫無章法和措施可言,最終吳三桂以兵力的絕對優勢,得以僥倖逃脫。南明將士損兵折將達四千多人,元氣大傷的南明已無力迴天。

三、客觀走近歷史

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的叛變,雖然成就了清朝的統治,但卻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雖然大明氣數已盡,在劫難逃,但歷史功過終究會給人們留下許多猜想。

吳三桂也得感謝盧桂生的成全,否則他也已經葬身在磨盤山也說不定。歷史只有疑問,沒有假設,只有向前發展,沒有後退之意。縱觀歷史不難發現,推動朝代更迭的原因有很多,人為因素是最主要的,磨盤山大戰,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大將李定國,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談資內容,那就是吳三桂。

(對此您有何高見呢,歡迎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