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說到成吉思汗以及其子孫領導下的蒙古帝國,曾經讓全世界膽寒。無論是東方的金國和南宋,還是西方的花拉子模或者波斯,都倒在了蒙古大軍的鐵蹄下。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麼個疑問,在三次大規模西征中,蒙古大軍都遠離自己蒙古高原本土,那麼,這樣遠距離的作戰難道蒙古大軍不會戰鬥減員嗎?世界歷史中,很多遠征軍都是由於戰鬥或非戰鬥減員的原因停下了步伐。蒙古大軍為什麼會是個例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在研究減員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蒙古大軍的幾次氣壯山河的西征。

第一次西征

蒙古帝國第一次西征就是公元1219—1224年,由成吉思汗親自操刀的西征。這次西征的主要對象就是當時處於中亞的花拉子模帝國。他並沒有準備去與花拉子模帝國有什麼摩擦。雖然他不找摩擦,但是不代表花拉子模不搞摩擦。此時的成吉思汗把注意力都集中於對金國的戰爭,所以,並不想中斷與中亞的貿易往來。不過,花拉子模自己找死,那就誰也救不了了。

在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已經滅亡了西遼。西遼是由耶律大石從遼國逃亡中亞而建立的國家。整個西遼都保留了契丹習俗,曾經打穿塞爾柱帝國,成為中亞霸主。不過,在蒙古鐵騎面前,整個國家依然是不堪一擊。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花拉子模原本只是裡海附近的一個小國,但是在阿拉烏丁·摩訶末繼位後,其勢力急劇膨脹,侵佔了西遼一部分領土,又消滅了波斯附近一些小國,國力達到鼎盛。可能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花拉子模有些膨脹了,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所以,當蒙古人與其簽訂貿易協定後,竟然違反了貿易協定,扣留了商隊。這個事,其實最開始是由於花拉子模的一個總督貪財而引起的。成吉思汗派出使節,想以交出兇手和平解決,不過最後還是被摩訶末拒絕了。

所以,這場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在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消滅了西遼,為征伐花拉子模做準備。而在接下來的四年中,花拉子模的幾十萬大軍,中亞廣大的疆域被蒙古鐵蹄佔領,花拉子模帝國煙消雲散。不僅是花拉子模,連俄羅斯也順帶著遭殃。在最後,高加索之戰中,十萬俄羅斯聯軍被擊敗。這樣,整個中亞完全控制在了蒙古人手中。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第二次西征

說完了第一次西征,我們接著說第二次的西征。在蒙古滅亡了金國後,由於有宋金盟約,而且此時也是由於伏爾加河一帶尚未歸附。所以,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汗開始了征服俄羅斯的戰爭。公元1236—1241年,經過五年的戰爭,蒙古大軍征服了整個伏爾加河以西。在這次戰爭中,基本就是在毆打東歐的小學生們。由於此時的波蘭以及匈牙利都是小國林立,所以也沒有整合出多大的戰鬥力。經過此戰,整個斡羅斯被蒙古大軍消滅,此戰中表現出色的拔都在之後蒙哥汗死後建立了金帳汗國,金帳汗國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汗國。

第三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蒙古大軍開始征服波斯、敘利亞等國的戰爭。因為,成吉思汗是有遺訓,征服藩國,擴大疆土。所以,蒙古帝國的第三任大汗,蒙哥汗派他弟弟旭烈兀對西亞地區進行征服。經過一系列的戰爭,旭烈兀征服了整個巴格達地區的兩河流域,以及波斯、敘利亞境內。再次展現了蒙古人的強大軍事力量。而在之後,進攻埃及的時候,突然蒙哥汗在攻打釣魚臺時候受傷病死,旭烈兀回國,這次西征結束。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整個蒙古帝國的前期歷史,就基本是一部擴張史。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四代君主,從東亞最南端的南宋到西亞的敘利亞,再到東歐的匈牙利。蒙古騎兵馳騁於整個亞歐大陸,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如此遠距離的作戰。要知道,蒙古部落只是一個幾百萬的小部落,也只有十幾萬鐵騎,消滅如此眾多的國家,那蒙古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來看看蒙古人的用兵之道。

第一、組建工匠軍,製造先進武器

武器裝備永遠是作戰中重要的一環。如果各位把蒙古騎兵依然定位為遊牧民族,拿著一把小功,騎著一匹蒙古馬的遊牧騎兵就大錯特錯了。如果說,當年成吉思汗剛剛崛起的時候,還是一窮二白,這麼說還有一點道理。但是,蒙古帝國建立後,蒙古騎兵就已經不是當年的蒙古騎兵了。蒙古騎兵在征服歐亞的戰爭中,重裝騎兵與大型投石機一直是手上的殺手鐧。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在征服戰爭中,蒙古人不僅掠奪了當地大量的礦產以及財富,還將大量的工匠為己所用。在撒馬爾罕一戰中,就俘虜了幾萬名工匠。在之後的玉龍傑赤中,竟然收編了十萬工匠。為了讓這些工匠更好的服務,當時蒙古人成立了一支軍隊,就是工匠軍。這支部隊就是用來研發製造武器的,並且任命在武器方面比較有造詣的伊斯蘭教將領哈薩納作為他們的統帥。

在這支工匠軍的製造下,蒙古大軍的武器裝備才能更新換代,永遠走在世界的前沿。在蒙古帝國的疆域內,擁有大量的冶金、開採、製造工廠,“百工之事於是大備”這是蒙古人能夠征服世界的原因。比如:丁家洲之戰,以及襄陽之戰,正是由於回回炮的強大威力,南宋的堅城才倒在了蒙古人手上。而賈似道最後抵禦蒙古人的幻想,也隨著一聲聲回回炮砸在宋軍的戰船上而宣告破滅。

第二、就地抓壯丁,組建僕從軍隊

現在的問題就是減員的問題,只要是戰爭就會有減員。無論武器多麼先進,就算是後來的英法等國殖民戰爭,也免不了傷亡。而蒙古人在戰鬥中依然會減員,何況這還是以冷兵器為主的中世紀。而彌補這種戰鬥減員的方式,就是大量補充當地的僕從軍。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其實,在後來的戰鬥中,蒙古騎兵只佔軍隊人數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征服地區的各民族軍隊。這其中,有東亞的漢、契丹、女真等民族,還有西亞的伊斯蘭等士兵。這些士兵,為蒙古人衝鋒陷陣。比如,我們熟知的,在蒙古人對金國的戰爭中,就是大量招降了契丹人。契丹人,在遼國滅亡後,就變成了金國人的奴隸,在金國備受欺壓。所以,就在蒙古人的幫助下發動了多次起義。而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蒙古攻佔金國的上都遼陽時候,契丹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忽必烈時期,這個非常崇尚漢文化的皇帝,也大肆招收漢族人才。右丞相的史天澤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是後來看到南宋不行了才投靠的人物,而是從成吉思汗時期就成為蒙古官僚的代表。經過幾代人,在忽必烈一朝依然是高官,還能官至右丞相。也正是蒙古人大量任用這些其他民族的人,才最終成就了蒙古帝國廣闊的疆域。而在只有蒙古徵南宋的過程中,也是漢族將領為蒙古人訓練了一支戰力強悍的水軍。

第三、利用矛盾,各個擊破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在哪裡都是用的到的。前邊說的金國與契丹的矛盾就是一個例子。在蒙古內戰中,泰赤兀部是蒙古的仇敵。但是,成吉思汗卻在圍獵中賞賜給他們很多獵物。而他們自己的部落酋長是非合法繼承,所以:“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馬,安民定國,必此人也。”大量投奔了成吉思汗。

蒙古人三次大規模西征,大小几百次戰鬥滅國無數,難道不減員嗎?

再有,在進攻西遼的時候,也是利用了回族跟西遼的矛盾。西遼是契丹貴族,但是他的下面的平民都是中亞本地回教徒,這樣的矛盾在西遼日益尖銳。在進攻西遼時,蒙古人才派了兩萬人,不過由於宣佈宗教自由,所以大量回教徒起義,最終迅速滅掉了西遼政權。

正是蒙古人,利用的軍事、外交、政治多方的手段,才能造就如此強大的帝國。而這一切,很多都被蒙古人強大的軍事力量所掩蓋。


  • 《元史》
  • 《蒙古秘史》
  • 《草原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