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诗?

影视蜃楼


这句诗出自李商隐所作的《北青萝》,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诗内容: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全诗的大意为:夕阳落入崦嵫山中,我去探访一位独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树林落叶纷纷,却不知僧人在何处,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不知走了几重。直到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于是闲适的靠着一枝青藤与他交谈。大千世界俱是微生,那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句话有点像佛家的佛理,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只是像一颗尘埃一样渺小,何必那么在乎爱与恨呢?这句话表明作者思想上受到启发,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以淡泊之心去面对仕途荣辱。

其实我个人认为,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应该有所收获,我们要以远大的眼光看世界,要有一颗阔达的心,不必在那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轻松和洒脱。


妙哉书道


问题:怎样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诗?


前言

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是一首平起仄收的五言律诗,押【蒸】韵 。下面分别赏析一下每一联的含义。

一、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崦,即“崦嵫(yān zī)山”, 据《山海经》载: 山西南有山名崦嵫。《离骚》中有句:望崦嵫而勿迫。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解释: 崦嵫,日所入山也。

据考证说崦嵫(yān zī)山在甘肃,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残阳西入崦,是平平平仄仄,崦,在这里是仄声,属于上声【琰】部,平仄两用的多音字。就像歌中唱到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茅屋访孤僧,仄仄仄平平。屋,入声。茅屋不是主语,此为诗家句法,意思是, 我去访问一个住在简陋茅屋中孤单的僧人。

二、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这是诗人遥望远方看到的景色:

落叶中,人在哪里?诗家语言,常常不直接回答。只是说:寒云中,山路重重。

其实就是贾岛诗的意思,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初夜,初更,夜分五更,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颔联是寻找僧人,颈联是想象还是找到了这个孤僧呢?

1、 想象的虚境

可以比较一下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的这首诗第二句是:忽念山中客,后面颔联是想象中的情景: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尾联和李商隐的颔联类似: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诗与李商隐的诗章法上有很大不同。

2、 眼中所见的实境

如果是实境,会发现不是一个画面,而是两个并不连续的画面: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这种跳动的画面更像是脑海中的想象,而不是眼中看到的真实记录。

四、尾联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前面三联都是写景,第四联触景生情。芥子须弥、世界微尘,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尽在微尘之中,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人也不过就是一粒微尘而已。

我又何须存有爱憎之心呢?

结束语

诗人去访问隐居在山中的僧人,踏着了落叶走入云雾之中的山路。终于见到或者想象到僧人简单的生活,于是忽生顿悟,彷佛世上的一切名利之心都被洗涤一空。

通篇没有诗人与僧人的接触与对话,敲磬那一联应该是寻找过程中想象的结果。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人总是在经历了生命的艰难苦恨大起大落之后,才能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作为晚唐诗人,在经历了狼奔豕突茫然无措的怀才不遇之后,李商隐认识到,世界无限,时间无限,而人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在时间的节点上,正如庄子所说,就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而已,人的悲欢离合喜乐哀愁,对于大千世界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所以,在此之前的那些痛苦和迷茫,实在是毫无意义。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的体悟。正如经历多年环海沉浮的苏东坡所认识到的一样。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原来,我们所热衷的,我们追逐的,无非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已,所有的追逐,无非是一场梦幻而已,这既有对现实的失望的幻灭感,更有从此以后改弦更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大彻大悟。在官场失意多年的李商隐,在去拜访一个孤僧之后,也产生了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大彻大悟。

我以为,晚唐的李商隐,宋代的秦观和姜夔,应该是一路人,他们有着文人特有的敏感,他们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原本以为一身大才就可以直上青云,但是生活还是把他们打落云端,跌进尘土之中。这种怀才不遇的悲伤,给他们的诗词染上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的美感。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姜夔的“数峰清苦,略黄昏雨”,其实都是他们一生的写照。而李商隐,相较这二人,似乎又有一些洒落豁达,他是能在无可奈何之中顺时安命的人,因为,李商隐早年学过道教,后来又沉浸在佛学中,恰如苏东坡,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终于活成了一个快活的苏东坡一样。

李商隐早年在山中学道,道是什么?道是万物之根,是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道。虽然说李商隐学的道教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对待世界的方式上,是一样的。李商隐在学道之时,爱上了一个清丽的小尼姑,最终东窗事发,被赶下山,从此走向繁华世界。

李商隐在晚唐的时代中,载沉载浮了一生,就像一朵浮萍,随着水流的方向,无问西东。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商隐变成了一个谁都看得起但谁都不敢重用的人,这让李商隐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失意与绝望。

但人生的失意是难免的,没有人能永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个世界,不如意才是本质,春风得意马蹄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都是愁云惨淡,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的灵魂才会安然一些。在寻找心灵的解脱上,中国哲学最有发言权。儒家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家说,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命运让你如何,你就如何好了,何必与不可改变的命运拔河,佛家说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影,你有何必对本来虚幻的东西,耿耿于怀呢?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它们能让我们暗夜中找到一盏温暖的灯,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太在乎自己。要是按照佛教经典《楞严经》的说法,“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人生与人,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无非是沧海一粟呼吸之间的事情,所以,你的痛苦除了你之外,毫无意义。

李商隐肯定是读过楞严经的。因为在一个人孤独寂寞心无所依的时候,必然走向宗教,而最有阿Q精神的,就是佛教了。

所以,在李商隐的缠绵悱恻、孤独清冷的诗歌中,有一首叫北青萝的诗,却写出了达观洒脱,写出了对生命的彻悟。这首诗是写他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中茅屋的僧人的。诗歌没有写他到底见没见到这个僧人,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千世界尽在微尘之中, 人也不过就是一粒微尘而已。我又何须存有爱憎之心呢,何须凄凄惶惶呢?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李商隐的凤凰涅槃之诗,他终于认清了人生与世界的本质!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用朦胧诗的味道,翻译一下,也许我们就能更懂李商隐了。

夕阳往西走,无法挽留,

它最终落入崦嵫山中,回到自己开始的地方。

住在茅屋的僧人,在满山的孤独中,

树林落叶纷纷,不知僧人住在何处?

寒云沿着沿着山路,山路抱着寒云,

夜来了,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陪伴他的,只有一根青藤。

大千世界啊,无非是一粒微尘,

爱和恨淹没其中,

不必再去寻找了。


好玩的国学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北青萝》一诗的最后两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山中寻访高僧和所见与所思。

北青萝

唐代: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一生遭遇多重坎坷,命运似乎总是与他开着玩笑,一直被不顺的命运摆布,诗人进山,是寻求高人的指点。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这里的崦即崦嵫山。诗人说,残阳已西落入崦嵫山里了,我去探访一位独居的僧人。诗人在斜阳西坠时进山去找高僧,诗人一定是遇到什么困惑去寻求僧人的指点。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树林里满地落叶,僧人究竟在哪里呢,寒云在山间缭绕,已经走了几重盘区的山路了。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这两句的“初夜”指的是黄昏。诗人找到了高僧,高僧在黄昏里独自敲磬诵经,闲适的靠在一枝青藤上与他交谈。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是全诗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诗人此行所得到的收获。整个世界都处于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为什么还要有爱与恨呢。诗人对所遭受的不公与厄运,决定不再纠缠,抛弃爱憎,淡泊一切,所有的荣辱都是浮尘而已,如此方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坦然的去面对一切。


诗词与文学


晚唐诗人李商隐因山中访问孤僧而写了一首诗《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调初夜馨,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首诗的首联是说,在一个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去访问茅庵中的孤僧,僧人居所,表现其清静无为的生活情趣。满山秋叶飘绕,不见行人,无限寂寞;山路盘旋,高入云端,何等幽深。这第二联是写访问孤僧途中的情景。接着第三联写孤僧了:未到庵前,就已听到了磬声,这自然是孤僧在黄昏中敲的磬了,袅袅磬声更显山寺寂静;闲下来的时候,拄着藤杖在庵前小憩,又是多么自在悠闲。颈联写访到孤僧时的情景,上句写闻其敲磬之声,清夜中悠扬的磬声颇有神韵,尤能衬出环境的静谧幽深。孤僧的清苦生活,被诗人极力渲染成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末联,诗人无限感慨地说:“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是说,对于这纷扰的世间,我还有什么爱僧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诗人似乎大彻大悟,放下爱憎之心了。其实,这也许是诗人用以解脱自己抑郁苦闷而说的排遣的话吧。一个尘世中的人又何曾忘了爱憎呢,他的诗,就是最好的证明。“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全诗一寻一迎,默契和谐,俱在文字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故诗有领悟禅理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骨子里却透露出难以忘怀的无法排遣的情思。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现代人们也有一些分岐,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而这首诗写的是和山中孤僧的交往,言辞中透出禅意,似乎此句有更隐含的深意,还是李商隐对儒释道都颇有研究与相关人士素有交往呢?

我们来看“世界”一词,在古代,“世界”多是佛教所指宇宙,多指宏观宇宙,“微尘”也是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指微观宇宙,微尘没有准确的定位,是相比较极小者即可。一般带有对人生的思考的隐喻。因此结合李商隐个人的身世和从学经历,我觉得李商隐通过“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句话表达的不仅是仕途不顺的忧懑心理的排遣,也隐含了对于冥冥中象佛和道这些神力,希望得到其佑护帮助却不知该信什么的信仰危机和矛盾心理。故此,这句话可试译为:无论是身处的宏观宇宙,还是心灵的微观宇宙,我应该怎么去爱和恨呢?





吉诚


这两句出自李商隐《北青萝》。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一句一句看。

第一句,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前往山中茅屋寻访独自隐居的孤僧。

第二句,写寻访路中所见,落叶无边,孤僧人在何处?寒云料峭,山路盘旋曲折有多少重?这两句形容孤僧隐居处所之岑寂偏远,也反映自己寻访孤僧之辛苦。

第三句,写孤僧的生活方式,终于寻到孤僧了,初夜时分孤僧独自敲着磬,正在做晚课。闲下来时,孤僧拄着藤杖散步。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解此诗者都认为这里表现的是孤僧生活之闲淡,但我以为,这两句中,前一句写孤僧之自律,虽是孤身一人,但孤僧依然认真做晚课,并没有丝毫懈怠。后一句写的才是闲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两句一紧一松,是包含着两重意思。

最后一句,本诗的诗眼,在佛家看来,世界就如同一粒微尘,那么,我又何必分辨什么爱与憎呢?最后一句其实是作者对自己的反问?也是对自己的告诫。

我们知道,李商隐的一生不太顺利,他性格又敏感,多情,这样的人难免有太多爱憎,他为之痛苦不已。所以在这里,李商隐告诫自己,世界就是一粒微尘,不要太认真了,不要太爱憎分明了。

说实话。这首诗不算高明,前面三联和最后一联其实是脱节的,但最后一联表达了李商隐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表达了他想超脱内心痛苦的期待。

但是,反思归反思,期待归期待,他是一个深情之人,永远也不可能真的超脱,这是后话了。


西凉君的历史观


理解李商隐的这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文的意思是:

傍晚的夕阳落入崦嵫山中,诗人去拜访一位独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秋天落叶纷纷,不知这位僧人到底在哪里?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走了一重又一重。

夜幕很快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诗人闲适的靠着一枝青藤与他交谈。顿悟到,大千世界俱在微尘之中,世间纷扰,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创作时间

根据这首诗的地点对李商隐的生平所分析,大概作于大中五年到大中八年中(即851——854年)秋天,李商隐接受了随四川节度使柳仲郢去四川复职,被授予参军的职位。他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大中五年十一月入川赴职。由于深陷“牛李党争”,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有赶上妻子刚刚病逝,所以在这段期间,他一直都郁郁寡欢。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有了这首诗的来源,在秋天的某日,诗人来到王屋山拜访一位孤僧,与他交谈佛法。顿悟佛理:“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可以说,梓州幕府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此时的李商隐接近晚年(他去世于858年)已经再也无心追求仕途的成功,建功立业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佛经出处: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
《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我想当时的李商隐,跟孤僧在讨论佛经时,估计看到了这句,然后有感而发,作出了这首《北青萝》。

个人拙见

根据当时的情形,李商隐一生身陷“牛李党争”,自己的恩师是牛党的一份子,而自己又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自从王氏成了李商隐的妻子之后,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因此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没有居庙堂之高展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虽然受到王茂元的器重,也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一直在不入流的小官上几度徘徊,辗转。没过多久,他深爱的妻子王氏也与他阴阳两隔。思及自己常年在外漂泊,与她聚少离多,内心实在愧疚难当。再加上仕途不顺,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了。

家国之悲,身世之哀,两相交织,诗人更感自己前途无望。于是,在四川梓州的时候,一度想出家为僧,因此时常出入寺庙,研读佛法,与僧人探讨佛之奥妙。

当看到“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于是大彻大悟,我们不过是人世间的一粒微尘而已,为什要拘泥于爱恨情仇而让自己心中郁结呢?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此苦沦落在大众世界,不灭,轮回。人,为灵性者,可悟也。

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经历着七苦,只有经历过就会有大彻大悟之时。苦苦追寻仕途的李商隐,也是如此,在功名利禄的面前,他已经蹉跎了大半人生,受尽了苦难。

这段平静的求佛问道生活,让他内心逐步安宁下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书写出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李商隐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所以,这句话不仅是对禅理的觉悟,更是诗人的自我解脱。


扁担圈读书


李商隐是晚唐集大成的诗人。

他的诗歌中既有屈子斑斓的咏物,也有韩愈的雄奇,还有李贺的幽艳,杜甫的忧伤,阮籍的哲思。虽然用典多,含义朦胧,但是读起来却流利清新。你有可能不知道他的用典,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但是并不影响你对他诗歌的朗读和喜欢。

李义山的这种文学特色,被宋初的“西昆体”奉为开创者。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出自李商隐的《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是一首五律。

先看平仄

首句“残阳西入崦”,平仄为“平平平仄仄”,注意“崦”字在今天读yān,发平声,但是在平水韵中为上声,是仄音。所以首句的平仄关系是平起仄收模式,根据“对”、“粘”推出整首五律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一一核对,平仄是合律的,注意“屋”、“一”字是入声字,是仄音。然后最后一个“憎”字是平声,读zēng,这个到今天也是这样,但是生活中很多人读四声。平仄是合律的。

“僧”、“层”、“藤”、“憎”同属平水韵“十蒸”部,押韵没有问题。

再来看律诗的第三点规则:对仗。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和颈联“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各自对仗,精巧严密。

从平仄、押韵、对仗上来看,这首五律很完美。

再看内容

我们赏析李商隐的诗,看他的诗题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不是《无题》,就是《锦瑟》、《风雨》这种随便选两个字作诗题。反正是无法从他的诗题中了解他要说什么,要读懂他的诗,就得潜下心去从他的诗中发现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很多诗即使读完了,也不知道他的真意,比如《锦瑟》。

《北青萝》算是很好的一个诗题了,至少首先指明了一点:位置。北青萝是王屋山中的一座山峰。这说明诗人是在山中,干嘛呢?还是得具体看诗内容。

既然是五律,还是大致遵守“起承转合”的文法的。

起。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起笔交代景色、环境和诗作的是由:太阳向西落山了,我去山里寻访隐居在茅屋里的孤僧。

承。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承接首联,深化写景和事情的发展:深山里落叶纷纷,不知僧人在何处?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不知走了几重。

转。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宕开一笔,场景跳到了与僧人见面的场景:来的时候正是僧人晚课,僧人在屋里独自敲磬诵经,等到可以交谈的时候,他闲适地斜靠着自己的藤杖(敲磬用的)。

合。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既承接颈联,又合回首联:听得僧人教诲,领悟了我不过是这大千世界里微小的尘埃啊,还谈什么爱与恨?

这一联接颈联是接上了,可感觉并没有合回首联?

其实是合上了的。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为什么诗人要在日薄西山的时候去寻访孤僧?他并非游山玩水,而是被“爱与憎”困扰了,急切需要僧人来指点迷津。而在自己努力下,领悟了佛家禅理,终于可以面对自己当下的困境。

什么困境呢?以前讲李商隐的时候就讲过,他在牛李党争中做了一辈子夹心人,仕途不达,困厄度日。

这些东西呢,都是藏在诗后面的背景,如果不了解清楚,肯定会对李商隐的诗理解产生误差。

作为朦胧派诗人鼻祖,李商隐可谓七窍玲珑心。

赏析他的诗也特别有意思。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名篇《北青萝》,这两句诗富有禅意,对我们的人生颇有启迪。

全诗如下: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写寻访僧人之事。北青萝是山名,在王屋山中。李商隐在大和九年(835)前后,曾在王屋山、玉阳山学道,这首诗可能写于那时。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崦(yān),古时传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山海经》有崦嵫之山,为日入处。

夕阳西下,没入山谷,我到山中茅屋,寻访独自隐居的僧人。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落叶满人,人在哪里呢?寒云遮蔽,山路一重又一重。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初夜,才刚入夜,指黄昏。

黄昏时分,僧人独自敲起了钟磬,悠闲自得地倚靠着一枝古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现在常用的“世界”一词,原本是佛家用语,《楞严经》有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简单地说,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我们常说的世界,就是时间空间的集合。

世界微尘里,《法严经》有云:“譬如有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时有智人,破彼微尘,出此经卷。”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不过是一粒微尘,我为何要去分辨什么是爱什么是憎呢?

李商隐这首诗,以入山寻访孤僧为线索,最后在寻访孤僧的过程,领悟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感悟。诗人寻访孤僧的过程,也就是感悟人生从而得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许多曲折与阻碍,道路曲折,还有落叶、寒云遮蔽,但诗人最终还是寻找到了僧人,正如人生诸多阻碍,但诗人还是获得了心灵的开悟。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以佛眼观之,大千世界不过粒米微尘,小得不能再小,尘世间的种种羁绊,实在无由挂心。以我们现实生活来看,个人所能触及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恐怕也不过一粒微尘,所以,以超越的眼光来看,人世间的爱恨,已不足挂心。

不过,道理都是用来劝别人的,李商隐一生,也无法从人世间的爱憎中解脱出来,一时的开悟,并不能就此获得人生的解脱。


谢小楼


人有爱憎,皆因有“我”;“我”若微尘,何生爱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