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高產栽培與管理

蘆筍是高效經濟作物之一,一次種植可採收10年以上。每畝年採筍量一般達2300公斤,畝產值達萬元,種植效益比較明顯。廣東陽春地區種植面積較大,其高產栽培與管理關鍵要抓好如下幾個方面。


一、培育壯苗

要奪取蘆筍高產,除選擇優良品種外,還必須建立苗圃地進行育苗,最適建圃期為6月份,育苗時間約3個月。起畦點播,株行距為16.5釐米×16.5釐米。移植苗以具10-20條根的中苗最適宜。

二、整地移植

蘆筍喜生長於潮溼沙壤土,移植前要多次犁翻鬆土並把土壤中的雜質清除乾淨,充分曬白後(時間約1-2個月)畝施腐熟農家糞肥4000-5000公斤或100-150公斤餅肥,加15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糞肥撒施後再翻犁,餅肥則要加水腐熟8-10天再混合過磷酸鈣和氯化鉀,施於深度30-40釐米的溝中覆土後植苗。

三、合理密植

最適植苗期為秋季8-9月,種後翌年3-4月份採筍,時間短、成活率高。植苗的株行距為25釐米×160釐米。種植時把根理順分成兩半,固定在定植溝穴裡,鱗芽朝向畦中線,然後覆土5-6釐米,壓實淋足定根水。

四、加強肥水管理

1、苗期:植苗後如果採用溝灌的可隔20-25天灌水一次,同時要開通排水溝,做到雨停地面幹。植後20天施第一次肥,畝用複合肥5公斤兌水1000公斤穴施或開溝施。植後40-60天,每隔25-30天施肥一次,畝施複合肥25-50公斤或尿素10-20公斤加氯化鉀6-12.5公斤。植後4個月至採筍前,每25天左右施肥一次,畝用尿素20公斤、氯化鉀12.5公斤溝施。施肥後要灌水。

2、採收期:採收期間每隔15-20天施肥一次,每次畝施尿素20公斤、氯化鉀12.5公斤。同時要注意開通四邊溝和田中溝,雨天排幹水,晴天要灌水。

五、定母莖

植後約5-6個月,幼苗抽生最後一批莖株,其莖粗達0.8-1釐米時即可選定母莖,一般每蔸選留2-3條老熟無病蟲害的健壯母莖,然後把多餘的、細小或過粗的莖株拔掉。定母莖前每畝溝施尿素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選定母莖後要即時整畦進行大培土,培成30-40釐米高的廂畦。

六、防治病蟲害

蘆筍常見的病害有莖枯病、炭疽病。防治莖枯病可用70%甲基託布津600倍液或4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幼苗、成苗期每10-15天噴一次,母莖選留期每5-7天噴一次;防治炭疽病可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但採筍前7天嚴禁噴藥。常見害蟲有地老虎和青蟲。青蟲1-2齡時可用安綠寶1000倍液噴殺,青蟲大齡幼蟲及地老虎可採用人工捕殺。

七、換苗

收筍3-4個月後原苗開始老化,此時應把苗全部拔掉,只留根筍,然後開壟施肥攻筍出苗,一般每年換苗兩次。

採收白蘆筍於每天黎明時巡視田間,發現土面有裂痕,即有幼莖伸上出土的標誌。先在裂痕處用手扒開表土,確定幼莖的位置後,插入特製的掘筍刀,在接近地下莖處割斷,使幼莖長度在18釐米以上。割取時不可損傷地下莖。收割後的空洞應立即用土填平。採收後期,天氣較熱,幼莖伸長速度快,必須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採一次。採割的嫩莖應立即裝入盛器,防止照光著色。

採收持續日期和產量,依植株年齡、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具體條件而有所不同。綠蘆筍在定植後第二年開始採收少量嫩莖。於幼莖高21-24釐米時齊土面割下。每次採收不論白蘆筍或綠蘆筍都必須將所有嫩莖割取,否則會消耗地下部貯藏養分,影響產量。一般定植後第6年到12年為旺產期。13年以後植株趨向衰老,產量逐漸減少。植株的經濟年限為15年左右,如栽培管理良好,可延長到20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