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可不可以标准化?

一切随缘61513303


中医学是一门学术,有其完善的学术理论,具有系统的方法论作为其学术基础。中医只能是按照中医的系统方法论作为准则,这个所谓的准则是指自然规律属性的本身。譬如:一年有四季,四季有温热凉寒,温热凉寒致气机有升浮降沉,致万物生长收藏。四季的寒热温凉是天地法则,不可更逆更替。万物生长收藏是受气机运动而形成的自身规律属性。中医学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万物属性变化归类的拟象。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物体,而是五类相互变化属性的归类拟象。中医五行以执简驭繁的方式系统地阐释了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各种生命活动变化。五行是什么呢?五行当然是归类属性。学中医为什么不可以采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因为中医讲的是规律法则之下的万物变化,人体变化,人体脏腑及气血的变化。这些变化始终随自然规律呈相应的动态性。中医是按自然规律法则,自然规律属性对人体作动态调制,根本不可能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阶段,每一种体质状态完全用一个机械的,笼统的,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所有的生命阶段,所有的体质。因此,中医学只有相对的自然法则作为相对的准则,而绝不可能产生象西医那样的标准。西医的标准是科学,中医认识的方法论实际上更科学。动态调制因人因时施治是循证医学之鼻祖。现代科学认识发现人体有生物钟,有自然规律等等,获得了诺贝尔奖。实际上中国的中医,早在至少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如果仅仅是认识,时间上应该更早。


怪医


中医中药的标准化一直在进行中,六经八纲都可以算作是标准化努力的一部分,我一直将治病比喻我打仗,正邪交战嘛,所以战争那时候能标准化,中医药估计啥时候能标准化。

目前能做的或者在做的有几点:1、症状名称,药命的标准化,比如我的笔名“冲玉子”就是一位对人很有帮助的常用中药的别名,很多中医生或者中医爱好者的不一定知道。这块容易做但是做得不够好。

2、常用药物药对的有效性判断,制造标准颗粒剂,这方面现在只有单味药的,日本港台都有复方,我老师傅元谋教授就常用回锅肉来比喻现在的单味颗粒剂,肉是肉,蒜苗是蒜苗,豆瓣是豆瓣,不是分别炒好装在一起就是回锅肉

3、信息处理的综合,方案的优选,现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看到了希望,我曾经想将我跟诊的一千多个方子做症药的大数据分析,但是数据量还是少了一些,统计偏差较大,我还专门去学习了一下小数据量的统计分析,目前还在进行中。

如果本回答对您有用,请点赞、关注并收藏。我会陆续分享一些公司股权法务,财务人员进阶,中医芳疗,家庭护理相关的知识,还有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和理财心得。

Yours(火炼得金,水冲为玉)

冲玉子


财法民医冲玉子


标准化实际上是一种权威的共识,中医中药肯定可以标准化,而且一直在走向标准化。

1、古代中药用量是几斤几两几钱几分,而且南北各地及不同朝代的用量也不同,现在都用克(g),这就是用量单位标准化。

2、古代同一种中药有多个名字,同一个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中药,现在以中医院校教材及国家药典为标准,标注别名,这是中药名称的标准化。

3、古代经络走向及穴位名称也比较紊乱,现在已经有了世界经络穴位标准图。

4、中医各科病名、证候名及诊疗标准等,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标准既是规范,也是进步,而且为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由于中医药历史悠久,内容繁多,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很多方面灵活性较大,有的标准还只是"参考标准",有待继续研究。


易郎中


中医药不可能标准化的!

如果稍为有点中医常识的人,是不会提这样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中医看病是一人一方。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体质不同所以中医在每个人的用药方剂中会做出调整,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奥妙之处。

其实中医的原始方剂都来自于“汤头口决”,也就是说中医开药源于古代的传统药方,如“四君子汤”等组方,在熟记古方的基础上,每位医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调整,或加或减或增加其他的药,但总的原则是不能违反中药的“十八反”。这也就是名医与庸医的区别了,好的中医就是在加减药方中显出高超的医术。

你所说的标准也是有的,比如说中成药,它的药方肯定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否则如何能批量生产呢?


养心斋老徐


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先来说一下标准。什么是标准呢?标准是自然事物各要素的正常值(或者范围)的规定。它必须满足是客观实在和必须是可测量这两个条件。比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6.3-37.2°C,那么这个值就是标准。它可以鉴别人的健康与否。标准化呢?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可以看出,标准和标准化的基础是客观实在。反观中医,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湿毒等等都不是客观实在,都是幻想出来的。所以说中医是不能标准化的。即便中药按一定量生产也不是标准化。

没有标准谈标准化无异于耍流氓!


传奇1750410


中医中药自古以来就有标准在,比如,伤寒论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头项强痛,恶寒,脉浮,就是太阳病的判断标准。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个在太阳病的基础上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就是中风的判断标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这个恶寒,体痛,呕逆,三部脉浮紧就是伤寒的标准。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中医的临床学科教材上每一篇首都是诊断标准。中药也是,从形,色,质,味都有标准,现在更有了详细的质量鉴定标准。你在购进中药饮片的时候,都会附有质检报告清单,那就是标准检验。

好多人都以为中医没有标准,以为是一个医生一个判断,那是因为没有学习透彻。


道法自然1000


中药必须标准化。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必须成立中央直属的央企进行一手操作,建立专业供应中药的国家队,包括选地种植,监测农户化肥农药使用,规范中药炮制,最后现代化成分检测对中药品级进行严格区分。

比如大宗中药材党参

目前的药材市场按直径分品级:0.3-1.2cm的都有,大部分为种植1-2年的。

按产地,从河北到甘肃都有广泛种植,以山西上党一代为道地产区。

此外还有纯野生和种植货划分,纯野生3年以上的参心---有效部分,至少为种植货的2倍以上。

央企介入的任务:

与种植户签订采收合同,规划党参种植采收,生长年限必须满足3年,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务必满足成品干品直径≥1.2cm,有效成分趋近3年生纯野生党参。

通过实验室成分监测,淘汰品质差的产区,最后遴选品质最佳的产区做专项种植,围栏标注-----药材特种专用地,其它作物一律让路。

央企统一药材原料的供销,这是个价值1万亿以上的种植行业,可完全制造出一个超越辉瑞强生等制药巨头的国企。

柴胡同理,个人扒论文发现北柴胡药用成分浓度最高的为湖北某地,而非它的道地产区太行山一带,这都是需要央企去统一规划种植采收销售的。

中药原料必须国营,跟烟草一样,没有许可证擅自经销均为非法!!




梅里赏金猎人


中医中药不可能.标准化的。因为每一个病人的病证病因,都不可能按照医生的想法去生病。所以中医药是不可能有什么标准化的,中医中药是因证而治。而不是因病而治,一种病可能会出现几个或几十个症状,但万变不离其宗,症因脉。所以中医的标准是治未病!己有的症状先看甚大小,可阴则阴,也就是说,能用嘴的,尽量不要动手。所以中医中药是没有标准的,中医中药是以病人的病症为标准,每一种病症都有其相应的药物为病人解决相应的痛苦,这就是中医中药的标准。阴阳脏腑经络,针灸穴位这些都是中医人中医药几千年来的实践,因病而变,药物穴位的变通经验,是以中医中药没有标准,中医中药是以病变而变的一门人体治疗学,而不是什么科学。


文强166165569


中药可以标准化,而且,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和推进中药标准化的进程。

中药不标准化,拿什么来判别其真伪?

性状、鉴别、水分、灰分、有效成分含量等,只要是收录入中国药典的中药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中药,首先性状也是最基本的项目得符合标准,如果性状都不符合标准,还谈什么疗效?

再是,有效成分含量,药典规定不得低于最低含量标准。

如丹参,药典标准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0%,含丹参酸不得少于3.0%。

目前的现状是中药材种属退化,加之人工种植,求产量不求质量,有些中药材连最低含量标准都打不到,其疗效也大打折扣。

那具体到应用,怎么办?

制药企业制备中成药时,只有加大原药材的投料量,才能使其成品有效成分达到要求。

中医还依据原有经方3、6、9克的用,也是不显疗效的。

因此,中药标准化再不严格执行、加快推荐,中医将会无药可用。

再是原来一些地域性很强的中药材品种,由于价格原因,导致全国各地到处种植,道地的药材其成分含有4-5种,而地域变了,其成分只有2-3种,这样的情况,岂能不影响药材的品质和疗效?

因此,中药应严格执行标准化


Suke


如果人可以标准化生产,中医中药就可以标准化。

因为中医药的显著特征就是治人而不是杀菌灭毒。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人是最为精密的复杂系统,世界上哪怕双胞胎都不可能同模同样,都有差异。目前世界上对人体研究最深的,一是中医二是西医。西医是近一二百年才产生的学问,称为医学科学,一步一步的研究有记录有多如牛毛的著述。中医则是在华夏文明圈流行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

由于二者的系统互不兼容,而西医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顺利实现了产业化资本化,拥有泰山压顶一般的话语权。西医的表现从来都很美国,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好命的是,当今医学界的老大一直要求中医用西医的科学理论翻译成册,以证明中医是西医科学一个样的科学。但中医却无力要求西医将其理论翻译成中医系统兼容的理论。

实际上,将他们互相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一个整体思维,一个精准思维。

一个防守型,一个进攻型。

一个试图用有限的药物和药物组合治疗各种生病的人,一个试图用无穷无尽的药,一一对应的治疗各种各样的病。

一个在正确的方向上固步自封,国家的经济己经发展到了廿一世纪20年代,中医的脚步却停留在了一两百年前,一个做着正确的事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查一下西药史会发现,西药的淘汰率极高,一直在试错中试图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特效药,然后再发现它的副作用,又研发出新的药物替代品,不断迭代,永续前行!

一个讲医者仁心,一个讲效益优先。

一个在工业化到来时落了伍,尚不能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生存俨然己成问题,一个己经实现工业化标准化迭代化发展,越分越细的科,越来越多的病,越来越多的药物,不断迭代,不断前行。

中医的出路在哪?坚持正确的方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科学手段,有超级计算机,大数据以及人体科学的持续攻关,一个计算机辨证论治的系统工程项目,提上振兴中医的日程估计己经在路上了,贴着马路上的石板,我似乎己经听到了隐隐的脚步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