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支持孟加拉國獨立,而不是直接將孟加拉國吞併?

香堂風子


印度做夢都想把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囊入懷中,結合成為一個新的南亞次陸國家。印度始終認為自己是英國的繼承人自詡,但當時他自己都是殖民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可以說,印度想把孟加拉吞併註定是個夢想,一是現在已經不可能吞併他國的事情的發生了,再就是現實不允許。應該說,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一個國家(東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的時候被分裂,在1972年1月19日,巴基斯坦被印度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就此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被截肢了。孟加拉的獨立只是在軍事上緩解了印度的壓力。在其他方面印度並沒有獲得的太多,起碼現在孟加拉在外交和戰略上並沒有依附於印度,而且和巴基斯坦關係很好。再說,孟加拉本身也極其防範印度的入侵,但囿於國力的有限,孟加拉就想出了一個笨方法,那就是生孩子,拼命生孩子,小小的孟加拉現在都快2億人口,印度現在即便想吃也不吃下。那就噎死 了。

孟加拉國面積僅有1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卻多達1.6億。每平方公里就要容納1250人生活。自然災害肆虐和極度貧困。可以說孟加拉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幾乎一無是處。印度如果真的吞併孟加拉就是一個巨大包袱,現在對於印度來說,現在吞併孟加拉國意義不大。就孟加拉而言,他沒有戰略縱深可言,幾乎無自身安全。也就是說印度如果要侵略孟加拉,孟加拉根本無法抵禦,情況令人擔憂。

應該說,現在的印度更加希望在戰略上和外交上控制孟加拉,只要如此,土地上的佔據已經沒有現實意義了,而現在的孟加拉正在竭力擺脫印度的控制,而能否衝破印度的政治包圍圈,這其中最關鍵的國家就是緬甸有。從地緣上看,孟加拉被印度三面包圍。孟加拉只有東南部卻與緬甸接壤,這成為孟加拉突破印度包圍圈唯一方法。印度自詡南亞主宰,對孟加拉肯定動心,但已經無法佔據孟加拉,孟加拉在文明體系上的伊斯蘭化,與印度格格格不入。這也是印度最大障礙。但也必須承認。只要有印度在,孟加拉就永遠無法發達起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印度之所以支持孟加拉國獨立是因為如果孟加拉國獨立,印度就可以徹底肢解巴基斯坦達到稱霸南亞次大陸的目的;但印度本身不具備吞併孟加拉國的實力;因為孟加拉國是一個人口過億的穆斯林國家與印度教背道而馳!

孟加拉國簡介:

孟加拉國位於恆河三角洲,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領土東西北三面被印度領土包圍,南臨孟加拉灣,首都達卡,全國總人口約1.65億,是位列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尼日利亞、巴基斯坦之後的世界第七人口大國;人口密度堪稱世界大國之最!

印度與孟加拉國的現實利益關係,實質上是印度與巴基斯坦衝突的延續!孟加拉國的獨立關乎印度切身利益!

孟加拉國前身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英國撤離時英屬印度被分為11省和數量眾多的土邦,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的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迫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壓力,由時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瞭解決英屬印度民族權利劃分的蒙巴頓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其它土邦則可以自行加入印度與巴基斯坦,然而此方案並未涉及英屬印度治下的錫金和英屬緬甸,也沒有明確孟加拉省和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印巴分治前夕,孟加拉省再次分解,西孟加拉加入印度,即今日的印度西孟加拉邦,而東孟加拉加入巴基斯坦視為”東巴基斯坦”,即今日的孟加拉國。1947年英屬印度正式解體分為印度自治領與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1948年錫金與緬甸相繼獨立!至此英屬印度正式分解為印度、巴基斯坦、錫金、緬甸四個國家!巴基斯坦則被印度領土隔離,分為東巴和西巴兩個相距2000公里之遙的聯邦主體,而克什米爾土邦問題遺留至今,為南亞次大陸的再次動亂埋下伏筆!



獨立後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土邦在民族、宗教、領土等問題上衝突不斷,先後爆發三次印巴戰爭,由於巴基斯坦領土對印度形成東西合圍之勢,在前兩次印巴克什米爾戰爭中,巴軍利用駐軍東巴基斯坦的地利優勢使印度面臨東西兩線受敵的窘境,為此印度一直耿耿於懷,但是地理上的相互隔離也使巴基斯坦內部民族矛盾日益嚴重,最終導致東巴動亂,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佈脫離巴基斯坦獨立,隨後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成立臨時政府,印度總理甘地夫人授權以戰爭手段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以鉗制西巴基斯坦,同年11月印度出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火很快席捲西巴基斯坦,最終東巴基斯坦正式獨立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在前兩次戰爭中,印度無論是經濟、軍事、政治上,並不佔絕對優勢,對於克什米爾,印度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印巴雙方均損失慘重,更何況人口基數數倍於克什米爾的東巴基斯坦,印度無力、也無心吞併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建立已經是印度取得的勝利,巴基斯坦失去了與印度爭霸的能力,對印度而言貧窮、落後、矛盾叢生的孟加拉國,獨立是最好的選擇,印度不僅可以輕易封鎖孟加拉國,也徹底肢解了巴基斯坦!
(英屬印度版圖包括現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和印度錫金邦)


印度支持孟加拉國獨立並參與第三次印巴戰爭,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覆論證的結局,擺在印度總理甘地夫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如果戰敗自己不僅會像自己父親尼赫魯那樣因為1962年對華戰爭慘敗而下臺,也會使印度國力大幅下滑,顏面掃地,陷入內亂;如果戰勝,不僅可以肢解巴基斯坦,也可以為印度稱霸南亞掃清障礙!這場戰爭就像一場豪賭,而孟加拉國獨立則是印度能為此押注的最大賭注!

所以自始至終印度都沒有能力吞併孟加拉國,支持孟加拉國獨立是印度能獲取利益最大化的最好結局!


前程HAN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印度跟巴基斯坦本來無冤無仇,兩家打仗也是為了利益,打來打去都是為了領土。

可是印度跟巴基斯坦卻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印度費盡周折跟巴基斯坦較勁,把一塊肥肉從巴基斯坦嘴裡奪下,卻沒有吞併而是讓它自己獨立了,這塊肥肉就是孟加拉。


眾所周知,英國人讓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大陸獨立的時候,提供了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這個方案就是把印度以宗教為分水嶺分成兩個國家,所以就有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但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蒙巴頓方案又不提宗教了,又說要讓當地部落的王公決定他們歸印度還是巴基斯坦。

那些王公是印度人,當然願意歸印度,可其領地居民多數是穆斯林,這下子就是猴吃麻花滿擰了。

這就是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歸屬大打出手,獨立後的日子差不多都用在了打仗上了。

如果說克什米爾問題是英國人挖的坑,而孟加拉獨立就純粹是巴基斯坦自己給自己挖坑,咎由自取。

為什麼這樣說呢?巴基斯坦當初按照英國的蒙巴頓方案按照宗教信仰從印度獨立出去了,這不是好好的嘛。

雖然當時巴基斯坦因為地理原因分為東西巴基斯坦,但兩邊都是穆斯林,都是親兄弟,這樣的巴基斯坦沒有理由過不好,可是西巴基斯坦的人不知道珍惜,硬是把親兄弟給擠兌出去,能怪誰呢?

巴西基斯坦把首都定在自己這邊,國家高官都是西巴的,財政大權和立法、司法大權也在西巴人手裡。西巴人吃肉,東巴人喝湯也難喝上,換了誰也不答應。


東巴人口多,財富多,自己的日子過得也比西巴好,卻為了一個宗教信仰,處處聽西巴人擺佈,吃飽了撐的嗎?

開始的時候,東巴人也沒想獨立,沒想分家,只是想在這個家爭自己的權利。

東巴爭不過西巴,就把希望寄託在選舉上。因為巴基斯坦領導人宣佈國家實行民主,由老百姓直選議會。東巴人迎來了翻身的機會,因為東巴人多選票就多呀,在議會贏得多數席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制定新憲法,爭取自己的權利。

可是,投票日期到來的時候,西巴領導人卻宣佈延遲投票,這明擺著就是耍賴。


東巴人對這個兄弟徹底失望了,就宣佈退群了,不玩了。而西巴這個時候沒有冷靜,而是宣佈巴基斯坦進入緊急狀態,並且立刻向東巴派兵對宣佈獨立的東巴進行鎮壓。

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的內戰中,印度只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背後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蘇聯。

沒有蘇聯的全力支持,印度也不敢放手去跟巴基斯坦在東巴去打。蘇聯當時給東巴武裝和印度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而當時美國對巴基斯坦還是採取非常超脫的中立態度。

所以巴基斯坦一個國家面對的是三個對手:東巴、印度和蘇聯。這場戰爭巴基斯坦要打贏也就怪了。


總之,這事還是西巴沒有處理好,如果兄弟倆相處好好的,外人也插不上嘴,這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1971年12月,西巴軍隊撤出東巴,東巴基斯坦正式宣佈獨立,成立孟加拉國。

印度為什麼沒有吞併孟加拉呢?

首先,孟加拉國是為了爭取自由而獨立的,如果加入印度,這個獨立還有什麼意義。

東巴人民浴血奮戰如果是為了從一個跟自己宗教信仰相同的西巴基斯坦分離出去,去投入到跟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國家,那不是才脫狼口,又入虎口嗎?

東巴人民有病嗎?即使領導人答應,人民也不答應。


其次,印度當時全力支持東巴獨立,是以主持公道的名義出現的,如果印度支持孟加拉獨立後是為了吞併,那它當初的公道也就失去了全世界的支持,聯合國和安理會也並不會答應。

還有一點最關鍵,那就是印度和東巴的宗教信仰不同,如果兩國宗教信仰相同還可以考慮,但信仰不同就難以融合。

東巴為什麼獨立的?因為西巴對它不公平,

如果吞併了東巴,印度就能一碗水端平嗎?

如果東巴覺得吃虧了,再鬧獨立怎麼辦?

印度的領導人沒有那麼愚蠢,巴基斯坦丟下的燙手山芋,他們也不想接。

所以,印度吞併孟加拉就是一個偽命題。


小約翰


我們知道,當年,在蘇聯的支持下,印度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最終,東巴基斯坦分裂獨立,成為孟加拉國。不惜發動戰爭,出兵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印度,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削弱老對頭巴基斯坦的實力,鞏固自己南亞老大的地位。
從地理位置上看,孟加拉國三面都被印度所包圍,只有東南一角,與緬甸接壤。如果印度能夠將孟加拉國納入懷中,夾在孟加拉國和不丹錫金間狹窄的西里古裡走廊,將不復存在。

(印巴戰爭)
這樣一來,東部六邦和印度在地理上將徹底聯為一體,不僅有利於東部各邦歸屬感的增強,不再鬧獨立,而且在削弱巴基斯坦的同時,還增強了印度自身的實力。可以說,這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那麼,當初印度為何只是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為何不順勢將其吞併呢?
一、歷史上難以調和宗教矛盾的影響。
首先,當年英國實行印巴分治時,為了避免宗教流血衝突,按宗教聚居區作為劃分印巴兩國領土的依據。
當時的孟加拉地區,信奉印度教的區域被劃給印度的孟加拉邦,而信奉伊斯蘭教的區域,成了巴基斯坦遠隔印度的一塊飛地,稱為東巴基斯坦。
如果印度當年借支持獨立之名吞併孟加拉,那麼肢解巴基斯坦的政治目的,就難以實現。鬧分家的東巴孟加拉,會立刻和原本一家人的西巴,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重新緊密地站在一起,掉轉槍口和西巴共同對付印度。
一旦如此,印度再想分裂巴基斯坦,解決西里古裡受制東巴的願望,就難以實現。印度將重新面對腹背受敵於巴基斯坦的境地。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可能完全改變。
站在道義的高度支持獨立,孟加拉國就會對印度感恩戴德。不僅西里古裡走廊危機解除,印巴衝突時,他們也會站在印度一方,使印度佔據絕對優勢。
況且,當年因為宗教矛盾分治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如果再次合併,很難保證當年流血屠殺事件遺留的仇恨,不會引起雙方教派製造更大的內亂。到那時看笑話的,就是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了。

(印巴分治)
二、 孟加拉國現實國情,使吞併得不償失。
當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中部以東的伊斯蘭教眾,就近大量遷入東巴,而中部以西的則遷入西巴。結果就造成8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巴僅有兩億人口,而14.7萬平方公里的東巴孟加拉卻湧入了1.6億人。這使得孟加拉國獨立後,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
而且,孟加拉國除了人多,其它方面幾乎一無所有。既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沒有優良的農業環境,自然災害肆虐和極度貧困,使其已經成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當年印巴戰爭時,巴基斯坦之所以沒有強硬反對孟加拉國獨立,除了難以增兵,甩掉貧窮的孟加拉地區的扶貧包袱,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吞併這樣一個貧窮落後、人口眾多、面積狹小的國家,意味著印度雖然獲得了少量土地,但不得不接收近兩億的貧困人口。要知道,印度自己還有數億人口沒有脫貧呢!再增加兩億,光扶貧都能使印度政府崩潰。對於精明的印度人來說,這種性價比極低的吞併,還是不要做的好。

(人口眾多的孟加拉國)
三、世界大國和國際勢力,不會允許吞併事件發生。
印度出兵孟加拉時,是受到蘇聯支持的。而美國作為蘇聯的冷戰對手,出於制衡蘇聯目的,在印度軍隊還沒有攻進達卡時,就主導安理會通過協議,敦促印度撤軍。對於來自世界強國美國和英國的反對,印度不得不考慮。
在當時國際社會形勢下,叢林規則已經行不通。吞併一個尚屬於巴基斯坦主權國家的孟加拉地區,等同於赤裸裸的侵略。一旦從支持獨立變為吞併行為,巴基斯坦會第一個跳起來,世界各國也會將其視為,這是對國際法的直接踐踏。聯合國更不會坐視不管,必然直接干涉,甚至採取經濟制裁、軍事幹預等強力手段。
如果是那樣,印度最終不但達不到吞併目的,還會在國際上內外交困,孤立無援,甚至受到致命的打擊。印度深知其中利害,因此從始至終都沒打算要吞併孟加拉。
應該說,現在的印度並不想在地域上擁有孟加拉國,而希望在戰略和外交上掌控孟加拉國,這就是印度的真正想法。
(參考資料:《論第三次印巴戰爭及其影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地緣谷為您作答:

1946年,蒙巴頓將軍走進唐寧街10號,等候多時的英國首相艾德禮熱情地上前迎接。

從東南亞戰場凱旋,又受到英國首相的召見,蒙巴頓心情愉快。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首相卻總在介紹英國殖民地印度的情況,讓他始料未及。

當時,印度在歷經二戰洗禮的英國手中,已然是燙手的山芋。首相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他希望蒙巴頓能出任最後一任印度總督。

但蒙巴頓卻對政治毫無興趣,他提出一系列無理要求,以逃避首相對他的派遣。其中甚至包括在印度決定任何事都無需請示英國政府。可結果卻出人意料,首相一一答應了他的要求。

1947年,萬般無奈的蒙巴頓離開英國,遠赴重洋,前往印度。

在動亂和衝突中,蒙巴頓宣誓就職。而此刻的英屬印度,已瀕臨分崩離析。

1600年,通過建立印度公司,英國開始對印度實行商業剝削。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大敗印軍,印度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印度反抗殖民統治運動此消彼長,不曾間斷。

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聖雄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成為該黨指導思想。不久後,穆斯林領袖真納也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領導此前建立的“穆斯林聯盟”。 十年後,他們用各穆斯林省份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對於自己生活區域的統一稱呼。

不管是國大黨還是“穆斯林聯盟”,都曾反抗或支持過英國殖民統治,其不同時期截然相反的態度決定了英國給予他們的不同政策,而這也無形中割裂了他們背後的群體,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

印度教是南亞本土宗教,而伊斯蘭教是外來宗教。兩者在幾千年的融合中衝突不斷,這根源於兩種宗教在教義上的對立。

1936年,傑馬勒普爾一個印度教徒舉行結婚典禮,參加婚禮的人群在吹吹打打地經過一清真寺時與裡面教徒發生衝突,造成數十人流血。原因僅僅在於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往往載歌載舞,熱鬧非凡,而穆斯林在禮拜時講求清靜。種種習俗分歧不僅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在1947年也左右了印巴分治。

在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舞臺後,曾經的不平衡和衝突在權力真空下暴露無遺,使得印巴分裂趨勢更加明顯。

英國首相艾德禮曾力圖保持印度統一,聲稱對印度懷有濃烈情感的蒙巴頓,也不願意看到印度走向分裂。但此時,左右印度局勢的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遭受二戰重創的英國早已大權旁落。蒙巴頓能做的,僅僅是協調。

在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之間遊說,蒙巴頓提出了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印度聯邦,即建立一個只負責郵政和國防外交的鬆散聯邦,穆斯林和印度教在這頂聯邦帽子下仍然實行分治。

尼赫魯對此欣然同意。但方案中將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劃歸穆斯林實在難以接受,儘管這兩個省份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但“印度糧倉”和“黃麻產地”萬萬不能丟。他提出,應將兩省各分一半,才能妥協。

而真納卻不以為然,獨立的穆斯林國是他畢生努力的夢想。如果接受了這個聯邦方案,意味著廣大的穆斯林信徒在未來將長期受制於人。

談判很快陷入僵局,蒙巴頓深感雙方矛盾不可調和,於是他寫信給英國政府,表明自己最壞的打算,讓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

1947年6月3日晚上7點,蒙巴頓通過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闡述了英國政府戰後對印政策的一貫主張以及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分歧,然後宣讀了《蒙巴頓方案》全文。

受蒙巴頓委託,一個對實際情況一知半解的律師拿出地圖,一番勾畫之後,印巴兩個國家便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最終,旁遮普省“糧倉”的一半和西孟加拉加爾各答成為國大黨囊中物,儘管失去了兩省的一半,但真納終於獲得了獨立的巴基斯坦,由西巴和東巴兩部分組成。

印度國防部曾經評估說:“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會抓住每個時機襲擊印度。”這不僅體現了印巴分治後兩國的緊張形勢,更折射出印度在南亞角力中對自己身處巴基斯坦包圍中的深深憂慮。

印巴分治後,印度獨攬整個半島,巴基斯坦分置東西兩側,對於印度人來說,巴基斯坦是首要敵患,是印度走向“大國夢”的絆腳石。

要想高枕無憂,巴基斯坦必須被肢解。而東巴和西巴嫌隙不斷,也讓印度嗅到了機會。西巴一直是整個巴基斯坦的領導力量,其強勢和獨大引起東巴不滿,長期以來,西巴根本不管東巴的死活。

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隨後的1971年,他進一步掀起大規模“不合作運動”,公然打出“孟加拉國”的旗號。

這種做法立刻招來巴基斯坦不滿,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強力逮捕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孟加拉國軍隊隨之潰散,紛紛逃難印度。蓄謀已久的印度召開議會,宣佈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

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甚至興高采烈地向全國宣佈:“孟加拉的戰爭已經變成對印度的戰爭了。”

1971年11月21日,印度試探性地在印巴邊界發起挑釁。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總統被迫對印宣戰。由此正中印度下懷。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在東攻西守原則指導下,印軍迅速向東巴基斯坦城市達卡進發。

達卡是東巴的政治經濟中心。印軍從西、北、東三面對達卡實施圍攻,從南面實施海上封鎖。達卡巴軍孤立無援,最終在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

1972年1月19日,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

孟加拉的獨立雖然減緩了巴基斯坦對於自身的威脅,但印度終究還是失去了恆河三角洲這片黃麻產地,同時也讓恆河分屬兩國,恆河的航運功能因此受到限制,印度為此不得不借港出海。

而孟加拉則一改之前聯合西巴,夾擊印度的優勢地位,蜷身於從印度加爾各答到東北六邦的三面包圍中,孟加拉灣這一海上通道也在印度本土與安達曼群島架起的“海上鐵絲網”中被封鎖。

為支持孟加拉獨立,阻斷西巴進攻,1971年,印度曾封鎖西巴通往東巴的海陸要道,將整個孟加拉包圍。易如反掌的包圍讓孟加拉人至今心有餘悸。

獨立後的孟加拉國面積僅有1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卻多達1.6億。這意味著這片土地每平方公里就要容納1250人生活。加之農業技術落後,自然災害頻發,孟加拉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而與印度爭鋒相對的巴基斯坦,在後來此消彼長的軍備競賽中逐漸擁有核武器,成為印度不敢輕舉妄動的砝碼,而反觀孟加拉國這些年的變化,除了自然災害肆虐和極度貧困,幾乎一無是處。曾與西巴攜手包圍印度,可如今卻被印度圍困,小小的孟加拉沒有戰略縱深可言,其自身的安全令人擔憂。

多年來,雖然孟加拉國和緬甸在領海邊界、羅興迦難民等問題上存在爭議,關係不暢。但緬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不容忽視。孟加拉能否衝破印度包圍圈,緬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被印度海陸包裹著,但孟加拉東南部卻與緬甸接壤,這成為孟加拉踏步圈外的唯一通道。

印度人曾一心要將印度洋變成印度的內海,真正的“印度之洋”,但這種露骨的野心很快招來斯里蘭卡的反感。斯里蘭卡與印度在大洋上的隔閡反倒成為孟加拉國拉攏斯里蘭卡的機會。

斯里蘭卡位置優越,是天生的印度洋中心,又很少受到印度鉗制,其連通孟加拉灣與印度洋的跳板作用被孟加拉國重視,因為這可能是自己跳脫印度包圍的關鍵渠道。

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首都達卡郊區的一座八層建築突然倒塌。1127人在事故中遇難。多年來,孟加拉國事故頻發,基礎設施建設一塌糊塗。人們意識到,拋除被包圍的不利形勢,孟加拉國內的混亂和貧窮才是這個國家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礙。

淺析有關印巴分治的若干觀點.諶煥義

簡述印巴分治對南亞穩定的影響.黃樂鈞











地緣谷


英國人主持印巴分家,可算是缺德了。

作為英國王冠上最為耀眼的珍珠,英國人是不希望印度獨立的。可是印度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隨時都會掀起反英起義。被二戰嚴重削弱的英國無力應付,只好屈從“民意”,選了溫和派作為談判代表。

英國雖然國力衰弱,無可奈何花落去,留不下印度人的心,但是英國人智商還在線。如果把一整個英屬印度都交給印度國大黨,那可是一個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大國,印度洋將會成為這個大國的後花園。美國已經把英國世界霸主的位子搶走了,還要指摘英國殖民統治多麼殘暴。印度如果再來這麼一出,他們為了提高國家榮譽感和凝聚力,英國就是一個最好的對立面和靶子。畢竟英國人殖民時期沒少殺人,他們怕印度人記仇。如果把他們分開就好了,分而治之,讓他們自己去鬥,讓他們的內部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就不會埋怨到英國頭上,反而還會請求英國的居中調停。


(蒙巴頓方案)

於是乎,英國人弄了一個分家方案,看起來比較合理。既然大家性格不合,那就分開單過吧。原本英國是想要印度分成幾十個國家的,這個包藏禍心的方案連溫和派都看不下去了,遊行示威、暴動天天有,把英國嚇個半死,最後出臺了把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案。

這個方案看起來還算不錯,還比較符合印度人口占比,可是仔細看地圖就發現巴基斯坦吃了大虧了。原來,巴基斯坦不到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分成了相隔2000多公里的兩塊版圖,被稱為東巴和西巴。當初巴基斯坦為了快速和印度人分家過日子,巴基斯坦人沒有考慮太多,就通過了建國宣言,把領土組成寫進了憲法。

印巴衝突不出意外地因為分地不均打起來了,幾乎是剛剛分家,兩邊就開始把對方當做死敵來看待了。印度人的注意力果然都被集中到了巴基斯坦人身上,忘記了300年殖民者的罪惡。第一次印巴衝突,雙方打和了,雖然看起來巴基斯坦吃了虧,只佔了爭議領土克什米爾的40%的面積,但是以巴基斯坦戰爭能力,能做到這樣就已經不錯了。

沒過多長時間,第二次印巴衝突很快又打起來了,這一次巴基斯坦險勝印度。為什麼要說險勝呢?因為雖然巴基斯坦的空軍在開始階段打的不錯,但是印度緩過來後,已經準備發起強勢反推作戰。印度還把航母派到了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外海上,隨時準備轟炸巴基斯坦首都。巴基斯坦對印度的全方位戰爭無法抵禦,前線陣地開始崩潰。緊急時刻,巴基斯坦求助於中國。中國給印度寫了一封“勿謂言之不預”的信,加上1962年的時候確實教會了印度怎麼做人,印度就選擇在局面大好的情形下放棄了進攻。

但是,印度對這個城下之盟非常憋屈,他們甚至認為是家門不幸,出了巴基斯坦這個孽障。他們從退兵之時就開始籌劃著怎麼清理門戶了。他們啟動了核計劃,也不為了面子做“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了,他們跟蘇聯越走越近,購買了大批軍火,隨時準備復仇巴基斯坦。


(第二次印巴戰爭)

巴基斯坦對印度要報仇的事心知肚明,他們也不是毫無準備。為了不再受印度的海軍威脅,巴基斯坦把首都搬到了北方,同時還能便於調度克什米爾前線。巴基斯坦把大量的軍事裝備和研發功業都安排到了內陸地區,以免被印度發起突然打擊,摧毀潛在戰爭能力。

這本來是巴基斯坦正常的國防需求,卻在東巴引起了不滿。原來,東巴地勢平坦,沒有險要可以防守。因此巴基斯坦政府就把工業都安排到了西巴,這讓東巴人民認為中央政府處事不公平。西巴要發展,東巴也要活命呀,因此在巴基斯坦積極備戰的時候,東巴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巴基斯坦政府軍很快開到達卡,抓了很多分裂分子,鎮壓了叛亂。

敵國有亂,是本國之福。印度如果不趁你病,要你命,那也不是印度了。於是,印度藉口巴基斯坦政府違反人權等,在東巴帶路黨的邀請下,兵發東巴,同時在克什米爾地區也發起了進攻,用以牽制巴基斯坦政府軍救援東巴。

印度發起戰爭前曾打聽過世界各國的態度,蘇聯是全力支持印度的,美國則陷入越戰泥潭,無法抽身,連給巴基斯坦的軍火都只能算是敷衍應付。在危急時刻,美國曾經請求中國直接出兵援助。可是當時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無力援助。巴基斯坦孤立無援,在東巴的9萬部隊都被印度俘獲。東巴在印度的操縱下,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成立了孟加拉國。通過肢解巴基斯坦,使得巴基斯坦從此失去了從東西兩面夾擊印度的戰略優勢,印度因此實現了獨霸南亞的戰略目標。

(第三次印巴戰爭)

那麼,對於建立一個大印度念念不忘的印度,為什麼會讓孟加拉國獨立,而沒有想過直接吞併呢?

印度肯定想過直接吞併孟加拉國,因為印度的外交理念就是小國在未來都是大國的附庸,是沒有必要獨立存在的。所以,印度在南亞是橫著走的江湖大哥。之所以印度停下了吞併的手續,主要原因有三個:

1,通過武力吞併改變國土的時代過去了,印度如果直接吞併孟加拉國,不僅之前標榜的弔民伐罪的道義制高點蕩然無存,也會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如果因為吞併孟加拉國,導致聯合國干涉,在孟加拉國再發起一次“聯合國軍”行動,印度到手的成果可能都會雞飛蛋打。印度不能冒這個險,因為美國曾經幹過這個事。

2,孟加拉國國土面積不算小,人口也極多,而且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印度靠近孟加拉國的地方,還有一個邦叫做西孟加拉邦,原本是和孟加拉國是一個地區的,就是因為宗教原因給分開了。如果孟加拉國吞併進來,那麼1.5億以上人口的穆斯林,湧入西孟加拉邦,會完全改變印度在當地的政治生態。以穆斯林的政治訴求,難保印度吞併了孟加拉國,最後還不得不搭上西孟加拉邦才能把這個國家送走。

3,印度如果吞併了孟加拉國,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海岸線將會大大加長,起碼在地緣上,印度將會成為印度洋最大的陸地—海洋霸權國家。這樣的結局,是世界其他大國都不能接受的情況。如果世界五常國家通過印度洋都要看印度的臉色,那還讓他們在聯合國怎麼混?

所以,印度看著孟加拉國這片土地,及時流乾了口水也不敢下手,還不如扶持一個傀儡政權,坐坐太上皇舒服和安全的多。

(孟加拉國的穆斯林人口使印度忌憚)


近些年印度還把孟加拉國溢出來的1500萬穆斯林給強制遣送回孟加拉國,這件事還引起了兩國的外交紛爭。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印度當年沒有吞併孟加拉國,確實是明智之舉啊。


而知而行的歷史


孟加拉國之所以能夠獨立,完全是印巴衝突的產物。我們都知道,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三國原來都是英屬印度殖民地,然而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在經歷二戰後,實力已經遭到巨大的削弱,根本無力在維持海外龐大的殖民地體系,所以在1947年被迫接受英屬印度獨立。



然而由於英屬印度內部本身的複雜性,英國殖民者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來劃分出兩個國家(印巴分治)。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聚居地成立了巴基斯坦國,而大部分信仰印度教的人群則成立印度國。

巴基斯坦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就是孟加拉國。然而在地圖上能夠明顯看得出,東西巴基斯坦領土是相互不接壤的,主體部分是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就相當於飛地,兩地相隔2000公里。然而東西巴基斯坦也屬於一個臨時拼湊的國家,只是有共同的信仰,其實兩地差異非常大。最令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滿的是,巴基斯坦整體傾向於主體部分,把大部分財政都用在西巴基斯坦,兩地本身不接壤,加上還有矛盾,所以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傾向非常明顯。



印度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向巴基斯坦發難,1971年,東巴基斯坦獨立勢力在印度的支持下,成立了孟加拉國,這也就是第3次印巴戰爭,印度取得全面勝利,成功分裂的巴基斯坦,解除了被東西巴基斯坦雙線作戰的夾擊之勢。1972年,孟加拉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很多人會有疑問,印度不是想吞併整個南亞地區嗎?為何要幫助孟加拉國獨立?直接吞併孟加拉國不就行了?

事實上印度也清楚,孟加拉國可不是那麼好吞併。最主要的是印度真沒有那麼大胃口。孟加拉國國土不大,只有14.7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密集程度比印度還要厲害,現在的孟加拉國,擁有1.67億人口,是世界人口大國;而且經濟狀況比印度還要貧困,吞併了孟加拉國百害而無一利,印度真沒有那麼多的財力來補貼孟加拉國,更重要的是,孟加拉國基本上信仰伊斯蘭教,和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格格不入,吞併孟加拉國,對印度來說真沒有太多好處。



當然孟加拉國也不願意併入印度,除非印度給予很好的條件,但絕對是印度出不起的條件。


大正看世界


這個問題,說好聽點是印度具有無私的共產主義精神,說難聽點就是印度沒有這個能力。

而從印度70多年來所幹的破事來看,它的確是沒有這樣的能力。

作為南亞第一大國,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奇葩的國家之一,被英國殖民了幾百年,在屈辱中長大的印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除了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印度還處處以英屬印度的繼承者自居,在英國殖民者撤走之後,印度義無反顧的挑起了英國殖民者的角色,將魔爪伸向昔日同被英國殖民者欺侮的小夥伴,還大言不慚曰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而作為南亞次大陸第二大國,巴基斯坦自然是印度的眼中釘和肉中刺。自1947年印巴分制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進行了三次激烈戰爭,雖然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樣都擁有核武器,但由於體量上的巨大差異,巴基斯坦在三次印巴戰爭中,幾乎都處於下風,尤其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在東西兩線對巴基斯坦形成壓倒性優勢,巴基斯坦不得不接受允許東巴基斯坦獨立的殘酷現實,孟加拉國由此建立。

但是匪夷所思的是,一向以大國為己任,以吃掉周邊小夥伴為樂的印度,竟然沒有挾勝利之威,吃掉孟加拉國。要知道,印巴分治時,印度早已完全佔據西孟加拉,因為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和孟加拉國至今還有數百塊難捨難分的飛地。

而印度之所以如此“紳士”,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自身能力不足

作為一個被英國殖民了200多年的國家,印度沒有和其他大國一樣,經歷過慘烈革命的血火拼殺,因此走向獨立的印度,本身就先天不足。

從1947年獨立建國以來,印度能夠打得過的最大國家就是巴基斯坦,雖然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上表現的咄咄逼人,但迄今為止印度領土擴張的最大戰果,也就是吞併了面積不足1萬平方公里的錫金。而吞併的方式,沒有訴諸武力,而是相當溫柔的“獨立公投”。

因為錫金本身就是小國寡民,總人口不過60多萬,這樣一個體量只有我國一個縣的彈丸之地,印度確實不用訴諸武力。在吞併錫金之前,印度強迫錫金打開國門,允許印度人向此遷徙,當遷入錫金的印度人佔到錫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時,這些假錫金人的公投結果直接決定了錫金的未來。

1975年,錫金公投結果要求“加入”印度,印度由此冠冕堂皇地吞併了錫金。

但孟加拉是一個人口過億的小國,這樣的體量雖說不大,但對於印度玩“錫金第二”的把戲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雖然孟加拉國水資源極其豐富,能夠滿足印度完全霸佔恆河中下游的慾望,但孟加拉國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國家之一,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洪澇災害,是印度這個基建水平相當落後的地區大國難以應付的。

更重要的是孟加拉國人口以穆斯林為主,對於十多億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來說,吃掉孟加拉國必然給印度帶來前所未有的消化不良問題,愈演愈烈的種族衝突足以讓印度陷入恐怖的社會動盪中。

在地區撕裂難以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印度可能在吃不下孟加拉國的情況下,丟掉西古裡走廊以東的東北部地區,這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生意,印度不敢冒這個險。

2、國際社會不允

雖然尼赫魯一直致力於讓印度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但歷史已經無情的證明,印度的有聲有色只能針對周邊能力不足的小夥伴,面對真正的強者,特別是北方大國,印度只能無語凝噎。

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之所以一帆風順,是因為國際社會的不作為。

自印度建國以來,就一直是蘇聯的好朋友、好夥伴。而為了在南亞尋找立足點,1971年美國拋棄傳統南亞盟友巴基斯坦,轉而和印度發展友好關係,這讓成為美蘇座上賓的印度開始飄飄然。

而此時的北方大國,和美蘇兩國的關係劍拔弩張,印度成為美蘇兩國遏制北方大國崛起的重要棋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印度吞併錫金,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選擇視而不見。

當然,美蘇兩國之所以選擇性失明,是因為錫金小的實在無足輕重。但孟加拉國就完全不同了,某種程度上說它關係到印度能不能更好地被美蘇掌控,所以印度想要吞併孟加拉國,美蘇兩國即便和印度關係再鐵,也不會傻到看著印度一步步坐大。

而北方大國雖然實力不及美蘇,但勝在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所以在1975年未乾涉印度吞併錫金,除了錫金面積小得微不足道,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當時的國內環境力不從心。

但此時的北方大國早已今非昔比,對印度野心的洞悉比任何時候都清楚,所以印度想要吞併孟加拉國,北方大國首先不答應,或者說即使國內環境不允許也不答應,畢竟有藏南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失地,北方大國更不可能坐視印度領土擴張。

所以對印度而言,能夠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促使孟加拉國獨立,已是最好的結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要從孟加拉國建國的過程說起,本來1947年前,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三部分作一個整體國家稱為印度。1947年印度從英國殖地獨立,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包含東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地區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兩個國家。後來由於巴基斯坦的東西兩片領土的內部矛盾,1971年,東巴基斯坦鬧獨立,且是在印度的慫恿下在印度境內建立了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直接導致了印巴全面戰爭,最後印度攻佔了達卡擊敗了東巴軍隊,孟加拉國得以獨立!可見孟加拉國是印度一手扶持建立起立的國家。由於處於冷戰時期,美蘇都不允許出現另一個潛在對手的存在,估而反對印度的吞併野心,特別是美國主導安理會發出決議要求印度退兵,印度不得不收起吞併野心。此外,自二戰後,單單靠軍事實力吞併一個國家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了,面對道義上的譴責是任何國家都承受不起的。還有,孟加拉國人口過億,信奉伊斯蘭教,與印度截然不同,若貿然吞併,很有可能激起宗教矛盾,也是很難處理的。總之,吞併一個國家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使強如美國,也不敢吞併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


背鍋我來


印度要是吞得下的話早吞了,尼泊爾、不丹、錫金這些,哪個不是被印度虎視眈眈盯著?印度被西方殖民慣了,所以也就學會了西方國家到處吞併圈地的那一套。

之所以沒吞孟加拉國,不是因為印度不想,而是因為確實是不好吞。孟加拉國擁有14757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國家不算大也不算小,不過人口倒是多得驚人,有1.647億人(2017年),相當於英國總人口的兩倍多了。印度想吞這個國家,真的沒那麼容易。

而且,孟加拉國原來是東巴基斯坦,只不過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成功給分離了。雖然印度是通過戰爭手段分離孟加拉國,但是倘若印度有吞併孟加拉國想法的話,則巴基斯坦也必然不會接受,有巴基斯坦牽制,印度也不敢輕舉妄動。

雖然印度一直很高估自己,但是印度自己其實也存在很多問題,貿然去吞一個孟加拉國,帶來的不一定是好的結果。

所以,印度只能是讓孟加拉國分離,但不能指望將之吞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