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朋、知,打开》论语〉大门的三把钥匙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我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春秋之后,执政之卿称作“子”;也对有德之人、老师称为“子”。《论语》中“子曰”的子,特指孔子。在《论语》中孔子有四名弟子称子,有子和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和冉子仅有一次称子。

(2)曰,《说文》:“开口吐舌谓之为曰。”(按今《说文》无此文。)皇侃义疏:“曰者,发语之端也。”《论语》中“子曰”皆是孔子开口谈说的话。

(3)学,《说文》:“敩,觉悟也。”读作xià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也读作xué。《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欲明者也。”即仿效。《白虎通》:“学,觉也。”即觉悟。对于人做学问,孟子有先觉和后觉的说法,即后觉效仿先觉而“习”,这就是学。

(4)时,《尔雅•释诂》:“时,是也。”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说文》:“时,四时也。”即季度、季节。本章指随时,随时随地。

(5)习,《说文》:“习,鸟数飞也”。即小鸟反复地试飞。《礼•月令》:“鹰乃学习”。学不停止,就像鸟儿反复飞翔。本章为引申义,指练习、实习、反复乃至多次练。

(6)之,代指所学内容。

(7)说,同“悦”,《尔雅•释诂》:“悦,乐也。”即高兴、愉快。“悦,服也。”即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本章指欢喜、愉快、高兴。

(8)朋,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可以见到“贝五朋”类的句子,表明古时朋就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朋,段玉裁引《周礼注》云:“同师为朋”。包咸注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同一个老师门下的叫做“朋”,志趣相同的叫做“友”。本章的“朋”就是同一老师门下的弟子相互称作“朋”。

(9)自,《说文》:“自,鼻也。”即鼻子。意为亲自、本身。本章指从。

(10)远,《尔雅•释诂》:“远,遐也。”《说文》:“远,辽也。”本义指走路走得长,引申为距离大,相隔远。本章指距离大,相隔远,即很远。

(11)方,《尔雅•释名》:“大夫方舟。”《说文》:“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本义是并行的两条船,泛指并列、并行。本章指并肩。

(12)来,《尔雅•释诂》:“来,至也。”即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本章指前来。

(13)乐,高兴、愉快的意思,但是和前面的“说”比较起来还是有所区别,悦在内、存于心,乐则形于外。

(14)知,《说文》:“知,词也。”即表达意思的措词。本章指知道、明白、了解。

(15)愠,《说文》:“愠,怒也。”本义是心燥、不冷静。引申义是含怒、生气。本章指怨天尤人。

(16)君子,按《孔子家语》人分为五等: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君子是指学习圣贤之道学有所成的人。

【译文】

孔子说:“从先觉那里学来的,能随时随地运用到生活中,不也是从内到外喜悦的事情吗?志趣相同的人去拜访同一位老师,从很远就结伴而行、并肩前来,不也是让人开怀大笑的事情吗?学有所成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怨天尤人,不也是一名君子吗?”


各位同学,大家好:

大家听了前面的内容,在没有听了我所讲的内容之前,一定认为我讲的是最精华的,也是最实用的。其实,如果你们没有前面所讲内容的扎实学习,我再怎么讲也是没有用的。别看我所讲的内容,用“智慧”和“应用”作为标签,说这些没有多大用处也是有道理的。比如说,练武的人,教你几个绝招很容易,但是你能用得上吗?关键是基本功不足。所以呀,我所讲的部分,是在有了《复活论语》基础的前提下,是在按照圣贤之道的要求去践行之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明白的。基础是什么?是对《论语》的熟读百遍,是张秀娟老师的分析,是我讲的解读内容,还有朱子青和那文勇两位老师对四位大家关于《论语》解读的总结。如果把这些内容明白了,你自己也可以总结出“智慧”和“应用”来。

咱们看“学而篇”的第一章,一共三句话,智慧在哪里?就是你要明白《论语》开篇第一章,孔老夫子无偿赠给你的三块金砖,有了这三块金砖,你一生有享用不尽的财富。包括你能不能立身于社会,有没有一双慧眼,遇到困境能自己走出来,能事业走向更成功等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出路,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学而篇第一章,就是我们跨入圣贤之道殿堂的敲门砖,这块砖是金子的。

我说是金砖,说明你踩上它脚底下会踏实,踩着它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能作为一种财富,让你一生不贫穷,永远不贫穷。再形象一点说,实际上也是三把金钥匙。

这第一块,就是“师承”。那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厉害吧,如果没有菩提老祖的教育,他只不过是会翻跟头的一个毛猴而已。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一天学不上,大字不识一个,没有接受过圣贤之道的教化,我们就是那个毛猴。“学而时习之”的“学”,就是师承,我们要以谁为榜样,我们一生这么多老师,他们有的是里程碑,有的是丰碑,但都做不到高山仰止。为什么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多少当学生的比自己的老师还有本事。所以,要找一个最厉害的老师,水平最高的,我们这些儒生们的老师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呀!世间所有的儒生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孔子,我们都是孔子的弟子。说到世间的师承,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拜师学艺,这是好现象,但是从“学”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对待师承的老师,我送给大家两个字,一个是“信”,一个“敬”。真正相信老师,真正的恭敬老师。我轻松一说对老师的“信”和“敬”,这不容易做到。你在做学问的这条路上,你有多大成就,除了你自己的根机和努力外,师承谁,就是跟着谁学,这很重要,怎么面对老师也很重要。

这第二块金砖就是“同仁”。同仁,与你一同推行仁道的人,说白了就是“同道中人”。第二句说的是“有朋自远方来”,朋,是同一个老师门下的人。因为上一句有一个前提,儒学的师承是孔子,推行的是仁道,所以这个“朋”就是“同仁”了。但是,世间的朋友未必是“同仁”。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追求名利,真正推行仁道的又有多少呢?你推行圣贤之道不是孤立的,不是孤独地前行,一定有同道中人。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无论做了什么事业,能把事业做大的人,一定是有几个死党,与你生死与共的人。这里指的是生死与共,不是乌合之众。天气好的时候,一群鸟去吃庄稼,落在电线上,然后飞向天空,风雨一来呢,鸟兽散了。这虽然是个比喻,的确很形象。同道中人,就是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不离不弃的人。你找到了,你一定能成功。这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仁”,只有君子才有仁心,才会有同仁。这就是接下来的第三块金砖。

第三块金砖就是“忍耐”。伟大的事业是伴随着艰难险阻和人生苦难往前行走的。这世间最伟大的事业是干什么?是教化众生。佛教推行解脱之道,儒家唤醒仁爱之心。《论语》所教化我们的是让我们成为一个君子。君子是有标准的,行为也是有具体规范的。我们在整部《论语》的学习中,会逐条去学习、理解、践行。而作为君子,你成就自己完美人格的过程,就是师承夫子之道,和同仁们一起去发展事业,完美自己的人格。但是,我们看一下从春秋时期到现在,做君子者有多少人,推行圣贤之道也是艰难加艰难。在这条路上,又有了一颗心,支撑你走下去,那就是忍耐之心。忍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因为理解你的人少呀。但是不能因为别人不了解你而放弃,而改变你的初衷。做事业你忍耐了多少,你就有多大的成功。

师承、同仁、忍耐,就是“学而篇”第一章的关键词。

(曲阜儒风国学院第三期传统文化讲师修学课堂)

学、朋、知,打开》论语〉大门的三把钥匙


学、朋、知,打开》论语〉大门的三把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