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此時模樣不禁憐

“將無項,女無肩”是傳統人物畫對武將和仕女題材人物造型的經驗之談,反映在作品中,就成了一種“法式”和標準,從古到今大家都這麼畫。這個標準有其人體結構依據,從總體上看,

男性的肩膀較之女性要寬、要平。東西南北各地區,人的體貌會有差別,溜肩的男性和平肩的女性也常能見到,但兩性體貌的這一顯著區別依然是普遍存在。

畫家表現武將的威猛,就要突出其肩寬背厚。從現代健美運動來看,當一個人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岡上肌和三角肌等肩頸部肌肉特別發達的時候,看起來脖子就特別粗短。古代肌肉男頂盔貫甲之後,脖子就更看不見了。窈窕淑女則不同,畫家要極盡能事刻畫其陰柔之美,“無肩”畫法是把肩膀儘量下橢成溜肩,將直方的肩頸塊面轉化為柔順的圓形曲線,烘托出細長的粉頸,方能使美女有婀娜飄然之感。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清代劉源《尉遲恭像》和改琦仕女圖,典型的“將無項,女無肩”

傳統仕女畫在“無肩”這一法則下,安然地流傳了千百年。可到了張大千手上卻發生了變化。張大千的仕女畫,不僅“有肩”,而且是圓肩、平肩、聳肩都有,著意表現香肩的曼妙,他筆下的仕女讓人想起那句詞:“此時模樣不禁憐”。我給他定名為“香肩美女”。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筆下的“香肩美女”

大千香肩美女的形成

《張大千遺作選》裡印有張大千早期的一幅仕女畫,題為《新蒲細柳》,題跋未有紀年,從書法風格看當為其二十多歲時的作品。這幅畫仿的是費曉樓的風格,用的卻是八大的簡筆大寫意畫法。畫中一位少女背對觀眾憑欄遠眺,身形纖小,裙帶飄飄,有弱不禁風之態。此畫技法雖不成熟,但已顯示出張大千對傳統仕女畫形態特徵的把握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早期所繪改琦風格仕女圖

張大千的仕女畫從清末時流入手,後又轉向臨仿明代戴進、唐寅、陳洪綬、張大風、吳偉、杜堇、秋英等人的作品,吸收了明人工麗清朗、典雅文質的韻致。張大千這個時期的仕女畫作品中的人物形態,以臨、仿、改古人作品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屬於他自己的獨運。這些作品已經出現了張大千的個人風格,人物體態豐盈秀拔、線條清勁、設色工麗,且不少都有詩詞題跋,整體畫面顯得才情不俗。

張大千臨仿古人階段的作品中,傳統的“溜肩”樣式是大多數,但已經明顯顯露出了他對“香肩”的偏愛。張大千的仕女畫與清代費曉樓、改琦一派的仕女形象相比,在體型和精神兩個方面都要顯得健康有活力。特別是仕女的肩膀,一改清代的瘦削柔弱,雖是溜肩形狀,但卻顯得圓潤飽滿。這個時期有幾件作品值得我們關注,這幾件作品是後來張大千“香肩美女”的萌芽,也是其仕女畫創作觀念發生改變後的嘗試性作品。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左:明代吳偉仕女圖,右:張大千《貴妃琶音》

張大千的仕女畫看似一直在古人堆裡反反覆覆,但張大千不是一個因循守舊之人。他所在的時代也給予了他較之前人更為豐富多彩的感觀,這種感觀與傳統仕女畫的韻致相結合,使他的仕女畫中流露出真實的情感與情慾。《贈濟元弟紅衣仕女圖》作於1928年(戊辰年),張大千時年三十,這幅畫應是贈與其發小晏濟元的。此畫以工筆重彩畫一位身著紅色褙子的女郎,雙臂搭靠在一株橫斜的樹幹之上,右手撫樹、左腕支下頜眺望畫外。女郎身材上長下短,比例略顯不夠勻稱,但面貌俊俏冷豔,設色濃麗而不俗,畫面整體有一股貴氣。張大千1945年曾重畫此圖。畫中女郎由於姿勢的關係,雙肩形態十分明顯,這種具有真實感的表現,讓畫中人物顯得“可親可近”。這幅畫,應該是張大千“香肩美女”的首次亮相。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1928年《贈濟元弟紅衣仕女圖》與1945年重畫圖

《天女散花圖》是張大千仕女畫的里程碑之一,這幅畫與張大千的一段傳奇或緋聞有關。這幅畫是張大千1935年在蘇州時思念遠在朝鮮的情人池春紅,情思驅動之下作的一幅亦幻亦真的工筆仕女畫,畫中天女是他朝思暮想的池春紅本人形象。《天女散花圖》一畫人物比例精準,體態飽滿圓潤,身姿綽約,比敦煌飛天形象更具真實感。這幅畫中的天女是自然形態的圓肩,而非溜肩。此畫題跋說是仿唐人壁畫,實則仿的是題材、衣飾,而人物卻是明顯的寫生畫法。我們看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畫中的貴婦雖體態豐滿,但清一色都是溜肩。在我看來,張大千這幅畫已經走出了傳統仕女畫的“畫中人”模式,開始邁出“真人入畫”的步子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天女散花圖》局部,作於1935年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唐代《簪花仕女圖》,標準的溜肩

《祖桐四弟囑畫紈扇仕女圖》作於1939年,畫中女郎手執紈扇,背對觀眾坐於石上,左手撐石,似被什麼吸引而側臉望向畫外。這幅畫表現的重點就是女郎的肩膀動態,女郎左肩因手臂支撐身體而高高聳起,右肩雖未承力,亦未畫作溜肩,而是畫成圓實的平肩。在古代仕女畫中,手臂支撐身體這種姿勢很多畫家都畫過,但沒有像張大千這樣具有真實動作效果的。我們可以對比《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的兩張圖,就不難發現這種差別。

此時,張大千已經找到了屬於他個人的、表現仕女體態美的方法,那就是“三春之外看香肩”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左:張大千1939年《祖桐四弟囑畫紈扇仕女圖》,右:張大千1951年《幽竹仕女》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清《雍正十二美人圖》中手臂支撐身體的肩部依然是溜肩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張大千在臨摹敦煌壁畫後,仕女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風格主要吸收北齊壁畫的那種非常挺健的線描;造型上汲取盛唐侍女的雍容華貴,嬌媚高傲,健康秀美;設色受佛教造像及藻井圖案的影響……。整個畫風有了非常大的轉變,而且逐漸定型,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一時期是張大千仕女畫創作的黃金時期,對於他最終形成自己工筆重彩的人物畫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說未免言過其實

在我看來,敦煌之行對張大千仕女畫的影響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仕女的體態上從傳統仕女畫的平板造型走向凹凸造型(只能這樣隱晦表述了,沒辦法),這是被敦煌飛天和佛像造型所證明的。之所以說“所證明”而非“啟發”或“學習”,那是因為張大千想畫具有真人體態效果的仕女畫,他也有這個能力,《天女散花圖》就是一個證明,只是社會環境不允許他這麼做。他已經暗度陳倉打破了“女無肩”的仕女畫範式,更進一步的話,受到來自傳統派和道德家的攻擊會很猛烈,這將影響他的生意。他臨摹了幾百件敦煌壁畫後,就可以言之鑿鑿地宣稱:“

古人就是這樣畫的!”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敦煌壁畫飛天形象

另外一個,就是衣服紋飾刻畫更加細膩複雜,受敦煌壁畫精美的圖案花紋影響,張大千意識到仕女畫中裝飾效果的重要性。在傳統衣紋圖案的基礎上,張大千的仕女畫更重視衣服上各種圖案的組織運用。靠這一點,他也拉開了與同時代工筆仕女畫家的距離

線條則沒有變化,張大千所臨摹敦煌壁畫,所用線條還是他自己的。可以這麼說,敦煌壁畫對張大千仕女畫的影響十分有限,其仕女畫的寫生能力、造型能力及富麗清雅的基本風格,早在去敦煌之前已經確定成型。

張大千最經典的“香肩美女”圖式,是其1944年所作之《簪花唐裝仕女》,此圖仕女的肩膀已經不是以前的圓肩,而是平肩。同時,張大千一改過去仕女畫的平胸模式,挺立起具有女性真實體型特徵的仕女畫法。張大千創作這幅畫用了不少心血,在此稿基礎上,不斷修改完善,畫過不下七、八幅,其中以1946年所畫一稿最趨完美。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簪花唐裝仕女》1944年、1946年兩稿

仕女畫創新絕非普通人所想的那樣,畫個人體結構草圖,再套一件古裝那麼簡單。中國丹青最重兩件事:規矩和錘鍊。不講規矩亂畫,畫出來的作品可能很漂亮、很驚豔,但是沒內涵、沒回味的餘地,也就是沒韻味。仕女畫的韻味都從規矩中來,這個規矩,說白了就是經過歷代畫家不斷錘鍊、濃縮、昇華的民族文化氣質。而錘鍊,則是在規矩範圍內加進個人想法這一新原料,經過反反覆覆去蕪存菁的過程,創造出規矩清晰的新品。

石魯說:“你畫好了,傳下去就是傳統。”張大千也很狂,但他講理,他很明白什麼叫“你畫好了”。張大千的仕女畫創新是在對傳統的開拓而非顛覆,所以,不論他的“香肩”也好,“凹凸”也好,看起來依舊傳統韻味十足,和當下一些傳統圖式的新仕女畫有天壤之別。

風情萬種的時代

張大千所處的時代,所選擇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他繪畫的走向,更重要的是,

他敢於維新且不失本性

在民國時期,中國畫壇極其熱鬧,各種思潮、流派爭奇鬥豔。以金城、徐燕蓀、管平湖、吳光宇等為代表的傳統仕女畫派,成為半封建的北平畫壇的主流;而以杭樨英、金梅生、鄭曼佗等為代表的摩登女性月份牌畫家,則是半殖民地上海的新秀。張大千屬於南北通吃型的畫家,他堅守傳統仕女畫高雅的底線,但也不排斥新式月份牌親民的熱情。同時,他還具備敏銳的世態觀察力和市場判斷力。1947年和1948年,他連續兩年在上海舉辦大型畫展,工筆重彩“香肩美女”仕女畫是主打,市場表現不俗。

張大千仕女畫受上海月份牌影響,這不是空穴來風,我們可以從他的畫作來加以證實。在這裡,有一點必須說明,那就是張大千是個有情有義的性情中人,但並不輕浮、庸俗。他以自己的感受、觀念去表現心中的女性之美,合情合理、無可非議。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民國時期鄭曼佗、金梅生、杭樨英所畫月份牌和廣告

張大千的“香肩美女”打破了傳統仕女畫法式,但為何從者了了?

張大千筆下香豔的摩登女郎

不愛紅裝愛武裝

張大千南渡之後,大陸畫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山山水水、才子佳人題材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人物畫家、仕女畫家都“向下兼容”改畫年畫和連環畫,有的則連在作品上署名的資格都沒有,比如徐燕蓀。隨著蘇俄素描聖神地位的確立,人物畫,無論油畫、國畫統統都建立在現實主義的造型基礎之上。至於傳統韻味,那是什麼東西?

張大千的傳統仕女畫創新至此成為絕響。

(說明:原創作品,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文中配圖,部分翻拍自《張大千遺作選》、《張大千精品集》、《名畫點擊 張大千天女散花圖》、劉源《凌煙閣功臣圖》等畫冊書籍,部分圖片採自網絡後編輯。如有侵權,告知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