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池塘有一种鱼,被叫做“屎光皮”,过去没人要,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为啥呢?

农夫也疯狂


在城市生活久了,有时候真怀念儿时农村老家后的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小虾随处可见,而最开心的就是伙伴几个每人带上一根竹竿和鱼线,以及地里挖出来的蚯蚓去河里钓鱼,那时虽然条件简陋,但鱼真不少钓,像鲫鱼、鲤鱼、白条等,而邻居家的孩子从来不带竹竿,而是一个网状类似地笼的东西,而且中间放入扎好的酒米和石头沉入河底,往往能带上来特别多几厘米的小鱼,我们都会用一些塑料盒子要上几条回家养起来,阳光下金光闪闪的十分好看,这才知道这就是鳑鲏鱼,又叫“屎光皮子”。



那时,邻居一家是个有钱人,而老早就几乎每天都吃上了花生油,而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吃的最多的就是棉籽油,但很奇怪的是邻居家似乎对这种鳑鲏小鱼需求特别高,经常两天就要打一次,为此我经常隔三差五帮他们打一次鳑鲏就能挣到1分钱,别提多高兴了,后来才知道,他们家基本每天都会油炸鳑鲏鱼,可那时在农村鳑鲏鱼是最没人会吃的鱼类,因为鱼太小了,不仅没有肉而且不易除刺,这种吃法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而且特别费油。


现在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花生油已经顿顿都吃,像油炸鳑鲏、油炸河虾都是一道难得的美食,而今老家后的河道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清澈,水质变差已经不适合鳑鲏的生长,小鳑鲏鱼也越来越少了,逐渐的原本人人嫌弃的鳑鲏成了香饽饽,价格不断增高,包括饭馆、城里酒店,一盘油炸鳑鲏高达二十几元,这要在过去不舍得这个油钱。除此之外,鳑鲏鱼作为最小的淡水鱼类,因为阳光下闪闪反光,也是当下淡水鱼的观赏鱼。

据了解,这鳑鲏鱼与河蚌还有不解之缘,两者互相为对方提供繁育后代的场所。据说,鳑鲏雌鱼繁殖时会拖着长长的产卵管,与雄鱼游至河蚌身边,并将产卵管内卵产于河蚌体内,而雄鳑鲏会喷出液体,并由河蚌吸水在蚌体内完成卵子受精,并在河蚌内形成鳑鲏鱼苗。而河蚌感觉到鳑鲏的水流振动靠近,就将钩介幼虫从出水口排出,附着在鳑鲏的鱼鳍和鳃内,在鳑鲏鱼体形成被囊,完成河蚌幼虫的寄生。所以,大千万物无奇不有。


瞳影简生


农村池塘有一种鱼,被叫做“屎光皮”,过去没人要,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为啥呢?

老屋后的刘家嫂子生病了。

这次回娘家听父亲说,刘家嫂子病重,送到医院全身作了检查,大夫悄悄把刘大哥叫到一边,嘱咐他病人愿吃点啥就吃点啥吧,肝癌晚期,最多还有半年的时间。

刘嫂子平时身体健壮,连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灾都极少有,上山干农活,也是勤劳能干能吃苦的主儿,只是最近半年的时间,饭量开始锐减,原来一顿能吃两个大馒头,减为一个,一个减为半个,最后连半个也吃不上了。

农村人有点病灾的,不愿去医院,总觉得小病小灾的,挨挨就抗过去了。刘嫂子以为是自己的老胃病犯了,这是过去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落下的老毛病。要是往常几天也就好了,没想到这次却越来越严重,刘大哥着了慌,三哄两劝的拉着老婆去了医院,没想到检查结果是绝症,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回到家里不到一个月,刘嫂就卧床不起了,想吃啥刘哥就赶紧想办法弄。这天刘嫂提出想吃“活鱼”,这可把刘大哥愁坏了。啥叫“活鱼”呢,胶东农村方言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比如“大山”,叫成“大三”,“老师”叫成“老四”,而“活鱼”是指“河鱼”。

河里的淡水鱼品种可多了,比如说草鱼、鲢鱼、鲤鱼等等,而招远南乡说的河鱼是指学名叫鳑鲏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这种小鱼即使长大,成体也只是6cm左右,尾鳍叉状,是鲤形目鲤科鱊亚科的通称,又称四方皮,可以说是缩小版的鲤鱼。



在过去农村的池塘、水库、机井、河流里,都有这种小鱼,被老百姓叫做“屎光皮”,为什么叫这么怪的名字,是因为农村老百姓认为这种鱼太小了,除了鱼屎光剩鱼皮了,大人根本不屑于捕捉,只有村里的小孩子们,喜欢几个小伙伴作伴,在河里摸鱼捕虾,捉到屎光皮、麦穗鱼、小青虾、小泥鳅等等,装到有清水的塑料瓶子里,拿着互相比较炫耀玩。

刘嫂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那时候肚子都吃不饱,家里曾经做过这种鱼给孩子们吃。没想到身患重病,却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食物。刘哥犯难的是今年的胶东半岛大旱,村南的大河早就干了,河床里连一滴水都没有,哪还有鱼呢。

看着炕上病妻渴望的眼神,刘哥来找父亲帮忙,屋前屋后的邻居多少年,能帮上忙的肯定要竭尽全力,联系了几位渔友,赶了四十多里地去了夏甸南部银山后村和东丁家村两村之间那条河流,河面宽阔鱼类众多,几个人忙活了半天,用小扣渔网捕捞,抓了有半桶屎光皮,送到刘哥家里去。油炸、清炖、熬汤等等几种烹饪方法,刘哥都试过,让刘嫂吃了个够。

“屎光皮”在过去没人要,现在却成了香饽饽,是因为它菱形的外表,闪着银光的鳞片,头短口小,背、臀鳍颇长,侧线鳞线条优美,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而且因为体型小,放在家里的鱼缸正合适,重点是生命力顽强,别的名贵鱼种总是逃脱不了翻鱼肚的命运,而在自然条件下活蹦乱跳的“屎光皮”,在鱼缸里照样悠哉悠哉活得滋润。



我是家在南乡,期待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家在南乡


这个鱼在我们老家叫“苦扁屎“,小时候在老家鱼塘,溪涧有很多,由于个小长不大,加上老人说这鱼不好吃,名字又有个苦字,一直以为这鱼是苦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水库、小溪涧已经找不到它的影子了,已经绝了迹,不过在河里还是有不少,这鱼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有它的存在,水质还是不错了。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食材的要求不断提升,很多城里人对于农村的农产品比较青睐,像这样的小鱼仔做成干仔,价格还挺高的。所以现在溪边经常有大叔大妈放一些小鱼网,专门捕捞这种小鱼和麦穗鱼等,一天下来也有不少收获,加上农村电商的兴趣,不少电商下乡专门收购此类小鱼做的干鱼,有了供需关系,越来越造就它的执度,久而久之就成了午饽饽。


湘村老卢


这种鱼以前小时候很多的,由于外形有点像我们常见的鳊鱼,但是它的个头长不了太大,所以我们这边叫它小鳊鱼。不过很多地方叫着终于屎光皮或者鳑鲏,以前农村河沟里面到处都是,现在比较少见,由于外形比较漂亮,所以现在这种鱼被人们当做观赏鱼来养殖。

确实小时候我们随便在一个小沟渠里面就能用簸箕捞到好多这种屎光皮,个头普遍都是非常小的,不过这种鱼的颜色倒是挺好看,身上五颜六色的,有时候在水里会反光。以前小时候经常在沟渠里面捞泥鳅都能抓到这种鱼,基本上都会放掉。

之前人们不要这种鱼,并不是因为这种鱼不能吃,而是个头实在太小,没有什么肉,没什么食用价值,而且要搞一盘不知得抓多少条才行。据说这种鱼的肉有点点苦,口感也不是很好,所以很少见有人吃。现在农村的沟渠里比较少见这种鱼,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现在农村大量使用除草剂,水质不行,导致这种鱼越来越少。

不过以前这种鱼没人要,现在确实比较吃香,并不是说人们爱吃这种鱼了,而是因为现在农村的泥鳅和黄鳝没有了,就算这种鱼都难找到,本来现在的人都喜欢搞野味,这种小鱼用面粉一裹,油一炸,非常香,骨头一起吃。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鱼比较适合作为观赏鱼,野生环境长大的会被人们抓起来拿去观赏鱼市场售卖,一只就能卖好几块钱,如果能抓到很多,还是挺值钱的。所以说现在这种鱼成了香饽饽确实有一定道理。不仅可以吃,还能作为观赏鱼,的确可以。你们有见过这种鱼吗?你们这边叫什么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农村泉水有点甜


小时候,在池塘里抓过好多这种鱼。个头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背脊上有绿色,暗红色的鱼鳞,很漂亮。但是这种鱼不好吃,可能和它体内的黑膜多有关,油炸吃非常苦。我记得用一个竹筐,里面放一块馒头,馒头上压一块儿石头,把竹筐放到池塘里,三五分钟一提起来竹筐,哇~里面有泥鳅,塘虾以及各种小杂鱼,这里面这种鱼最多,别的小鱼回家炸了吃,这种鱼养到罐头玻璃瓶里,里面放点水草、田螺、小鹅卵石等,养着玩儿了!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后来才知道这种鱼学名:鳑鲏,有的地方叫“屎光皮”,我这里叫“梨花面”。我就以梨花面称呼它们吧!从我们当地人称呼它的名字可以看出来,它的外表是非常漂亮的,要不然,当地人不会给它冠名梨花面鱼!


这种鱼由于长不大,刺多口感也不好,食用意义不大。当初抓到它们,大多数都随手扔掉了,只有个别特别漂亮的梨花面鱼,才能纳入我们的视野,养着玩儿!



观赏价值:现在它能够成为香饽饽,在于它的观赏性很好。它的鱼鳞会发出闪闪的亮光,而且是色彩斑斓,很美。在观赏鱼市场看到它们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这梨花面鱼身价倍增了。

如今家乡的清澈的池塘里,还有它们的身影。不过据我观察,这种野生的梨花面鱼和观赏的梨花面鱼有些不同之处。观赏性的梨花面鱼是经过选种培育的,色彩更加丰富;野生的梨花面鱼,还是那么几种老颜色:青白色,绿脊青白色,暗红脊青白色等!当地人除了一些小孩子抓它们养着玩儿,其余的人,没有人去专门抓它们。


三农的高度


题主所说这种“屎光皮”俺们小门小户的还真是没听说过,不过出于好奇,我也赶紧到网络上查了一下,这“屎光皮”主要是在广东,广西海南这些南方地区活动,所以我们北方这里好像没有见过,它的学名叫“鳑鲏”,各地叫法不一样,有叫四方皮的、有叫镜鱼的、还有叫彩圆儿的,是体型很小的淡水鱼,我们沿海地区还是吃海鱼比较多。


现在很多市面上卖的鱼,确实是过去农村人丢了都不惜吃的鱼,而如今却成了香饽饽,一跃跻身到名鱼行列,要是去饭店吃,点上这么一份鱼特别有面儿,但是也特别的贵。我们胶东这边请客吃饭有一个习惯,就叫“无鱼不成席”,也就是说,要想表示对被请人的尊重和这个饭局的“大”必须要上鱼,上的鱼越好越贵,当然就表明这顿饭的档次越高。其中就有这么一种鱼,过去丢了都没有人吃,我们海边没有“屎光皮”,但是有“扒皮狼”。

这个霸气的鱼名南方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生活在北方沿海的吃货朋友们,对扒皮狼应该是无不知晓吧,为啥呢?当然是因为它贵呀。一斤四五十块钱,随便点上一盘也得几百块钱,应该就像题主说的这种“屎光皮”,过去不起眼,没有人爱吃,但现在突然间火了起来,成了鱼中佼佼者了。

“扒皮狼”学名可洋气呢,叫绿鳍马面鲀,就问大家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高大上,就凭这个名字,怎么也值个四五十块钱一斤了吧。我们农村叫它扒皮狼,是因为这种鱼需要扒了皮之后才能吃,吃鱼还要扒皮,你说新鲜不新鲜?可能就是因为它这种特殊吃法,才把自己给带火了,也未可知。总之现在它是一般人家吃不起,能吃得起扒皮狼的,也足以证明生活条件比较好了。



南方的“屎光皮”北方的“扒皮狼”,你们都是小鱼中的战斗鱼,从默默无闻,身价飙升到了高高在上,有机会我要到南方去品尝一下这“屎光皮”,也欢迎大家来我们北方品鉴一下海鱼扒皮狼的味道。


一品小十六


物以稀为贵,为什么会成为香饽饽呢?

这种小鱼我们这里也是这种叫法,追溯到我们小的时候,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那时候在农村上学,每年夏季的时候,星期六星期天只要是晴天,我们小伙伴都会吆喝到一块儿,去田间水沟抓鱼,那时候能抓到的有泥鳅、刀子鱼、小麻鱼、屎光皮,最多的还数屎光皮。

那时候抓鱼是属于比较快乐有意思的事了,找一个水沟,两头用泥巴堵起来,然后把水舀干,干了以后就开始抓鱼摸鱼了,有时候稍微大一点点的鱼都能兴奋好久。

小时候不像现在家里都有零食吃,那时候没啥吃的,就会去抓这种小鱼,然后去内脏晒干,油炸着吃,味道特别好,我记得那时候上学的路上我经常找个小袋子带着一些去学校吃。只不过现在我们这里很少能在田间水沟看到这种屎光皮了。可能是因为后来农业的发达,种田地的时候各种农药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吧,现在能看到也只能在大河里野钓的时候碰到过。

因为数量的减少,加上我们大部分八零后九零后对于这种鱼的回忆。能再在鱼塘田间地坎看到这种鱼,确实能勾起我们的回忆。要是能再在家长的田间地坎看到这种鱼,你会再像小时候一样带上家伙去抓鱼吗?

特别是已经在城市买房居住的人,对于这种屎光皮的回忆更为浓厚,因为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满满回忆。八零后九零后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回忆呢?

我是农人玉哥,喜欢的点个赞加个关注呗!





农人玉哥


还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呐,当年人人不屑的小鱼儿如今竟然跃身挤进了贵族鱼行列。


大家听听它的破名字就知道当年人们有多嫌弃它了:屎光皮。屎壳郎的亲戚啊,想当年不被待见时赚了这样一个名字。

那时候我们还小,村子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到处是碧波荡漾的池塘河道,“屎光皮”喜欢在清澈见底的池塘或者水库里成群结队的游来游去。

那时候我曾经跟哥哥在水库边缘处的浅水湾,静静的等候小鱼儿游到跟前,然后圈起两只手,成包围状态把小鱼儿迅速捧在手心抓住,说实话“屎光皮”这种小鱼确实不够大,我和哥哥捉十几只也只在水桶底看着稀稀疏疏没多少,拿回家以后给了家里的大胃王鸭子,鸭子倒是不挑食,总是狼吞虎咽的吞了小鱼儿。

记得有一年夏天,哥哥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暑假里的一天到村东山小坝里用渔网捞了很多“屎光皮”,那几天刚好我没食欲,不愿意吃饭,看到那么多小鱼儿的我,突然间就想吃鱼了,于是央求母亲给我做鱼吃,母亲看着脸瘦了一圈的我,再看了看水桶里一丁点的小鱼叹了口气:闺女啊,这鱼不好吃啊,一是它身上没有肉,二是它的肉发苦,算了吧,晚上你吃点菜算了。



所以那时候人们是不喜欢且不屑吃屎光皮这种小鱼的,除了孩子们不嫌弃鱼小,享受捉到小鱼的开心快乐之后,把鱼带回家给鸭子和鹅,当年的农民没有人去特意捉这种小鱼儿。

不过最近几年屎光皮翻身了,不知道谁研制出了吃这种小鱼的方法,也不用刮鳞片,用蛋液轻轻裹在喂好的小鱼儿身上,在滚开的油中炸一次,然后捞出来凉透,再炸慢火炸一次,炸出来的小鱼儿味道鲜美,还酥脆酥脆的,连骨头和鱼头都能吃进肚子里。

如今我们村里没有人叫小鱼儿“屎光皮”了,不知道谁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小媳妇”而它真正的学名叫做“鳑鲏”,虽然鱼的个头不大,但它的小小身体上走着游走在水中,阳光一折射几天闪烁着流光溢彩的鳞片,内敛的漂亮让养鱼人特别钟爱,于是很多农民在家里的水缸里养了这种不张扬的“小媳妇”,算是金缸藏娇吧。哈哈!

这是一种鱼肉不多但作用却不少的小鱼儿:《滇南本草》:煮食(鳑鲏)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果实应该身价不菲啊,除了是很多人钟爱的观赏鱼之外,它还具有药用价值,还能做出美味的菜品,今非昔比啦!


悠然见东山


这个问题对于来自农村的我还是了解一些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工作,不过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家乡的每一座山,每条一河,曾经生活过的村落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回忆。小时候放学会上山砍柴打猪草,去树林里捡拾蘑菇,摘野果,到河里游泳捉小鱼,无忧无虑的玩耍。不同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后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农村娃小时候的快乐,现在看来是一种奢侈。

农村河里的小鱼种类很多,不过也不是每种鱼小孩子都喜欢捉来吃,有一种味道很苦的鱼,人称“屎晃皮”。这种“屎光皮”的小鱼,它的学名其实叫鳑鲏,鳑鲏鱼个头最大不过十几厘米,背部呈青蓝色,鱼鳞银色,有橙黄色或红蓝色斑纹形如胭脂,鱼体扁平成圆卵形,在阳光下会闪烁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因此又叫丝光魸,镜鱼,彩圆儿,四方皮。鳑鲏鱼是一种很有趣的鱼,不仅长不大,寿命也很短,一般只有五年寿命,而且鳑鲏鱼的繁殖也和其它鱼类不同,鳑鲏鱼将卵产到河蚌的蚌壳里面,让河蚌帮助它们孵化鱼苗。鳑鲏鱼在产卵的时候,河蚌顺便也将卵散在鳑鲏鱼上,这样鳑鲏和河蚌互为寄主又互为养母,这种共生关系是不是很有意思。而且这鱼很喜欢群体活动,只要钓上来一条之后,就会连杆钓起,由于个头小、据说是肉发苦,很少有人吃。记得小时候一般钓到这种鱼,要么一次多弄点回家给爸妈喂鸭子,要么就几条掉上了就扔进水里,但被鱼钩勾过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虽然过去没人要,如今却备受城里人的青睐,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了,因为它不仅可以养殖观赏还是一种备受青睐的美食。

鳑鲏鱼食性杂,好养活,而且鳑鲏鱼皮的颜色相当漂亮,颜值颇高,如今鳑鲏在观赏鱼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人们将鳑鲏鱼称为“中国彩虹鱼”。同时虽然鳑鲏鱼味道苦,可是营养价值很高,鳑鲏鱼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胡萝卜素,可补气健脾。将鳑鲏鱼洗净,去掉鱼肚里面的内脏,用冰水浸泡十几分钟,控水后裹淀粉油炸至酥香焦脆,用热油和辣椒爆炒了,好吃的不要不要的,难怪城里人将它当成稀罕野味美食,卖到了几十元一斤。

哈哈,你后悔当初扔掉的这值钱宝贝嘛?





一颗柚子C


我家是湖南宁乡的,这里有条村叫六十里长村,也许现在很多不知道是哪里了,其实是朱良桥乡,原来的小沅村门前的那条小河,宁乡县志叫枫江,它经益阳市的大闸流入湘江再λ洞庭湖。这里水质还不错,大鱼就不多了,这种鱼我们叫鳑鲏子,如果有一寸左右就要,再小就不要了,每条都要去胆,再用油炸炒青椒特好吃,我们这里可以买到六十至一百元左右,我一同事见买鳑鲏子的,马上买了几斤,结果每条平均4角一条,还有一奇事我外侄,在那河里钓3条大的,也许你们不信,把它放在手掌里,比手掌还大,这样大的可能要五六年才能长成,可能是洞庭湖游来的,味美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