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朱耷《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清 朱耷 秋山图轴 182.8×49.3 cm 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成就,与其花鸟画及书法的修养分不开。与二者相比,山水画是八大山人最晚涉足的。因此,其山水画的章法、笔法和墨法都明显地受到花鸟画和书法的影响。

朱耷《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画坛在革新与保守的对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画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朱耷《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资料

朱耷(1626-1705),僧名传綮,号八大山人,又号彭祖、雪个、个山、人屋、刃菴、道朗、良月、书年、何园、破云樵、驴、驴汉、驴屋驴等。籍贯江西南昌,宁献王朱权後裔。清初四大画僧之一,对後世影响极大。明亡後,削髮为僧,後改做道士,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工书法,擅绘画,能诗文。书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山水学黄公望,在构图上颇受董其昌影响,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以此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和坚毅的个性。其笔墨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渐变,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後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之状。

朱耷《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