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論起民國文學思潮中的領軍人物,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胡適應該也能被算在其中,可惜
胡適次子就沒有胡適這般好運,不但一生未曾與人結為秦晉之好,三十六歲時就親手了結了自己的生命。且自盡之時,身旁也無家人陪伴,堪堪是“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用我們如今的眼光看待,三十六歲正處於一個男子最好的年華,那麼胡適之子胡思杜在他那短暫的一生當中究竟遭遇了怎樣的困苦與不堪以至於落得如此悲涼的下場?
患有肺病,輟學在家
胡適與同鄉江冬秀一生育有三子,胡思杜排行老二,而胡適為表達與恩師杜威之間的深切情誼,故將次子取名為思杜。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胡適對次子思杜也曾是寄予了厚望,希望日後孩子也能如自己所盼望的那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只可惜事與願違,次子思杜自小便體弱多病,時常輟學在家。
而在抗戰開始後,胡適趕赴美國任民國駐美大使,自此胡適便與次子分離兩地。胡思杜留在國內與母親江冬秀一同生活,但母親江冬秀整日沉湎於牌桌之上,對孩子的學業不甚上心。恐次子將功課落下,胡適還將學生羅爾綱請來為自家兒子講授功課。
但彼時,次子思杜已將學業大幅荒廢,並染上了不少惡習,亡羊補牢已為時晚矣。
飛往美國,難成大器
1941年,見次子的學業難有起色,胡適便決定託人將胡思杜帶到了美國,並讓胡思杜入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歷史。但胡適的一片苦心卻並未得到回報,胡思杜在美國連續就讀了兩個學校,卻連一張畢業證書都未曾拿到。
據羅爾綱後來回憶,胡思杜之所以未能成功畢業,全因與一些朋友交往過密,終日沉湎於吃喝玩樂,虛度了大好時光。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的因素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到如今,我們也都能看到不少關於年輕人誤入歧途的痛心報道,而孩子之所以走上歪路,大多也是因為交友不慎。大概胡適見到次子如此模樣也是內心哀慼的吧。
倉促回國,浪子回頭
1948年夏天,胡思杜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隨著胡適的朋友灰溜溜地回到了國內。胡思杜回國之後,許多人看在胡適的面子上,雖無畢業證書在手,也有不少大學向胡思杜拋出了橄欖枝,想要請胡思杜去大學任教,但這些請求皆被父親胡適以思杜學業未成,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的理由給統統擋了回去。
或許是不喜次子無所事事的頹敗模樣,胡適將他安排到了北大圖書館工作。或許是受到了書籍的薰陶,胡思杜一改往日常態,還有了將這館內圖書讀透的架勢。
如此上進,胡適的心裡也感到了一絲安慰,深感多年的用心栽培在今日也算是有了些許回報。似乎這一切都在往著人們所預想的方向慢慢駛去,但在這看似平靜的局勢之下,卻有一股暗流在緩緩湧動。
局勢陡轉,執意留下
1948年12月,北平局勢翻湧,解放軍兵臨城下,胡適堅定了內心選擇:離開大陸,去往美國。可在此時,次子思杜卻不願隨著父母一同前往美國,執意留在北平。
見兒子如此執拗,胡適也只得尊重他的決定,而母親江冬秀心下傷感,不願與骨肉分離,但最後也還是給胡思留下了一些金銀細軟,只說若是兒子與別家姑娘看對眼,這些金銀細軟怕是也能派上些用處。
大概這時,胡適夫婦也未曾想到,這是見次子的最後一面了罷。1958年,胡適夫婦決意定居臺灣,終生未回北平。而這也就是胡思杜自盡時,父母親也未能在身旁陪伴的原因。
為求自保,痛批父親
新中國成立之後,胡適卻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人民的敵人”,胡思杜由此受到牽連,或許是為了自保,胡思杜竟做出“大義滅親”的壯舉 ,在報刊上發佈了《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一文,厲聲斥責父親胡適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等等粗鄙之語。
此文一出,在國內外也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自然連胡適都知曉了次子幹出的驚天壯舉,或許是怕別人看了笑話去,胡適對此事仿若置若罔聞,只是將關於此事的報道貼於日記當中。
都說大義滅親是個褒義詞,只不過在那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層陰影,胡思杜做出此舉,內心怕也是不忍,只因情勢所逼,但終究是傷了骨肉親情,胡適怕是做夢也想不到,批判自己最狠的不是旁人,竟是自己花費諸多心血,盼有所成的小兒子,真是令人可悲可嘆。
影響甚大,婚姻未果
饒是胡思杜堅定不移地與父親劃分了明確的界限,可在別人看來,你胡思杜仍舊是敵人的後代,依舊是被人所不齒的。如此也就為胡思杜一生未曾與人婚配埋下了伏筆。據傳,胡思杜曾有一個在貴陽的女朋友,但不知是何緣故,最後兩人也落得個分道揚鑣的結局。
而由於胡適後代這個特殊的身份,也就沒有人願意將掌上明珠嫁於胡思杜。就算是相親,在知曉胡思杜的出身之後,也只能敬而遠之,生怕被有心人給指摘了去。而這也就是胡思杜一生孤苦,無所依靠的原因之一。
這是時代的悲劇,同樣,我們也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於那些將胡思杜拒之門外的人橫加批判。倘若易地而處,相信大多數人也無法真正摒棄胡思杜這一層繞不過的出身,毫無芥蒂地接受他吧。
希望破滅,含恨自盡
1957年,又一政治運動捲土重來,情路多舛的胡思杜本想在事業上大展拳腳,趁著“鳴放”的浪潮,向所在的院部提出了許多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可誰知提出的意見還未被採納,他就遭到了當時的反右積極份子的嚴重打擊,至此,胡思杜被牢牢釘上了右派的標籤。
現實的殘酷與內心的憤悶每時每刻都在胡思杜的內心來回撕扯,被視為右派份子的他終究因不堪忍受他人無休止的辱罵與批判,終於選擇在1957年9月21日的夜裡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六歲,自殺時無妻無子無父無母,十分悲涼。
我們常說只要對處於絕望困境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就可以從這種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但胡思杜到死都沒有等到那隻可以拉住他走向深淵的那隻手。
臨死之時,都未能見到親人一面,而由於自己的出身,他人簡簡單單便能尋得的閨房之樂也如天邊的雲彩一般可望而不可及。胡思杜這一生可真算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落得個無家無室的悲苦結局!
閱讀更多 孔甲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