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红楼梦》未完,留下太多谜题。小说中纷繁的人物,性格究竟如何,故事结局又如何,上百年来引起无数猜测。这部作品主要写发生在大观园中的闺阁情事,并不愿在贾府以外的故事中大费笔墨,因此,很多人大约都没有注意过小说中一个频频露脸的王爷——

北静郡王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北静郡王以一王之尊,身份比贾政之流高了不知道多少,却只是《红楼梦》中一个旁枝斜出的角色,出现得有些突兀,而且很快就销声匿迹。如果说《红楼梦》的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话,我们根据小说文本、根据脂批都看不出北静郡王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有什么突出表现。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个人物,他在小说中的意义如何?

(一)世代之好:北静郡王与贾府的共同体

北静郡王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偶然。

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王都来参加秦可卿路祭,北静郡王尤其上心,他“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贾府为了秦可卿的路祭又是买官又是风光大办,北静郡王的出现,显得这场路祭的阵势更加浩大,以至于到了“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的地步,正中贾府下怀。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电视剧中秦可卿的路祭场面

有人认为北静郡王是为了与贾宝玉结交而特意来参加路祭,这种观点并不合理,贾宝玉哪里有这么大的分量?也有人说这是暗示秦可卿的身份特殊,勉强算有一些合理性。秦可卿的身份问题这里暂且不谈,换个角度来说,北静郡王亲自参加路祭,分明是在表现北静王府对贾家的支持,北静郡王和贾家的关系恐怕也如同四大家族一样“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我们可以看小说中透露出的一些细节:

首先,北静郡王在路祭时对贾政说,“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北静郡王与贾家的来往,从祖父等上几辈就延续至今,是世代的交情

其次,宫中老太妃薨,朝中大祭,诰命等都随班按爵守制。贾家和北静王府都在一个大官的家庙歇息,“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这说明两家来往极密切,几乎不分彼此。

再次,贾母祝寿时,来客中品级最高的分别是南安王太妃和北静王妃,两位王妃坐在上席,贾母的位置则是“右边下手一席”。这说明南安王、北静王和贾府大体上属于同一阵营。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贾母八旬大庆

两家世代交好,即使不是同气连枝,起码也算互相关心,彼此都极了解。北静郡王知道贾府中出了个“怪人”,主动问贾政“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贾宝玉也

“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不是双方互相关心,怎么会素日听到这些话呢?

不过两家此时面临同样的问题:爵位越来越低,后代一代代地不济。贾家原本是公侯之家,现在由贾赦袭了一等将军,比国公时的体面当然大大地不如,而“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言外之意,恐怕北静郡王如今还能保持郡王的地位,下一代很可能够不得王爵。北静郡王等四位郡王和贾府关系尚好,有祖辈的情分,恐怕也有同病相怜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北静郡王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顶梁柱式的人物,他身在官场,偏偏少年时无心向学,如今虽然态度有些改观,劝贾政好好管教贾宝玉,但实际上他是个“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雅士”,下雨时在家里穿着蓑衣、斗笠、棠木屐,这种风雅隐士的做派,可见心思未必都在治国理政上。个性当然个性了,对王府的未来、对仰仗他的政治集团却未必是好事。后来贾家败落,恐怕也是北静郡王衰颓的先兆。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二)叔侄之情:作为晚辈的宝玉

北静郡王和贾宝玉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人看起来为何会如此亲密,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乍一看,由于贾宝玉“素来恶劣”,和秦钟等人的关系比较暧昧,很有些人以为北静郡王和贾宝玉之间居然有情。不过,仔细读《红楼梦》,会发现这种想法毫无来由。

小说中对贾宝玉和北静郡王相见的直接描写只有一处,就是秦可卿的路祭。贾宝玉眼中的北静郡王,“好个仪表人才”。看他的穿着神态,“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再看北静郡王眼中的贾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这里对两人风姿的描写恰恰相互照应,都是从“戴着”、“穿着”、“围着”再到面目,两人都戴银冠,穿的都是白蟒袍,单看这里的肖像描写,恍惚间让人觉得这俩人是不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从这一部分来看,似乎作者有意把北静郡王写成贾宝玉的映照。如果贾府还能维系下去,也许贾宝玉就会成长成北静郡王的模样:俊美,富贵,洒脱,又不得不混迹官场人情。但《红楼梦》并非全本,因此这也只是一个猜测罢了。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北静郡王不但送给贾宝玉“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作为贺敬之礼,还邀请贾宝玉去他府上谈会,可见青眼有加,作者是不是想表现两人乍见同类的惺惺相惜呢?惺惺相惜之情主要发生在有共同特征的同辈双方之间,倘若双方不在同一年龄段、同一阶层,很难产生这种感觉。按照周汝昌编的《红楼梦》年表,贾宝玉和北静郡王见面时,贾宝玉十一岁,而北静郡王“年未弱冠”,已有王妃了,从后文来看,大约还有好几个爱妾。虽然相差最多只有八九岁,但这是已婚成年人和童年之间的差距。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北静郡王已经是大学生,由于地位高还显得早熟,而贾宝玉则相当于四年级,因为过度宠溺,思想比较幼稚,两人的阅历和思维深度有天壤之别。因此北静郡王一见到贾宝玉,就“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问“几岁”而不是“十几岁”,周汝昌说可见此时宝玉尚属幼小,这很显然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贾赦、贾政、贾珍前来迎接北静郡王时,北静郡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可见他在贾政面前虽然自称“吾辈后生”,但实际交往时按平辈计,甚至北静郡王因为身份原因,地位比贾政还要高一些。当北静郡王、贾政和贾宝玉同时在场时,北静郡王主要和贾政交流,以“过来人”的身份作了友善的提醒,对贾宝玉“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这完全是叔伯长辈的语气。他和贾政说话时,贾政是怎样的感受呢:

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贾政对一个年轻人如此客气,这里庚辰本有个侧批,“谦的得体”,说明北静郡王的地位远在贾政之上,他对贾宝玉只有提携、扶持的想法。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贾政

郡王府人才汇聚,“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 因此北静郡王提出如果贾宝玉在家难以用功,就去王府见见名士,以图学问日进。贾宝玉常去北静郡王府,一呆就是一整天,但他正经学问没学到多少。贾宝玉的王府之行,对他有什么影响?后来贾宝玉和贾芸聊天的时候,说谁家戏子好、谁家花园好、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等等无聊内容,甲戌本有道脂批说,“几个‘谁家’,自北静王公侯驸马诸大家包括尽矣,写尽纨绔口角”。 新奇东西见了一些,反而有了纨绔气息,这是其一。贾宝玉见北静郡王是在第十五回,第十九回里袭人就责怪贾宝玉说,“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这些禄蠹在摇摇欲坠的贾府中不一定很多,在北静郡王府肯定不少,更加重了他对名禄的反感,这是其二。因此,在北静王府看了新鲜之后,后文很少提及贾宝玉去王府了。

(三)汗巾子故事:北静郡王对情节的贡献

小说中的北静郡王光彩照人,贾宝玉说,“我见了女儿, 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但他倒没觉得北静郡王“浊臭逼人”。但这样一个富贵神仙般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却少得可怜。除了秦可卿路祭的时候露了个面,其他时候存在感几乎为零。这

令人不禁大起疑问:北静郡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他,情节还能发展下去吗?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北静郡王常常送东西。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念珠,贾宝玉转眼就拿去送给林黛玉了。林黛玉说了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掷而不取。后来北静郡又送了宝玉斗笠蓑衣等等。不过他送出的东西却有一件惹出大风波,就是送给蒋玉菡的大红汗巾子。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这条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大约皇帝赐给北静王,北静王送给蒋玉菡,蒋玉菡送给贾宝玉,贾宝玉送给袭人,脂批说,“茜香罗暗系于袭人腰中,系伏线之文。”又说蒋玉菡是“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可见这大红汗巾子在后续情节中会成为袭人与蒋玉菡之间缘分的关窍。不过未来的这段缘分,却成了宝玉被贾政痛打的导火索。忠顺亲王府长史官来找贾政,扯出贾宝玉和蒋玉菡之间的私密关系,贾政以为自己儿子因为一个戏子得罪了忠顺亲王,再加上贾环的构陷,急怒之下,把贾宝玉打了个半死。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宝玉挨打

忠顺府长史官所说的话是不是实话?不一定。并不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就肯定是个正经人。他的话里起码有两处让人觉得可疑。首先,他口口声声说,“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贾政可能不知道琪官是什么人,但贾宝玉曾经和薛蟠等纨绔厮混,早就听说过这个大有名气的小旦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蒋玉菡,就偷偷问他,“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说“就是我的小名儿。”这段交谈说明了,第一,蒋玉菡是一个戏班里的台柱子,当时已经“名驰天下”;第二,这是个独立的戏班,否则蒋玉菡不可能随意和贵族子弟交游,贾宝玉也不会询问甚至想和亲王府戏班的人相见。

其次,按照蒋玉菡所说,这汗巾子“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紧接着就送给了贾宝玉。不说这汗巾子总共只在蒋玉菡身上留了一天,就看两人交换汗巾这种非常隐私的事情,怎么会连忠顺王府长史官都知道了?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忠顺王府长史官这么大张旗鼓地到贾府来要人,仿佛忠顺亲王离不得蒋玉菡,令贾政极其难堪,实际上蒋玉菡被带回忠顺亲王府了吗?长史官要人是在第三十三回,到了第三十五回,贾宝玉特意找莺儿打两根装汗巾子的络子,这两个络子一个配大红汗巾子,一个配松花色汗巾子,正是贾宝玉和蒋玉菡两人交换的汗巾子的颜色,这两个络子是为谁打的就非常清楚了:一个是贾宝玉准备送给蒋玉菡的,另一个是给袭人的。这说明在忠顺王府事件发生后,贾宝玉和蒋玉菡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忠顺亲王并没有把蒋玉菡困在王府中,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带走他。

忠顺王府到贾府来要人,却又不处置,目的是什么呢?可能只是图给贾府一个大大的没脸罢了。曹雪芹是在这里暗示忠顺王府政治集团与北静郡王政治集团的明争暗斗吗,是在隐晦地告诉读者,北静郡王和贾府都已经失势了吗?由于八十回以后的篇章不存,还难以确定。

《红楼梦》中有数百个人物角色,无论丫鬟小厮,总能在前后文中互相照应,很少有哪个角色是蜻蜓点水一般“写过就丢”的。偏偏

和北静郡王有关的人物大多是“一次性”的,北静郡王自己只在路祭时候正式出场过一次,其余时候并不直接露面。忠顺亲王和这位长史官只出现过一次,北静王妃也只在贾母祝寿时来了一次。前八十回中蒋玉菡也只在送贾宝玉汗巾子时直接出场过一次,仿佛送完汗巾子、给贾宝玉招祸以后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后文中蒋玉菡大约会和袭人成婚,但忠顺亲王府事件之后再没提过他的名字——北静郡王在八十回之后还会不会出场,怎样出场,真让人浮想联翩

(四)结语

理出上面这些头绪,我们可以对北静郡王的形象作一总结:

首先,北静郡王可能映射着贾宝玉本应有的将来,他的“富贵闲人”的生活方式,想必在一定程度上是颇合贾宝玉趣味的。但实际上北静郡王与贾宝玉是两辈人,并没有多么深的关系。贾宝玉只是把北静郡王当成一个可以去拜访的长辈,北静郡王对贾宝玉的刻意照顾,是因为王府重视还有一些政治力量的贾家。

其次,北静郡王以及和他相关的王妃、忠顺亲王、长史官等人构成的人物群体比较孤立,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无法勾连。北静郡王虽然出场早、给读者留下的初始印象极好,但在小说中的存在感相当弱,对情节的推动不大。有可能在八十回以后他还会出场,但就现在的版本而言,北静郡王是深藏在大观园背后的“影子人物”。

再次,如果北静郡王在八十回之后出现,可能会作为贾府的代言人或扶助者,但他们所组成的政治集团目前看来处于“下坡路”阶段,因此他能不能对贾家作出事实上的帮助是很值得怀疑的。而对贾家没什么好声气的忠顺亲王府,似乎代表着与北静郡王、贾府不合的另一只强大的政治力量。


《红楼梦》的北静郡王:贾宝玉的影子,靠不住的富贵闲人

最后,有不少学者认为《红楼梦》以另一部讲述豪门风月之事的《风月宝鉴》为底本。因为《红楼梦》中有的情节显得比较突兀,和整部小说的“气场不合”,比如贾瑞照风月宝鉴和尤三姐吞金等事件里,王熙凤的形象都有些狡狯,不同于其他篇章中火辣伶俐的性格设定,很可能是后来剪裁插入的。《红楼梦》没有完结的定本,以至于这些来自《风月宝鉴》的内容没有和曹雪芹“原创”的情节没能完全交融。北静郡王及其相关人物与《红楼梦》整体并不十分贴合,他是借鉴自《风月宝鉴》的人物还是曹雪芹构思出的形象,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方家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