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為什麼叫南昌?

夜丶未明


西漢初年,垓下之戰結束後,負責追殺項羽的漢朝的騎兵統帥灌嬰被授予重任,成為大漢南征軍的總司令,負責掃定西楚的善後工作,於是他率領大軍渡過長江,大破江東軍於吳縣,遂定江東三郡(吳郡、豫章郡、會稽郡)。

據說,灌嬰大軍在進駐豫章郡時,為昌盛南方,昌大南疆,於是建設了一個夯築土城,取名灌城,後稱南昌。

圖:南昌博物館灌嬰築南昌城雕塑

由於灌嬰是南昌的始築者,因此江西南昌人便奉灌嬰為南昌城隍廟城隍,南唐時封“輔德王”,宋淳祐八年(1248年)封“忠惠王”,頗得香火。

圖:今濟寧灌嬰墓前的石闕望柱

南昌市還有一條灌嬰路,全長3.7公里,命名於兩千零五年,用以紀念這位築城大將灌嬰。灌嬰路上的一個角上立有一塊石頭,上面用紅色的字記錄著灌嬰的生平簡介。在南昌象湖風景區的撫河邊上,還有個地方叫“將軍渡”,據說這裡就是灌嬰將軍渡河南征之處 ,對面還有一個灌嬰廣場,以及一座灌嬰城樓(即南昌博物館主樓)。

南昌人一直以灌嬰建城為榮,以示自己城市其實是很有歷史的,但也有些人認為,當時灌嬰真不該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南昌為“灌城”!古時候撫河、贛江都比現在寬的多,鄱陽湖比現在也大得多。每逢洪水季節,撫河漲水,贛江漲水,都往南昌灌;長江漲水倒灌進鄱陽湖又再倒灌向南昌,導致南昌年年洪水灌城!據說上世紀南昌城內還是一下暴雨就會街道積水數尺,舉目所見,一片汪洋上的房屋,許多好玩兒的人甚至用洗澡的大木盆划船上學、上班。

早知如此,劉邦應該派另一位御史大夫周昌來這裡建城,直接取名叫昌城,或許就不會被洪水灌上幾千年了!


千古名將英雄夢


南昌名取自“昌大南疆 "、"南方昌盛”之意

據《禹貢》記載,漢高祖5年(公元 前202年 ),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南昌的歷史非常悠久,境內曾出土過50萬年前的石器,說明5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躍在南昌地區,古時候南昌當地的土著居民稱為“三苗”,早期屬於揚州管轄,戰國時期歸屬於楚,且是吳、楚交借的地方,《左傳》記載: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蕩伐吳師於豫章。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東漢時期屬於九江郡,也就是那時候定下的南昌地名。

與南昌邑有關

2011年3月因搶救性發覺被盜墓葬發現的海昏侯墓中出土文物中清晰印也“南昌邑”的字樣,因而有人認為南昌之名與昌邑王的南昌邑有關。海昏侯劉賀是昌邑哀王劉髆之子,劉徹之孫,公元前92年出生於昌邑,劉賀的童年是在昌邑度過的,因此對故鄉有這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在經過當了27天皇帝被廢,再被從昌邑趕到南昌這個遠離故鄉的地方,經過了大起大落之後,年歲漸長後非常思念故鄉,因此將地處南方的封地改地名為“南昌邑”

歷史上南昌地界算不上大,甚至古代的歷史意義還不如九江,百科記載三國時為東吳豫章郡。291年(晉元康初年),置江州(今江西九江),後移治潯陽(今江西九江)。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版圖上的重要城市隨著東晉經濟的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589年(隋開皇九年)罷郡置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為豫章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林士弘,復為洪州,設總管府。625年(武德八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初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742年(天寶元年)改洪州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避唐代宗名諱,豫章郡更名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稱洪州。建中年間(780-783),置江南西道觀察使。865年(鹹通六年),升為鎮南軍節度使。唐朝中後期又先後改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製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所以古代歷史上九江的政治地位是高於南昌的。

南昌發生的故事

所以南昌地名的由來古籍中並沒有太多詳盡的記載。關於名字的典故更是寥寥無幾,不過關於南昌的典故還是有的。

1.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出自著名的《滕王閣序》,徐儒是人名徐儒子的簡稱,屬於東漢時期豫章南昌人,據《後漢書·徐稚傳》記載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遊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 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幹雲日, 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現在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號命名的。


2、"以貌取人”的典故嗎

《論語·雍也》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說子游是子羽家鄉武城的地方官,孔子問他:“ 你在地方上發現什麼賢人沒有?”子游回答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他品行高潔端正,光明磊落,不走歪門邪道,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到我的房裡來。”應該說,子游是很欣賞子羽的,認為他有君子之才,並把他推薦給孔子。後來,子羽到江淮流域各地去遊歷,積極傳佈儒家學術思想,據說,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其才幹和品德為當時各諸侯國所認可。作為孔門的傳道者之一,他賢名遠揚,名聲大振。 孔子聽說後,感嘆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個人才,往往會有失誤。孔老夫子勇於承認錯誤,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以貌取人”的典故也就由此而來。春秋時期,南昌屬吳國的西境,臨楚國的東境,即所謂的“吳頭楚尾”,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長時間維持著封閉而相對和平的生活。鄱陽湖區雖也富饒,經濟開發卻晚於太湖和洞庭湖地區,文化發展也落後於長江中游的荊州和下游的揚州。 子羽身體力行,教誨生徒,奔走列國,深入南楚腹地,傳播齊魯文化,推動了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其學術思想對楚地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子羽在南昌定居,開設講壇,“傳夫子之道,友教士大夫”,可以說是開宗立派,很有成就,標誌著中原文化開始傳入南昌地區。 南昌對這位“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倍加敬仰,一是立墓立祠,樹碑立亭,以示祭祀;二是吟詩題詠,追慕先人,以示緬懷。南昌市至今還能尋覓到不少有關澹臺滅明的史蹟。

3、八一起義

這個是近代的事蹟,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4、洪都之戰

洪都之戰,是一場元朝末年發生在江西南昌地區的著名戰役,對陣雙方為朱元璋軍和陳友諒軍,在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雙方圍繞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開了激烈的攻奪,最終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揮,其他主要參戰將領還有鄧愈、趙德勝等。

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古城,南昌其實流傳著很多的故事,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記載,就像海昏侯墓發掘前很多讓人難以解釋的事情在其發掘後都能夠解釋清楚,可能過不了多久就能出現新的證明更具說服力的典故來解釋“南昌”的由來呢。


歷史風物誌


南昌,江西省省會,是江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中心。南昌先後有豫章、洪都等稱謂,而南昌之稱則來自於“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

據《漢書》記載,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軍灌嬰平定江南,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也是由於灌嬰在南昌建城,從此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南昌”就是“建昌之南”的意思!建昌縣脫胎於海昏縣(前201年-425年),直至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乃命御史大夫(後封穎陰侯)灌嬰率騎平定江南。開始築城據守。從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乾元二年,廢郡置“南昌軍”,南昌之名始見於此。


李藝泓


南昌,得名於南方昌盛之地,昌大南疆的意思,這個說法被普遍採用,不過,我有個新想法,聊備一說。

漢初,劉邦消滅項羽後,派灌嬰,陳嬰等大將,渡長江南下,平定了江東,江西等地區。灌嬰在今南昌市區建造了一座土城,用作軍事據點,史稱灌嬰城,稍後,劉邦立豫章郡,郡治南昌縣。

不過,南昌作為地名,並不是在這裡首次出現。《史記》說,韓信在淮陰為布衣落魄時,曾受到過南昌亭長的救濟。這裡的南昌亭,應該是來源於昌邑。昌是古部落名,或可叫作古國名,後為魯國邑名,(春秋時,帶邑或墟的地名多古國名)昌人南遷,定居於淮陰,故稱南昌。其後,或有淮陰南昌亭的人,跟隨灌嬰征戰,到達了今天的南昌市地區,遂把老家的地名,遷到這裡,漢初因之建南昌縣。

故,昌邑王劉賀被貶到南昌附近,西漢人很可能知道南昌和昌邑是有聯繫的。


松花江上555


南昌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經歷過革命的洗禮。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吳國,後歷史學家稱為“南蠻之地”。

西漢高祖率兵南下,進駐南昌,設立豫章郡,管轄十八個縣(轄城相當於今江西省境大部),南昌縣設為首府,希望用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從而能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

南昌也有洪都的叫法,但現在都稱為南昌。


彼岸君語


南昌歷史悠遠,南昌之所以叫南昌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派灌嬰進駐南昌,名為南昌城。在《禹貢》上,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陽郡,三國時期為吳國豫章郡,東西晉南北朝時期豫章郡自立為國,名豫章國。隋唐、唐朝時期,改為洪州。五代十國時期,南昌曾是都城,名為南郡。


南昌這一名字的寓意是取南方昌盛之意。1927年,震驚中外的八一起義從南昌出發,歷經22年的風雨歷程,成立了中華人名共和國。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昌,立南昌為江西省直轄市。至今,南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古代到現代,南昌處於中國中部,地理位置優越,蓬勃發展。

是江西省一座歷史的豐碑。


笑傲體壇說


南昌的名應該是跟昌邑王有關係,昌邑王最早得封地在山東,就是現在的昌邑市,後扁至南昌市新建區的昌邑鄉,南方的昌邑即南昌邑,後人就省了後面的邑字,叫南昌了。


江右一凡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據《禹貢》記載,漢高祖5年(公元 前202年 ),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南昌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先後有豫章(漢)、洪都(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穎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



三國時期為東吳豫章郡,兩晉及南朝時為豫章郡、豫章國。這一時期,伴隨著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發展,逐漸成為帝國版圖上的重要城市。

五代時期南昌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961年(宋建隆二年)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號“南都”。



後來到了近代,1949年5月22日解放南昌,南昌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直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駐地。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裡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來屬。


作家雲冗霧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昌市管理的安義縣曾出土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雲譜,這一弧形地帶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將灌嬰駐軍當地,設豫章郡。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首建“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郡治,以“昌大南疆”之意,定名“南昌”。


歷史在記錄


南昌的地理位置在長江以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而且南昌先後有漢、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所以取名叫南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