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東方網記者夏毓婕3月9日報道:為了嚴防疫情從境外輸入,目前上海已明確所有中外人員,凡是在進入上海前14天內有過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國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健康觀察。

為了實現無縫銜接和閉環管理,保證這些旅客不和社會公眾接觸,上海16個區都在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浦東機場1號航站樓和2號航站樓,3個點設置了登記臺,派專人、專車在此守候,集中接送需要隔離健康觀察的人員。

而在這過程中,如何做好與外籍旅客的溝通交流以及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近日,機場中出現了這麼一群 “傳聲筒”志願者,協助16個區的工作人員針對小語種的外籍旅客進行語言翻譯、流程引導、幫扶求助……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韓國中外文化差異造成一些特殊情況

陳怡已經在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工作了近12年,疫情發生後,陳怡就一直在忙於溝通中韓捐助的事情,在過去的兩天裡,她是三個航站樓內唯一一名韓語翻譯。

“剛接到要來機場為外籍旅客翻譯的任務時,我其實是很緊張的,擔心外國人由於觀念差異、對上海的情況不熟悉,現場的氛圍會很緊張。”陳怡表示,工作了兩天後發現,機場的提示標語關卡做得非常完善,大部分旅客都能按照要求完成入境的程序。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陳怡告訴記者,前兩天只有她一個韓語翻譯,但要照顧到三個航站樓的韓語旅客,她這幾天電話、微信幾乎沒有停下來過。“由於文化差異的不同,現場也經常出現一些特殊情況。”陳怡透露道,昨天有個韓國首爾來的女旅客帶著十幾歲的孩子,不瞭解中國居委會、街道等機構的職能,中文也不好,沒有聯繫好居家隔離的地點。

“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眼淚汪汪’了,語言不通,人也很沮喪。”陳怡說自己很能理解女旅客的心情,一直輕聲細語地用韓語安慰她,並且用韓國的居民中心等類似的職能機構類比中國的街道管委會等,讓女旅客平復情緒,並且根據要求完成街道隔離點的聯繫。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一對韓國夫妻也讓陳怡花了一個多小時溝通。“他們聯繫的酒店式公寓顯示是中央空調,不符合居家隔離的規定,建議去集中隔離點。”當陳怡趕到相關櫃檯時,工作人員向其介紹了這樣的情況。“然而,韓國夫婦告訴我,自己家的空調是可以每家每戶獨立控制的,不是中央空調,堅持要回家隔離,而且由於語言不通,已經有點煩躁了。”

為此,陳怡幫韓國夫婦聯繫了公寓,確認其空調型號,並將上海的隔離政策與之一一用韓語進行說明,才妥善解決好了這件事。

採訪結束時,陳怡告訴記者,這兩天的工作讓自己也小小地“減肥”了。“我目前每天要在機場工作8個小時,也經常會有突發事情延長上班時間,不過我們在穿戴好防護服、口罩、護目鏡、手套後,幾乎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

新冠新詞彙成大難題 許多老外都是“有備而來”

跟陳怡一樣,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副處長林曉盈也是這支志願者隊伍的成員,她負責意大利語的翻譯工作。

“我已經從事外事工作20年了,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詞彙屬於新的詞彙,其中很多專業詞語沒有正式外文翻譯,字典裡也查不到。”林曉盈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幫助入境的外籍旅客瞭解上海的情況,“疫情發生後,我天天瀏覽大量的意大利當地新聞,整理了一份‘新冠病毒意大利詞彙表’,其中包括‘應對新冠病毒’、‘居家隔離’、‘阻斷傳染’等等新詞彙。”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而且,為了讓翻譯的告知文件等更加符合意大利人的書面表達,林曉盈經常會跟自己意大利朋友們交流,“我經常在翻譯完文章後請他們幫忙瀏覽一遍,把一些不是很到位的語言表達修改成地道的意大利語,為外國人提供更好理解的翻譯文件和居家健康觀察承諾書等。”

外國人入滬如何溝通自如?上海機場裡有這麼一群小語種“傳聲筒”

在談到工作感受時,林曉盈直呼在這次疫情中,自己明顯感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平時說到地球村都感覺很遙遠,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在機場看到許多老外都是‘有備而來’,很多人都用中文寫好了自己在上海的地址,只要一下來就可以給機場的工作人員看,簡單方便,真實地感受到一個地球村的概念。”

據悉,上海市文旅局和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也積極支援口岸翻譯工作,接到任務後,連夜組織了30餘人的小語種翻譯隊伍,涉及日語、韓語、意大利等緊缺的小語種。截止發稿時,這些小語種翻譯已趕赴機場,配合市外辦牽頭的口岸翻譯工作,這也大大緩解了機場口岸翻譯人員,尤其是韓語等小語種翻譯人員緊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