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2019 年底,新型冠狀病毒像一場龍捲風一樣悄然席捲武漢,並迅速蔓延到全國各省市。隨著對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逐漸深入,相關的研究論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令人應接不暇。


筆者將從感染與致病機理檢測方法動物模型建立應急保護抗體研發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發五個方面展示疫情期間較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感染及致病機理


1. 新冠病毒進入細胞路徑


2 月 3 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湖北疾控中心在 Nature上發表題為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的研究論文。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通過對比 2019-nCoV 和實驗室早期檢測的冠狀病毒的部分序列,發現該病毒與蝙蝠樣本的一株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一致性高達 96%。2019-nCoV 能感染過表達 SARS-CoV 的細胞受體人 ACE2 的非敏感細胞,表明 2019-nCoV 能夠利用 ACE2 入侵細胞。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12-7


2. 西湖大學團隊報道複合物結構


2 月 21 日,西湖大學的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文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2019-nCoV by human ACE2。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表面 S 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 ACE2 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論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6946v1


二、檢測方法


1.SHERLOCK 技術


2 月 14 日,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推出 SHERLOCK 技術,依據 CRISPR 原理開發一種檢測新冠病毒 RNA 方法。但目前不能用於臨床上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


2. 鍾南山院士團隊研發出新冠病毒 IgM 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


2 月 14 日,鍾南山院士帶領的團隊聯合多家研究機構表示,最新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 IgM 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並已在實驗室和臨床完成初步評價。


僅需採取一滴血就可在 15 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且患者的血漿稀釋 500 至 1000 倍後,仍能檢測出陽性條帶。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3. 其他試劑盒的改良


2 月 20 日,電子科技大學及合作單位主要針對新型冠狀病毒 ORF1ab、N、E 基因設置三靶標,研發出多重熒光 RT-PCR 試劑盒。


2 月 21 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及其合作單位推出多重熒光 RT-PCR 法和膠體金法,使用 1 滴血清、血漿或全血在 10 分鐘內完成全部檢測,無需儀器,省時省力。


2 月 22 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及其合作團隊再次出手,開發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呼吸道病毒(6 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恆溫擴增芯片法)」獲國家藥監局第 2 批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醫療器械審批批准。該試劑盒只需採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分泌物樣本,在 1.5 小時內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 6 種呼吸道常見病毒, 極大地提高了檢測的精準快速性。


三、動物模型的建立


動物模型主要是轉基因小鼠和靈長類動物。


1 月 29 日和 2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及其合作單位在這兩日分別發佈消息,研究人員從病原易感動物資源庫中篩選出潛在的新型冠狀病毒易感動物:轉基因小鼠和恆河猴。目前該類模型已應用於致病機制、傳播途徑研究、應急藥物篩選和疫苗評價,完成了 6 種疫苗和 4 種成藥的動物實驗。


2 月 15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在國務院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到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有效的動物模型可能還是靈長類動物, 比如獼猴。在前期動物模型的造模和評價方面,在靈長類動物體內已經觀測到與人相似的症狀,包括肺部CT影像的檢驗及病毒載量的變化。


四、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


1. 明星藥物瑞德西韋


1 月 31 日,NEJM 以 Brief report 形式報道了美國首例感染 2019-nCov 患者的診療過程及臨床特徵。


該患者在隔離病房接受瑞德西韋治療、抗生素治療等一系列醫療措施後,體溫逐漸正常,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消失,其病情出現好轉。


在新冠肺炎陰影的籠罩下,瑞德西韋的出現被中國民眾稱作「人民的希望」。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文章 DOI:10.1056/NEJMoa2001191


2. 老藥新用


1 月下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王廣發,稱其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曾服用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接受治療, 目前不清楚對其他病患是否有效,需要後續觀察。


1 月 23 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及合作單位,向 CDE 提交法匹拉韋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緊急試驗申請。


1 月 25 日,北京大學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在藥物庫中進行高通量篩選,得到用於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的沐舒坦,安全性較高,有望進行抗病毒治療。


1 月 25 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初步篩選出 12 種抗艾滋病毒藥物、2 種抗呼吸和胞病毒藥物及其他類藥物,助力抗病毒治療。


1 月 28 日,復旦大學研究發現 SARS-Cov 特異性人單抗 CR3022 與新型冠狀病毒的 RBD 有效結合,且該單抗表位在新型冠狀病毒 RBD 中不與 ACE2 結合位點重疊。


1 月 31 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及合作單位在細胞實驗上初步表明雙黃連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2 月 4 日,李蘭娟團隊發佈消息,細胞水平上阿比朵爾在 10 至 30 微摩爾濃度下有效抑制病毒,達蘆那韋在 300 微摩爾濃度下顯著抑制病毒複製。


2 月 4 日,Cell Research 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及其合作單位的研究報告 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該研究表明瑞德西韋及磷酸氯喹在細胞水平上有效抑制 2019-nCoV 的感染,為進一步的臨床試驗提供了依據。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282-0


截至 2 月 6 日,以「新型冠狀病毒」註冊的臨床試驗有 37 個,其中瑞德西韋是唯一一個獲批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

。該日晚上,68 歲的男性重症患者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接受瑞德西韋治療。


2 月 13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發現白細胞介素 - 6 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


2 月 17 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明確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療效。專家組推薦應儘快將磷酸氯喹納入新一版診療指南,擴大臨床適用範圍。


五、應急保護抗體研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在接受 《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血清療法針對重症患者可能是行之有效的緩解病程的手段。


2 月 8 日,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首期開展了對 3 名危重患者的新冠特免血漿治療,目前累計治療危重病人超過 10 人。


據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官方微博 2 月 13 日消息: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對部分康復者血漿的採集工作,開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漿製品和特免球蛋白的製備。經過嚴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檢測,病毒滅活,抗病毒活性檢測等,已成功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


經過舉國上下的努力,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疫情仍未結束,國外更是處於上升階段。

大家一定不能放鬆警惕!

盤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