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李娟《冬牧场》,呈现了一种于大多数人来说,遥远而陌生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广阔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流转着游牧民族的文明。

透过书籍,我们仿佛能看到,古往今来,一个个孤独的牧羊人,久久地站立在广袤的原野上,一次次爬上沙丘四望,不见村居,不见人影,只有天阔阔雪漫漫的寒冷,与费力啃着干草以延续生命的羊群。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羊群在冬天

2010年,非虚构文学领域第一本系统的教材式书籍首次被引进中国。同年,李娟参加《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天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去到他们在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居麻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多月。2012年,纪实性散文集《冬牧场》出版,2018年再版。

在此前,李娟已出版《我的阿勒泰》,以清新飞扬而有生命力的文字书写自己在阿勒泰地区辗转多年的点滴生活,令无数读者对她笔下的这片土地充满憧憬,李娟也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

而对于游牧民族的冬牧场,李娟只是旁观者,这是《冬牧场》与其之前作品最大的区分。她不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牧场上的牧民,她只是赶在了这片荒野即将被放弃之前,“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她踏着这一年冬季的脚步而深入那片除了牧民以外无人涉足的腹地,也跟随这年冬天离去的脚步离开。

然则,在这本书里,李娟笔下的纯粹,灵动,与温暖一如既往地流淌着。这最后的“冬窝子”,是遥远大地上的一曲纯美牧歌,却也流离着伤痕,真实地展现着生命与自然的极致对抗。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行走在冬天荒原里的马

01 生命本能的两面:脆弱VS顽强

在荒野,每一个生命都脆弱不堪,却又如此顽强,充满着活下去的本能渴望。沉默地生长,沉默地对抗。

在寒冷广袤的荒原上,生命实在太脆弱了。第一,极度寒冷。这寒冷,不是温度计里简单的数字,是深深刮在身上的风霜雪箭。第二,物资缺乏。于人如此,于动物更是如此。每一份口粮,都要拼命去争取。

李娟在整本书里,都在不厌其烦地描述对于寒冷的体验。她自己,穿着重达二十几斤的衣服,腿直得完全不能打弯,上马需要人扶,牵着骆驼无法回头;居麻,放羊回来冷得腿完全麻木;羊群等牲畜,回来时身上披着厚厚的雪被。

更何况,还有小小的猫,新生的狗,生病的羊。

可生命又远比想象的顽强。

熊猫狗冒着凛冽寒风生下一窝小狗,小狗新生却活了下来。三四个月的小猫,人忘记了给它放水,它便每天从门缝钻进钻出,去吸食草根下的残雪;在大寒天气里,羊群需要扒开厚厚的雪堆啃草,一个个前蹄扒得血淋淋的,但只得继续扒。

包括人。

在这样的荒野里,这样的冬天中求生存的话,不能忍受痛苦是要遭受鄙夷的。

极度缺水的时候,牧民们需要带上麻袋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雪,背上沉重的雪袋回家,等雪化开,沉淀,那里面,可能还充斥着羊粪,马粪,沙土。

在这里,好像一切欲望都是多余的,人在本能地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在最紧张的日子里,茶水都得省着喝,所以洗澡,洗头,洗衣服,原来都是可以舍弃的习惯。在这里,人们既依赖自然,又在自然提供的仅有的条件下,对抗着自然。

那生命就只剩下生存一件事了吗?不是的。李娟也在尽力书写除生存以外的事情,那是——生活,更好地生活。

无论如何,寒冷本就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这是四季往复的必然规律,也是生命在自然中求生的希望。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披着雪被的羊

02 自然与生命的对抗:极寒VS温暖

极寒之下,处处潜藏着温暖,流淌滋长。

很多人说,李娟的《冬牧场》适合在夏天读,可以消暑;是的,她在极力还原那个冬天的所有寒冷。但是,笔者却觉得,这本书也适合在冬日里阅读:愈是在极寒条件下,愈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正如作者所说——

寒冷并不是全部,我还以更多的耐心展示了这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

在这里,能感到大地给人们提供的温暖。原野尽管光秃秃,寒风肆虐,但大地以下,沉默而安稳。所以牧民们向下寻求生存空间。这个陷在地下的,只有20多平米的地窝子,就是李娟所在的牧民一家整个漫长冬天的庇护与温暖。它四周矗立着干燥的羊粪墙,顶上也覆盖着羊粪层,它稳定,坚实,充满了光亮与温暖。

在这里,能感到人对动物的温情,对弱者的同情。骆驼长着长毛,羊群穿着毛衣,只有牛光秃秃,所以没有毛衣的牛被允许进地窝子;而一只萎靡不振的中分头病羊也是可以被放进来特殊照顾的,李娟给它开小灶,给它留新鲜的玉米粒,为它做上红领巾的标记,让它成为了荒野上一只独一无二的羊。还有,一家人互相牵制着给梅花猫以宠爱。每一个场景,读来都令人如临其境,妙趣横生。

在这里,当然,也离不开人与人的温情。尽管,这里只有居麻一家和隔壁邻居一家相伴,再远的能串门的乡亲,需要骑马来回一天。但牧场上的一些规矩,总令人感到温情。比如,在这里,马是基本不会丢的,哪怕它有一天走丢了,走到了别人家,别的牧民也会帮养着,等着你去找回来。

而全书最催泪的点,却是在大大咧咧的居麻身上。居麻貌似对李娟充满着不耐,总是跟李娟开玩笑,李娟问问题从来不认真回答,但当大年三十晚上李娟说起,明天就是汉族人的“年”时。这个居麻把音响里的歌一首一首地转来转去,很久后才转到一首汉语歌上停下来,他说——

天天都是我们的歌,现在放一个你们的歌,算是给李娟过个年。

看到这个场景,我共情了那个抛下一切情感前往孤独荒原的李娟,我想,她一定在此刻流下泪来。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贫瘠的荒原

03 物质与精神的对抗:贫瘠VS丰饶

牧场如此荒芜,物质如此贫瘠,人就尽力让精神感到丰饶,充实。人们在尽力地把无聊、单调、重复的生活咂摸出一点滋味来。

在牧场上,男人的工作是外出放羊,早出晚归。而女人们,在家里,背雪,准备食材,缝衣服,好像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多么无聊啊?更何况还冷。

可他们会把闪亮的首饰戴上,闪耀在冬日的阳光之下,在这里,无论真假;居麻会吵吵着要穿新衣服,哪怕没人来看,只能穿给埋头啃草的羊群看,可——那就是不一样;嫂子会把地窝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怕一个冬天只有一个客人上门,也会保持整个冬天的整洁。

人,哪怕枯燥地活着,也都在期盼活得更好。而爱,则是对抗这种物质贫瘠的最佳法宝。居麻对于老婆子的温情,老婆子对居麻的关切,他们对于孩子的关怀,都在李娟笔下一一呈现。

而李娟文字的有趣,也让人对荒野充满了丰饶的想象——

刚进入荒野时,月亮在我眼里是皎洁优雅的。没多久,就边城了金黄酥脆的,而且还烙得恰到火候……

因为水的不易,大家都节省着用。她在描述给嫂子洗衣服时,写道:

洗出来的水,跟巧克力浆似的。清第一遍的水像老抽一样,清第二遍的水跟酱油一样。估计第三遍才能清出生抽来。

在与居麻的对谈中,因为居麻会汉话,李娟以为能够想知道什么问什么,结果牧人的事情没打听来多少,自己的事倒都被打听了去。并且,居麻立马到邻居家转播。

而且在转播过程中,这家伙大胆想象,超常发挥。以至在附近牧民的传言中,我一会儿成为偷师放羊技术的失业游民,一会儿成为县电视台的下岗记者,一会儿又是下放基层的高干子弟——真不知道我妈高在哪里。

她用这种人的有爱有趣,冲淡了荒野上的无聊沉寂。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荒野冬天

04 文明的交叉:传统VS现代

古老而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萎缩,被侵蚀。荒野终将被放弃。

遥远的冬窝子,甚至连地理位置在哪里李娟都无法标注,但已经显示出了人类对于现代文明本能的渴望。

居麻一家,一定要聊到太阳能灯光从亮到微弱直至全部不见才肯结束一天的时光,躺进被窝;小孩子放羊前定要做好充足准备,把手机充好电,用唱歌或者听音乐的方式抵抗漫长放羊时光的无聊与寂寞。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是和邻居集中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黑白电视机,天线锅,一人在外面晃动天线锅,一人在屋里盯着显示屏反复调试,而这,甚至可能是整个冬牧场上唯一有电视的人家。这可是二十年前,我们村中的场景,没想到,在遥远的地方重现了。

老一辈虽然还在始终随着季节的轮换坚守在牧场之上,但其实内心,也是渴望安定的,渴望现代生活的。到了孩子们这一辈,已经外出上学,只有放假的时候会回到这片牧场上来。经历了外界的精彩,孩子们对于现代文明的渴望显得更为热切。

扎达是牧民的孩子,他当然是热爱牧场的,却更向往牧场之外的闪亮生活啊。

越到书的后面部分,读者越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焦灼,当你知得越多,也就意味着不知道的越多,而如此,你也就知道自己难以改变的越多。

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这片荒野即将被放弃了。是的,过度的放牧让这片牧场难以承载,可如果这种生产方式消失呢?李娟在书的开头提出了这个问题——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走遍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本来就贫瘠单薄的植被,将失去它们最重要的养料——大量牲畜粪便。而没有了牲畜的反复踩踏,秋天的草籽也失去了使之深入土壤的力量。它们轻飘飘地浮在干涸的沙地上,扎不下根去,渐渐烂朽,然后在春天的大风中被吹散。脆弱的生态系统越发脆弱。黄叶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对于牧场,充盈着她的观察,她的思考,但是无法解决。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这种矛盾与对抗在贯穿了全书始终,包括结构的呈现上也是如此。在前三节《冬窝子》《荒野主人》《宁静》里,李娟都在书写冬窝子的寒冷、物质的极度贫乏,但是文字却是充满深情,极力捕捉生活中的每一点温暖。

而在最后一章节《最后的事》里,她轻轻地揭开那些掩盖在平和之下的苦痛。长期缺乏水果造成的口腔溃疡,极端生存环境给人造成的病痛,极限自然条件对人身体的快速消耗,这种对立触目惊心。

李娟的文字,如同一个长镜头,摄下了荒野上的日升月落,朝起晚息。但,看到居麻一家为缓解浑身疼痛而把止痛药当饭吃,她能做的也只能是极力劝阻。对于牧人来说,羊是不可放弃的,而漫天无休止的疼痛,在孤立无援的荒野上,除了靠药勉强压制,又还能如何捱过呢?

《冬牧场》在书写极致寒冷,也在尽力展现寒冷背后的另一面。读完李娟所写下的后记,看到那附在书后的一张张照片,不禁掩卷而哭。

当她忠实而真诚地写下这些文字,可她只能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无法干预自然规律,无法过多干预生命的生老病死,时光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

冬窝子可能依然在不久后就要消失。可后续这些,都与写下的这些文字无关了。

我将一枝头上长着芽片的绿色笔夹在书籍里,仿佛看到寒冷荒野上长出了悠悠青草。如此,那里的每个生命,或许就不必生存得如此用力、如此艰辛吧。

豆瓣评分9.0,李娟纪实散文集《冬牧场》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冬牧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