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赵国,另一种悲凉和怅惘

长平之战,战国军事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狠狠的碰撞了一场。双方共计投入百万大军,在上党天险展开决战。

战斗持续了三年,才告一段落。赵国付出了四十多万精壮的年轻人,惨败而归。而秦国,也付出了二十万的伤亡。

令赵国没有想到的是,原以为秦国元气大伤,已经无力继续进攻,却不想强悍的秦军再次出现在邯郸城前。一场邯郸保卫战就此爆发。

赵国举国上下男女老少,拼死抵抗,魏国信陵君带领魏军,也向秦军发起进攻。强大的秦军终于认怂,留下了超过十万具尸体,惨败而归。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保卫战,短短几年间,赵国和秦国两个超级大国,几乎同时衰落。两个重伤的猛兽,一面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一面杀气腾腾的窥探对方。整个中原,也在这两个猛兽的相互窥探中,瑟瑟发抖。

两败俱伤?对于秦国来说,伤在外,对于赵国来说,内外俱伤。赵国又该如何选择?

末路赵国,另一种悲凉和怅惘

赵武灵王点将台

不割地,不帝秦,赵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千多年以后,大文学家苏洵,在他的文章《六国论》中,写到了割地赂秦的危害,“以地赂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一千多年后,宋朝面对着辽国铁骑的进攻,武备松弛的宋朝没想到了割地来获得和平,苏洵坚决反对。而一千多年前,赵国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加艰难。

邯郸保卫战结束后,赵国损失了晋阳,上党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虽然都不是平原,却是赵国的门户,这些天险的失守,让赵国从此无险可守,邯郸全部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于是割地来保证赵国国祚的延续,成为赵国急需要做的。

但事实证明,这种事情已经不是赵国的事情,而是六国的事情,所有国家,都紧张的看着赵国的态度。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赵国的态度异常明显,那就是全力抵抗秦国。当此之时,韩国、魏国、楚国,多迫于强大秦国的威胁,纷纷割地赔款,臣服于秦国。

看似六打一的局面,逐渐变成了秦国联盟和反秦联盟之间的对抗。各国的策士纷纷行动起来,赵国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

这种困局,就好像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不拍板决定,永远不知道这种决定的后果是什么。

面对楼缓提出割地的建议,赵孝成王表现出不知可否的态度。在历史记录中,往往把赵国最终的决定,归功于虞卿或者鲁仲连的强大的辩论才干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就从实际看,赵国的选择不言而喻,之所以要辩士们进行各种辩论,只是因为赵国的君王,要让各国都知道,赵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下得多大的决心,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赵国虽然不能完全了解秦国的全部实力,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让赵国看到了一线生机。

这一线生机,来自于赵国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爆发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和必死的决心。

这是赵国的底气,也是赵国不割地,不帝秦的根本原因。

赵国的态度,让山东诸国长松了一口气。在山东诸国看来,现在赵国已经衰落无比,只要不和秦国结盟,依然是一个重要挡箭牌。而这个挡箭牌,对于其他国家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末路赵国,另一种悲凉和怅惘

赵王城遗址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赵国

不割地,不帝秦,让赵国再次站在了强大秦国的对立面,这对于赵国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其他国家不会因为赵国的选择,而对于赵国产生友好态度。只能做到,不趁火打劫罢了。赵国想要恢复国力,只能靠自己。

赵国依旧没有用最坏的想法去判断对手,如果从战略角度来说,赵国拼尽所有精锐,换掉了秦军三十万人,让秦国元气大伤。这是赵国的功劳,是赵国让山东六国继续存在。

但没有人会在意赵国的死活,一头重伤的狮子,在鬣狗的眼中,就是一坨美味无比的肥肉。这时候,深谋远虑的策士开始不断的纵横捭阖,只有这些人明白赵国存在的重要性。魏无忌留在赵国,虽然他已经失去了权力,但他的身份足以让魏国保持中立。鲁仲连则匆匆在赵国和齐国间奔走,让齐国不再对赵国出手。只可惜,事情还是向着不好的情况发展。

赵孝成王十五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燕国,突然向赵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燕国准备的非常充分,而且,势在必得。

燕国内部,反对声一直不断,乐毅的儿子乐乘,就是反对派的代表。只是乐乘的反对理由非常牵强,那就是现在赵国虽然看起来衰落,民风彪悍,燕国依然没有胜算。

乐乘的反对意见,没有谁在意,燕国君王不相信,自己用五倍的兵力去攻打赵国,怎么可能失败。其实,我觉得,乐乘如果把秦国的邯郸之败亮出来,也许更有说服力。

无论乐乘如何反对,燕国大军还是浩浩荡荡出发了,史料记载,燕国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栗腹率领,另一路由卿秦为将领,共同进攻赵国。

燕国的突然翻脸,再次激起了赵国的同仇敌忾,大将廉颇,临危受命,带领赵军主力,一举击溃燕军,杀死栗腹,俘虏卿秦和乐间。愤怒的赵军没有满足眼前的胜利,而是继续进攻,前进五百多里,直接围困燕国都城,迫使燕国求和。

大获全胜的赵国,却不料后院起火,秦军突然进攻,连续攻陷赵国四十二座城池。这一战,让赵国再次陷入被动,在孝成王十六年的时候,赵国和燕国交换领土,再次握手言和。

末路赵国,另一种悲凉和怅惘

赵王城遗址

末路赵国最后的怅惘

燕国的突然发难,让赵国痛心疾首,也让赵国再次认清了残酷的现实。无论赵国是和秦国结好,还是和秦国对立,都无法改变事实。因为,没有人可以战胜秦国,而却依然有人可以或者想要战胜赵国。

赵国悲哀的发现,真正想让赵国死的国家,也许并不是秦国,而是其他五国。

曾经中原最强悍的大国,曾经胡服骑射,威震八方,曾经倾国之力和强秦对决。而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没有人再会在意,赵国的过去,而所有人,都愿意看到赵国继续衰落。

这对六国有什么好处?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这其中的缘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六国会败,而秦国会胜的原因吧。

如果说,山东六国灭亡之时,哪个国家最不甘心,不是三户能亡秦的楚国,而是这个曾经和秦国拼了数十年,拼光最后一滴鲜血的赵国。

也许,赵国不该恨秦国,而应该恨的是,其他国家,那些趁火打劫的国家。

如果赵国注定灭亡,也许,更想要报复的,不是秦国,而是其他国家。

从燕赵两国讲和开始,一直到赵国灭亡,赵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而主动攻打秦国的战争,只有一次,剩余的全都是被动防御的战争。

赵国没有主动对秦国下手,那赵军到底去了哪里?史料记载了赵军的动态。

悼襄王元年,大备魏。

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

三年,庞暖将,攻燕,擒其将剧辛。

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

据统计,最后时期,赵国主动发起进攻,一共是五次,三次攻燕,一次攻秦,一次攻齐。被动防守作战,一共六次,全都是对战秦国。

从孝成王死后到秦国占领邯郸,短短十年间,赵国几乎无年不战,而且几乎所有主动出击的战斗,都面向了燕国。

最后关头的赵国,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似乎可以猜测,如果赵国明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与其说是漫无目的的四面开战,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灰意冷的无力无力反抗。也许,这时候的赵国已经不知道到底谁才算是朋友,而谁又是敌人。

漫无目的的战争,尤其是当秦国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时候,赵国依然在和其他国家作战。我感受到了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绝望。一种临近末路的枉然无措。

这种枉然来自于何处,来自于何时,也许,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长平之战过后,山东诸国的表现和态度。

有时候,我们应该理解一个王者的无奈,面前是强敌,背后是一群只会打冷枪的坑货。谁还愿意好好的打一场战斗,索性一起灭亡吧。赵国再也不想和这帮坑货一起作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