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本心"與"禮法",即為至善


引言:

2015年,韓國電影《思掉》在韓國上映,並拿下了韓國票房史第二的寶座。電影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講述了朝鮮李氏王朝英組與世子李愃(諡號思掉)這對皇室父子間的權謀與愛恨糾葛,最終已世子造反失敗被英祖所殺而結束。古代朝鮮長期作為中國的附屬國,思想早被同化,同樣也遵循儒家治國,這部電影反映的便是統治階級在儒家政治體系下,"本心"與"禮法"之間的博弈。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電影《思悼》劇照

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到"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孔子告訴齊景公這句話的本意是:人生而在世,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什麼身份便要有什麼樣子,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絕不是要誰服從誰的意思。但是,在後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確將這句話強行的教條化,曲解了孔子本身的意義。《白虎通·三綱六紀》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故《禮緯含文嘉》曰: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將孔子說的話演變成禁錮人的禮法,來達到維護統治穩定的目的。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禮緯含文嘉》中記載的"三綱五常"原文

二、"宗法制"下不可逾越的血統等級

西周時期,確立了宗法制的統治地位。在宗法制下,血緣的傳承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在宗法制下,生理上血緣的親疏不是決定家庭社會關係的原因,禮法上的血緣才是決定一個人家庭社會關係的根源。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要抑制人內心的想法與慾望,都要嚴格的遵循禮法所規定的秩序,以此來換得家族的穩定和傳承。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西周宗法制示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宗法制下嚴格的"嫡庶"之別

在電影《思悼》中,世子李愃在一出生時便被迫離開生母,成為英組中殿(古代朝鮮君主的正妻)的兒子。在中殿過世後生母的六十壽宴上,世子向受盡壓迫的生母行了四次跪拜大禮(禮法規定只有正妻才能四拜,妾室都是三拜),一時間淪為朝廷上口誅筆伐的對象,用現代的角度來看,對生養自己的母親表達自己的孝意再正常不過,但是在禮法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便是違逆人倫綱常的舉動。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電影中世子向生母行四拜禮節選

三、"父與子"不僅是血脈的延續,更是權力的交接

都說皇帝不好做,但比皇帝更不好做的,便是太子。歷史上一旦太子入主東宮,隨之便會產生一系列無休止的派系權力鬥爭,直到新君上位,一切才會落幕。皇帝立儲,目的是為了保證朝堂的政局平穩,並要時刻提醒儲君,要先做君臣,才能做父子,並處處提防限制儲君的權力,生怕哪一天自己會被迫讓位給太子。所以,太子身為儲君,不得不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還要保證自己的風頭不能蓋過皇帝,否則,擁有的一切便會隨時"灰飛煙滅"。而這種"父與子"的關係,放在任何的封建家族中,都適用。不可多說,不可多做,更不能忤逆父親的決定。作為"繼承者"開始,自己的本心已經淪落成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自身便時刻被束縛在禮教條約中,僅守自己的本分。直到自己成為新的家族統治者,又開啟一個失去自我的輪迴。當人性、親情和世間最有誘惑的政治權利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就構成了人倫慘劇的重災區。被體制、禮教所異化的父子關係,失去了屬於正常人倫的感情內涵。

結語:

在電影中有一幕,英祖問世孫(世子李愃的兒子),"那天你的父親強迫你向他的生母行四次跪拜禮,你怎麼想?"世孫回答道:"我不知道,我只看到父親想孝順自己母親的心而已。" "涉世淺,點染亦淺" ——《菜根譚-處世篇》。這句話的意思是入世不深的人,世俗的侵染要少,離天道就近。在孩子的眼中,看不到禮法中規定的條條框框,只看到人做事的本心。而在孔子的整個思想中,都在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人"才是開端,而"禮"應該放在末端。孔子所說的一切,都是基於社會的穩定和諧,後世封建統治者卻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人的"本心"淹沒在"禮法"的教義之下,是對人性一種無情的壓迫。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從電影《思悼》辨析:儒家政治體系下的

以上三圖為世孫與英組討論"禮法"與"本心"的對話


《論語》

《禮緯含文嘉》

《白虎通•三綱六紀》

《菜根譚-處世篇》

電影《思悼》

1、 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 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和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