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这一俩月,我们都被憋在家里:

全民做凉皮,参加立扫帚大赛,发明各种家族团建游戏……都快“自闭”了。

好不容易等到复工,大家依然在“自闭”。

这种自闭意味着出行时,自己做好隔离,和别人保持距离,浑身上下写着四个大字:“别靠近我”。

尤其是在上班路上:任何一种通勤方式,都是主动“自闭”。

在特殊时期,做这样“高冷”的独行侠,可能就是我们对所居住城市最暖心的保护了。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这次疫情,让我开了最爽的车。


从望京 SOHO 到三里屯,路程不到 10 公里,早高峰就 1 小时打底,特别是京密路那段,原本 10 分钟才能挪 5 米,堵得人没脾气。


现在一看后视镜,整条路都是我的!

开车上班就像把自己封进一个壳,就这样我还得戴上口罩围巾帽子,全副武装,“双重自闭”。

在路上,我绝对不跟人凑热闹:一查拥挤路段,看见红色就要逃。

哪怕多绕道花点时间,也要避开那一丁点黄。


每回用完就给车“洗”半小时的“澡”。拿起喷雾对着门把手、方向盘、车座、手刹、空调风口、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喷一遍,再用洗脸巾擦干。


坐在车里,这种“自闭”让我从外到里觉得踏实。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查完我家附近的疫情地图,我决定尽力跟一路的人零接触。

平时走不到 20 分钟的路,也要打个车。好在车里装了防护膜,堵住前后排之间的所有缝隙,隔离开空气里的飞沫,像给后排戴了超大码的“透明口罩”。


我打开车门,冲后座喷了遍酒精,坐进去再冲防护膜喷了一通,然后窝在离司机最远的位置,也就坐在他后侧,却像隔着银河。


我俩戴着帽子,裹着围巾,缩着脖子,他看看我,我看看他,用目光交流着 “别怕,我好好的”。


结果发现:开窗坐车跟骑车上班也没太大区别,360度环绕立体风把人冻成冰箱里的腊肉。


我冷得搓搓双手捂脸蛋,一抬头看见防护膜上贴了幅手绘。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车已消毒,放心入座”、“爱❤️隔离”“北京加油”

很可爱了。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来了一趟车,人有点多。我决定等下一班。


头一次知道郑州地铁人与人之间可以距离这么远:没什么人排队坐升降电梯,大家都去爬楼梯,或者在扶梯上靠右站得整整齐齐。


哪怕是在河大新区站,平时挤得前胸贴后背的人,现在自觉跟别人空出至少 3 个台阶的距离。


排队等车的时候,我跟前面的人间隔半米。

上车以后,大家争着“霸占”四个角落。


座位上没什么人,大家落座时拿酒精棉片把座椅擦一遍,搂着背包坐姿端正像小学生,没人跟平时一样瘫在椅背上。


一个车厢最多6个人,人与人自动隔出一片海,相距千里,各自安好。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很多人没靠栏杆,没拽把手,能站稳全靠下盘练得好。

一口气站十几个站确实没底,但一想到有杯板蓝根正攥在手里,一下子就不慌了。

有路过的女孩蹭到我的衣角,我当场掏出酒精棉片擦了一把。

她赶紧向后挪两步冲我眨眼微笑,像疫情时期全民通用的友好暗号。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复工第一天,看到从小区走向地铁站的人,我第二天就下单了迷你折叠车。

早上出门,左把手挂着饭盒,右把手挂着“特殊时期,保持距离”的 A4 纸牌。

头戴防飞沫渔夫帽,俩耳朵上挂着口罩,再戴上吃周黑鸭、小龙虾囤的一次性手套。

看见空荡荡的小路就钻,遇见密密麻麻的人就躲。


等红绿灯时就站在路边,过斑马线就赶着最后15秒钟,避开迎面而来的人流。

到了公司仔细消毒车把手和车座垫,再叠起来罩上防尘套,抡起来像超大码手提包。

等电梯时,看见前面一人隔着一米排的长队,我掉头就走,步行把车扛上 3 楼。

不到一个月,大腿肉紧了,腰身细了,肩膀上肌肉线条都显出来,把在健身房举铁的能耐拾起来了。

不打车了,疫情结束也不打车了。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因为疫情,我第一次用脚测量了家与工厂之间的距离。


从住的民生路住宅区到食品工业园,步行 2.5 公里。


我穿着空气防护服接受风雨、口罩密闭、体能极限的残酷考验。


还一边用腾讯地图看疫情分布,确认避开有病例的小区跟街道,明明是一条直线,生生被我走成了山路十八弯。


以前步行 38 分钟的路程,现在得走 56 分钟。


到后来累到整双脚都不是自己的。


也第一次发现街道原来是这么宽敞,还有微微花香。


14天上班通勤日记:放开我,远离我,别碰我


每位轮渡去上班的人,都在保持全程“自闭”。

住在静安寺,工作在陆家嘴,距离快 10 公里。我经常从泰同栈上船,轮渡到公平路下船。

在渡口排队量完体温,刷码过闸,一人一码,间隔至少一米,衣角都碰不到一下。

偶尔遇见早高峰,上船的人稍微稠了点,我就排队去等下一班。

客舱里贴了很多张防疫登记二维码,大家分头扫码写下个人信息,就东一个西一个坐进候船室,隔着一排的距离。


我在角落把被小雨打湿的西装裤腿儿扎进棉袜子;或者扶眼镜,攥着纸巾擦迎风刷刷掉的眼泪。


等到下船,大家散得很快,恨不能一下子隔着其他人八丈远。


以前觉得坐轮渡太拥挤,现在才发现:第一班船一点都不挤,还能摸到蒸腾的水汽。运气好还能“包船”,在 810 米的泰公航线上坐出邮轮的feel。


像这样主动“自闭的人很多,这其中的真相不过是:不麻烦别人,保护好自己。疫情还没结束,我们“自闭”的状态还要坚持下去。等到春暖花开,我们都会感谢那个曾经独行的自己。


所有支持“独行”的人,都在给城市温度与力量。现在的片刻“自闭”,是为了以后更热情地拥抱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