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誤解的四個人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時代。在這裡誕生了太多英雄人物,亂世奸雄曹孟德、智勇雙全趙子龍、義薄雲天關雲長……

《三國演義》中誤解的四個人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對三國的瞭解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難以忘懷的經典片段。但是《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為了劇情的需要,很多地方都是經過改編和渲染的。小說抬高了很多人,也貶低了很多人。這次讓我們來說一說三國中那些被讀者們誤解很深的人,其實歷史上的他們和我們熟知的大不一樣。

NO.1曹操

說到曹操,很多人就想到奸雄、色狼、白臉之類的字眼,但事實和《三國演義》並不一樣。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奠定了曹魏政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三國演義》中誤解的四個人

曹操是三國中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在演義中,曹操被描繪成一個陰險狡詐、生性多疑、殘酷嗜殺的人物形象。但是其實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家,他為三國時期的北方帶來了穩定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北方地區的發展。而且真實的歷史上,他也沒有說出了那句讓他在民間名聲極差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純屬是作者為了貶低曹操的形象而進行的加工修改。

NO.2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 )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三國演義》中誤解的四個人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人,成為了一個襯托諸葛亮智慧的陪襯品。但其實歷史上的周瑜出身名門,性格寬厚,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風流人物。而且周瑜在病重臨終時,還向孫權極力推薦了與自己政見不合的魯肅,這也從一方面體現了周瑜的氣量遠不是小說中所說的那樣。而且周瑜和諸葛亮從未見過面,更別說什麼《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了。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NO.3關羽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民間稱為

“關公”“關帝爺”

《三國演義》中誤解的四個人

從“溫酒斬華雄”的豪邁到“千里走單騎”的忠義,從遍佈世界的關帝廟到香港影視劇裡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把關羽當成神去看待。

細讀《關羽傳》可發現,歷史上的關羽極度缺少政治頭腦。他不懂得聯吳抗曹的重要性,拒絕孫權的聯姻,態度很不友好,辱罵求婚的使者,得罪了東吳。孫權謀取荊州後,將關羽父子斬殺於臨沮。等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他更是居功自恃起來。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搞後勤的軍官。後來,眼看關羽出軍乏糧被困,掌握著糧草用度的糜、傅二人以牙還牙,不準備出手相援,關羽哪裡受過這等氣,揚言“還當治之”,準備回來治他倆的罪,逼得二人反叛。最終,關羽敗走麥城。

而且關羽的武器並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一種普通的長柄刀。據《武經總要》記載,宋朝時,長柄刀演化成單刃的屈刀,偃月刀、眉尖刀、、筆刀、鳳嘴刀,所以,青龍偃月刀最早也是宋朝才有的產物,生活在東漢末年的關羽,是不可能用上宋朝的兵器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是偏向關羽的,便把他寫成了一個一身綠袍、綠冠、手提青龍偃月刀、身高九尺、紅臉、鬍子二尺、丹鳳眼、臥蠶眉、一身正氣的的英雄罷了。

NO.4劉禪

劉禪(207年-271年) 荊州江陵人,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為了抬高諸葛亮的崇高形象,《三國演義》其描繪成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只知道拖諸葛亮後腿、樂不思蜀的昏庸帝王,近乎於二傻子的形象。但其實歷史上的劉禪和演義中完全不一樣,他是三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王,年幼登基,在位近四十餘年。諸葛亮還在時,事無鉅細,放手支持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取消丞相制度,把權力抓在自己手裡。在諸葛亮死後近三十年裡牢牢地維持住了蜀國的統治。而且對於樂不思蜀這個典故,何嘗又不是一種另類的智慧呢。

以上就是本官對《三國演義》中與正史不一樣的主要4個人。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鏡,可知興替。”讀史使人明鑑,但若看不到歷史真實的一面,那並不會對我們產生有益的啟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