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误解的四个人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里诞生了太多英雄人物,乱世奸雄曹孟德、智勇双全赵子龙、义薄云天关云长……

《三国演义》中误解的四个人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对三国的了解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的。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太多难以忘怀的经典片段。但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为了剧情的需要,很多地方都是经过改编和渲染的。小说抬高了很多人,也贬低了很多人。这次让我们来说一说三国中那些被读者们误解很深的人,其实历史上的他们和我们熟知的大不一样。

NO.1曹操

说到曹操,很多人就想到奸雄、色狼、白脸之类的字眼,但事实和《三国演义》并不一样。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奠定了曹魏政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三国演义》中误解的四个人

曹操是三国中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演义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生性多疑、残酷嗜杀的人物形象。但是其实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为三国时期的北方带来了稳定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而且真实的历史上,他也没有说出了那句让他在民间名声极差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纯属是作者为了贬低曹操的形象而进行的加工修改。

NO.2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 )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误解的四个人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人,成为了一个衬托诸葛亮智慧的陪衬品。但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出身名门,性格宽厚,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风流人物。而且周瑜在病重临终时,还向孙权极力推荐了与自己政见不合的鲁肃,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周瑜的气量远不是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而且周瑜和诸葛亮从未见过面,更别说什么《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了。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NO.3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民间称为

“关公”“关帝爷”

《三国演义》中误解的四个人

从“温酒斩华雄”的豪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香港影视剧里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

细读《关羽传》可发现,历史上的关羽极度缺少政治头脑。他不懂得联吴抗曹的重要性,拒绝孙权的联姻,态度很不友好,辱骂求婚的使者,得罪了东吴。孙权谋取荆州后,将关羽父子斩杀于临沮。等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他更是居功自恃起来。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搞后勤的军官。后来,眼看关羽出军乏粮被困,掌握着粮草用度的糜、傅二人以牙还牙,不准备出手相援,关羽哪里受过这等气,扬言“还当治之”,准备回来治他俩的罪,逼得二人反叛。最终,关羽败走麦城。

而且关羽的武器并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一种普通的长柄刀。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时,长柄刀演化成单刃的屈刀,偃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所以,青龙偃月刀最早也是宋朝才有的产物,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关羽,是不可能用上宋朝的兵器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是偏向关羽的,便把他写成了一个一身绿袍、绿冠、手提青龙偃月刀、身高九尺、红脸、胡子二尺、丹凤眼、卧蚕眉、一身正气的的英雄罢了。

NO.4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为了抬高诸葛亮的崇高形象,《三国演义》其描绘成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只知道拖诸葛亮后腿、乐不思蜀的昏庸帝王,近乎于二傻子的形象。但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和演义中完全不一样,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君王,年幼登基,在位近四十余年。诸葛亮还在时,事无巨细,放手支持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取消丞相制度,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在诸葛亮死后近三十年里牢牢地维持住了蜀国的统治。而且对于乐不思蜀这个典故,何尝又不是一种另类的智慧呢。

以上就是本官对《三国演义》中与正史不一样的主要4个人。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鉴,但若看不到历史真实的一面,那并不会对我们产生有益的启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