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樣在各路諸侯還沒有被滅的情況下項羽不能稱帝,劉邦卻可以?

永遠愛你親愛的燦燦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各諸侯未完全誠服西楚霸王項羽,而且那時候的分封諸侯,幾乎採用原來的分封制,各諸侯有自己的根據地,有自己的軍隊,封地的軍隊和民政都由諸侯自己管理,幾乎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劉幫稱帝的時候,劉幫在對軍隊控制有絕的權力,,各諸侯有指揮軍隊的權力,但沒有擁有權力,而且絕大多數諸侯的地盤是徒有虛名,中央要派人去管理,管理當地的民政和財政,失去涇濟基礎諸侯沒有多大競爭力了。

再有時機不同:項羽前期時候還有一義帝及人心未服,劉幫稱帝時百姓己懨戰,民心歸服。

以上諸多因素決定劉幫能成功稱帝而項羽不行!


狐羊樹


首先劉邦會拉攏人才話說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登基後,天下初定,劉邦於洛陽南宮大宴群臣,飲酒正酣時,劉邦便捋須令所有諸侯、臣子直言不諱地說出漢何以得天下,楚何以失天下的原因。當時高起、王陵二人曾言,高祖劉邦之所以成功,是由於他肯用功名利祿等物質刺激臣子替他賣命,最終人心合一,無往而不勝!比方大將黔布由楚降漢時,劉邦見到他很不客氣,甚至毫不禮遇。這令黔布悔恨交加,以為自己選擇錯誤,可是等回家一看,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府邸和飲食幾乎與劉邦同等,因此大喜過望,從此甘心為劉邦賣命。諸如此例還有很多,這是拉攏貪圖物慾享受等人的待遇。



歷史爛番茄


可能原因如下:

1、項羽對當皇帝之事認識不足,他願意搞西周時期分封制,當西楚霸王。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搞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由於多種矛盾原因,導致秦朝為短命王朝,使項羽對郡縣帝制優越性沒有體會認識出來,不願意稱帝。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來寫,把項羽看作和劉邦一樣等同地位。

2、當時楚懷王還在,是名義上天下共主,項羽是軍事聯盟領袖,尊稱楚懷王為義帝,項羽派人殺了義帝,齊國田榮、趙國陳餘及擁有萬餘人的彭越就開始反叛頂羽,項羽陷入平叛作戰過程中,沒時間考慮稱帝問題。項羽有實力和條件稱帝,只是政治方面不成熟,沒有做好統治天下工作,導致天下大亂。

3、劉邦曾想對原來六國後人分封,是張良制止了。當時許多人留戀分封制。

4、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之後稱帝,當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燕王盧綰、趙王張驁是劉邦分封的諸侯王,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都歸順了劉邦,天下八個諸侯王都算劉邦手下的,所以劉邦稱帝了。

5、劉邦稱帝后,為鞏固帝制進行了不懈鬥爭,先後消滅七個諸侯王,只有長沙王吳芮善終。


大白白野


劉邦稱帝在消滅了項羽之後,對於當時的地方諸侯勢力有絕對優勢,憑藉壓倒性的實力稱帝。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過去都是劉邦的小弟,憑藉著戰功而被封為諸侯王;淮南王英布、韓王信和趙王張耳都依靠劉邦的勢力才得成為一方諸侯;其他的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本來實力就不強,只能選擇臣服於劉邦。


在劉邦稱帝后,先是兵不血刃的剪除了彭越和韓信兩人,武力消滅了英布和臧荼的勢力,都是劉邦能夠稱帝的實力體現。

而項羽滅亡秦王朝之後,雖然項羽也是實力雄厚,當時天下有一定實力的諸侯王們都不服項羽,項羽沒有劉邦那樣的實力去完全消滅這些諸侯勢力。項羽主要有三個主要對手:日後項羽的老對手劉邦是一個,齊地的田榮也是一個,趙國的陳餘也是一個。

這三個對手項羽一個都消滅不了,田榮雖然被項羽殺死、齊國也被打爆,但是田榮的兄弟田橫集結力量繼續和項羽對著幹,項羽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在打田榮的時候,劉邦和陳餘迅速的發展壯大,這葫蘆還沒摁下又立馬起了瓢劉邦,在拿下來關中之後更是直接偷了項羽的老家——彭城。就這條件,項羽最多也就只能做個西楚霸王,要是選擇稱帝的話天下會有更多的諸侯不服氣。

除了劉邦和項羽實力有巨大的不同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義帝楚懷王熊心的問題,項羽畢竟名義上還算是義帝的臣子。而劉邦的稱帝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問題了,當時義帝已經死了,劉邦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皇帝。


浮沉的歷史


項羽不是不能稱帝,而是不願。他從骨子裡排斥一切秦文化。只要是與秦沾上關係的任何東西,他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就是一定要清除掉。這個情緒我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你回家一掀被子,發現床上一窩螞蟻。你一方面當然覺得很噁心,但是你即時的反應就是一陣頭麻,趕緊把這幫螞蟻給弄死。項羽對秦國幾乎就進入了這樣一種情緒。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項羽處理秦國的幾件事就處於這種情緒中。

①第一件事,鉅鹿之戰後,章邯帶著20萬軍隊向他投降。項羽就把這20萬人直接給坑殺。這20萬人是什麼人啊?是囚徒和民工,是從山東六國徵發來的那些人,他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所以你項羽為什麼要用這麼殘暴的手段去對待他呢?你甚至,你搞個甄別好不好?你把秦國人坑殺掉,我還能理解一點。你可能又會抬槓,說原來秦國不是把趙國的降卒40萬,在長平之戰之後也坑殺掉了嗎?這叫一報還一報。這麼談問題就叫抬槓,因為秦國當時這麼幹,雖然手段很殘暴,但是和它的戰略目的是匹配的,它一定要把當時它的一個強敵,趙國的國力給幹下去,所以這麼幹可以理解。你項羽為什麼要這麼幹呢?這是一個不可理解的地方。

②第二件,就是他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政治生命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嬰所做的只有四件事——謀除趙高,整肅朝綱,抵禦劉邦大軍,亡國。劉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不久,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因無力抗爭而撤退。項羽進入咸陽城後,立即殺死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秦朝累代之積至此一炬而盡。他把咸陽一把火給燒了,一把大火燒了三個月。要知道,咸陽可是當時天下財富的中心,是最雄壯的建築物的所在地,如果你要有心懷天下,將來想當皇帝,那你肯定要保護咸陽的基礎設施啊。天下打下來了,財富屬於你啊,你為什麼要毀滅掉它?說到這兒,可能覺得項羽簡直就是個瘋子。確實,當時有位謀士韓生向項羽獻策留在咸陽。項羽一意東歸,便一口拒絕了。韓生退出來後抱怨說:“別人說楚人沐猴而冠,的確如此。”有人向項王舉報,項羽就叫人把韓生丟進油鍋烹了。

所以樁樁件件都在說,項羽簡直就是個禽獸。但是我們在歷史上可是知道,項羽是一個多情的男子,你看京劇舞臺上現在還在演《霸王別姬》。“鴻門宴”中對劉邦的“不忍”,項羽最後在烏江自刎的時候那個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他分明是一個多情的男子。可是為什麼在這些事件當中,體現得那麼殘暴,正是他對秦的那種情緒的體現。

項羽在滅秦後佯尊懷王為義帝,“實則不用其命”。春二月,項羽仿效舊制,大行分封王侯。並自立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yì]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為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zāng shū]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

他分封就是把原來的楚國、秦國,一份為四;把齊國這種比較大的國,齊國一分為三,什麼趙、魏、韓、燕這些國家,一分為二,一共分了十九個國。你比如說劉邦,劉邦叫漢王,其實就是秦國漢中的一部分。前面投降的那個章邯,封成叫雍王,正好坐在漢王旁邊,你看著他。這是秦國分成四個。

這個地方順便解釋一下,很多人都聽說項羽有一個外號,叫西楚霸王。奇了怪,怎麼來出一個西楚呢?楚國不是在南邊,應該叫南楚霸王?不對,他把楚國分成了四份嘛,他自己佔了西邊的那一塊,所以叫西楚霸王,這個名號是這麼來的。

那為啥叫霸王呢?在現代漢語裡面,霸王這個詞聽起來好牛啊,全宇宙你第一。其實在當時沒這個意思,霸王的霸是春秋五霸的那個霸,說白了大家都是平等的國君,只不過你地位比較強,實力比較強,好,大家認你當個帶頭大哥,認你當個盟主,僅此而已。

所以西楚霸王這四個字連起來啥意思?就是你僅僅是西楚國的國君,大家只不過看在你實力比較強、功勞比較大的面子上,認你當個霸王,你是大家的盟主。其實僅僅是王中王的意思,你對其他的王沒有絕對的控制權。

那請問這套制度設計出來,它對誰有好處?你會發現,對誰都沒好處。對其他十八個國君來說,天下秩序沒有人維護,所以打成一團,所有的人都烏眼青。對於項羽來講就更沒有好處了,因為你是靠軍事實力起家,你突然用這麼一個政治制度,自散武功,把自己變成天下的十九分之一。那請問,你的歷史責任何在,你個人的夢想和野心何在?所以怎麼分析都無法理解項羽。

可是從我們前面講的那個角度一理解,你就覺得恍然大悟。項羽就是看不慣秦國的一切,自然也包括他的郡縣制。他就是要回到那個事實上已經死亡的政治制度裡面去,就是分封制,他覺得在那個制度裡,我可以蓋上大棉被安然入睡,整個世界就安寧了。哪有那個好事?轉瞬之間,西楚霸王制度就崩潰掉了。

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項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但是實際上卻是對原諸侯勢力進行重新組合,對服從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賞,並沒有照顧原諸侯在本國的實力與影響。因此從一開始埋下亂源。而且他又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

漢元年二月,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四月領兵入 漢中、並燒燬 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以示再也無意東出,以麻痺項籍。 同年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 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 齊王。 11月,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 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迫降 司馬欣、 董翳, 並用計欺騙項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籍放心去攻打 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最終則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 這樣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漢二年(205),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天下。他出關到陝,慰問那裡的父老。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將兵從。很下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到洛陽,降河南王申陽。這時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漢王聞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然後向各發布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並以此為藉口號召各諸侯王率兵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從而正式拉開了四年 楚漢戰爭的序幕。

楚漢相爭時,劉邦藉著手下眾多將領與背叛項羽的諸侯王而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在戰後,劉邦分封了9位非劉姓諸侯王,他們都是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的盟友和功臣。但其卻對異姓諸侯王心存疑慮,害怕其謀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開始著手翦除異姓諸侯王和功臣勢力。以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為例,劉邦在垓下之戰獲勝後即改封其為楚王,使其離開根據地齊地,並於翌年設計將韓信擄至長安,降為淮陰候,最後借呂后之手斬殺韓信。其後彭越、英布、韓王信、臧荼、盧綰等王皆一一被其貶殺。劉邦將異姓諸王清滅後,發現漢朝的控制力還只能停留在關中地區,在邊疆地區卻顯得鞭長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制,以保劉氏江山穩固。然而隨著呂后勢力日大,其擔憂漢室江山被呂氏奪去,因此在其晚年與劉氏諸王殺白馬為盟,此盟約的內容:①國以永存,施及苗裔。②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白馬之盟是劉邦“家天下”私慾的明證。正因為他想“家天下”所以在建國時大體採用秦制,稱帝也就很正常了。


蕭立誌


秦朝二世而亡,天下群雄逐鹿。楚地的項羽武力無雙,推翻了秦帝國,分封天下,自號“楚霸王”。劉邦先是示弱積蓄力量,然後跟項羽楚漢爭霸,最終贏得了漢朝百年江山。

以上正史記載,有個疑問,為什麼項羽只稱王而沒有稱帝呢?原因真像某些觀點所言,是項羽目光短淺嗎?其實並非如此。

假如歷史重新來過,項羽照樣只能稱王,劉邦也同樣可以稱帝,原因正好應了一句古語:時勢造英雄!

項羽不能稱帝的原因有兩條:

其一: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群雄並起,項梁為首的起義軍是其中勢力最為雄厚的一支。公元前208年,陳勝被殺。6月,項梁召集眾將領商議,聽從了范增的建議,擁立楚王的後代熊心為楚懷王。

才過了3個月,項梁戰死,眾將群龍無首,熊心開始親政。

公元206年10月,秦朝亡國,楚懷王自然是名副其實的皇帝。正因為如此,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分封天下諸侯,自號“西楚霸王”。

其二:

楚懷王手下的義軍首領的位置,毫無爭議的屬於項梁。項羽、劉邦等人都只是項梁旗下的將領而已。

項梁死時,項羽的勇武尚未表現出來,所以項羽在起義軍中並非一言九鼎。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安排劉邦帶領一路大軍討伐秦國,宋玉帶領另一路大軍北上援助齊國,項羽甚至連一路統帥都沒有撈到。

金子始終都會發光,項羽正是在這場戰役中,誅殺宋玉,擊破秦軍,展現出霸王之資。

可惜的是,劉邦已經在此前一個月攻破了咸陽,此時的秦朝已經滅亡。

項羽確實名動諸侯,但他才建立起來的威勢更多個人的勇武。如果強行廢除楚懷王,自立為帝,相信沒有人會心服口服。

項羽並非不想稱帝。

公元前206年,項羽迫使義帝遷都,還暗地裡命令英布暗殺了義帝。所以,項羽不稱帝並非鼠目寸光,而是天意如此。

劉邦之所以建立霸業,是因為目光長遠嗎?答案同樣也是否定的。

很多人讚美劉邦,認為劉邦懂得隱忍之道:"燒燬棧道",在關中默默的積攢力量,最終反撲成功建功立業。

但翻看史書,公元前206年4月,劉邦"燒燬棧道"。11月,劉邦出兵攻打三秦。短短半年時間,積攢的哪門子力量嘛!

楚漢爭霸,為什麼劉邦能反敗為勝呢?同樣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劉邦佔據了一個理字

項羽安排人殺害義帝,天下皆知。劉邦正好以此為藉口,召集諸侯征討項羽。

其二:項羽引起了公憤

項羽雖然勇武無雙,但成名太快。他雖然分封天下,但考慮並不完善,沒過多久,各諸侯國就戰火四起。項羽左攻右伐,早已引發各種不滿。

楚漢爭霸,劉邦獲勝,這種說法並不恰當,正確的說法是:項羽被劉邦帶領的諸侯們窮毆致死。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劉邦可以稱帝呢?這個答案已經不必再提。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不是不能,是不願

項羽是不能稱帝嗎?顯然不是,他是不願意稱帝。

或者說,他想恢復的是商周分封一樣的制度,作為楚國前貴族的後代,他更傾向於這種制度。

所以他沒有稱帝,而是如同當年周天子一樣分封各路諸侯,劉邦就是被封為漢王的。

而劉邦不同,劉邦嚮往的是秦始皇那一套大一統的統治,所以他稱帝,雖然迫於無奈,分封了一些異姓王,但這些王最終都被劉邦一一除去,並定下了非劉不王的規矩。

也就是說,他們兩者不是項羽不能稱帝,而劉邦能,而是兩者對於天下將是一種怎麼樣的形式,將如果管理於發展的根本理念就存在巨大的差別。


葉飄刀


秦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暴秦苛政,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導致天下大亂,六國貴族紛紛起兵稱王。

如果以鴻門宴為第一個時間節點點,項羽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他之所以失敗是有如下幾個主要原因。

婦人之仁,不辨真偽。項羽在鴻門宴上,上天賜給他稱帝的機會他卻放走了劉邦,聽不進謀士的一再勸告,卻能聽進去劉邦等人的阿諛奉承,如果就地了劉邦,收編了他的兵馬,再去收拾其他諸侯王就非常容易了,連四年楚漢相爭都免去了。

  1. 匹夫之勇,剛愎自用。項羽兩陣交戰百戰百勝,攻城略地的本事天下無敵,但是所攻取的城池總是安排不好防守,他不按軍功封賞分配,只按自己喜好安排職務。導致城池反覆丟失,害得他親自帶兵來回奔波,四處救火。一開戰就會有兵損,鐵人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況且,他一次只能救一個地方。
  2. 沉湎酒色,寵愛虞姬。年少得志的項羽沒有憂患意識,不思進取,行軍打仗還帶著虞姬。天下還沒有平定的時候是危機四伏的,過早地迷戀溫柔鄉,是註定要失敗的,劉邦入咸陽開始也被皇宮的美女迷戀住了,後來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清醒地從女人堆裡拔出腳來,從而避免了失敗。
  3. 不會彎腰,不得人心。項羽不懂得去四處蒐羅人才來助他成就大業的基本道理,也不肯虛心請教別人,連身邊僅有的幾個人才也都離他而去,任用一些無能的親信來和劉邦的智囊團爭天下,毫無勝算。

再來說劉邦的取勝之道。

  1. 長期計劃,逐個消滅。劉邦老奸巨猾,從一開始就聽取謀士意見,採用了先聯合所有人消滅最大的對手項羽,然後再逐個清除其他諸侯的長期策略,穩步的向前推進,最終建立漢朝稱帝,稱帝之後再拔掉身邊勢力大的手下。
  2. 用人不疑,推心置腹。對謀士的意見能言聽計從,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把兵權交給他讓他自由發揮,大後方的軍需籌備讓蕭何全權代理,準確用人的措施使他的內部管理井井有條,外部擴張也能順利發展。
  3. 約法三章,收買民心。老百姓長期遭受暴秦的剝削,心裡期望的是太平安樂,劉邦每到一個地方都知道約束兵士,撫慰人民,所以他得到了百姓的擁護認同,能夠長期穩定佔據城池。
  4. 內政外交,人才濟濟。外交策略有陳平、張良,內部管理有蕭何、呂雉,攻城略地有韓信,對待其他割據一方的諸侯也極力拉攏,聯合了所有人的力量一起對付項羽,所以僅用了四年就平定了楚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