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隐江宁后,王安石与苏东坡的见面,对北宋文坛有多重要?

武哥说文


对文坛重要性不知道,到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君子,惺惺相惜!

苏东坡比王安石小十几岁。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这也成了其他一些官僚迫害他的理由,但王安石没有参与迫害,反而希望皇帝保护苏东坡。

后来司马光当政时废除了王安石新法,苏东坡又当面与司马光辩论。苏东坡觉得,他们俩都有偏差,又都有长处。当然,总的说来,他的观点更靠近司马光。

王安石晚年,曾在自己乡居的地方与苏东坡见面。他不仅亲自骑驴到码头迎接苏东坡,而且两人还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在苏东坡眼里,这个骑驴来迎接自己的长辈是一代宰相、文坛泰斗,而在王安石眼里,这个反对过自己的中年人是旷世天才。两人一起游了南京钟山,苏东坡写了一首记游诗,王安石看了就说:“我一生写诗,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

临别,两人还相约买地毗邻而居。苏东坡又写诗了:“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意思是早十年能追随王安石就好了。

其实两人都谦虚了。就诗词整体水平而言,当然苏东坡高得多,但那天在钟山游玩时写的两句却很随意,王安石说自己终身不及就太客气了。

你看王安石这两句写得多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国学经典推广


这个问题非常好,不仅涉及了历史知识,而且更关乎那些曾经照耀古今的文人大贤们可贵的人品。我浅尝答上一二,以供交流指正。


北宋年间,文坛上群星闪耀,王安石和苏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不仅文采出众,智慧超群,而且都在政坛上取得了一定的建树。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不仅文学功底深厚,做官也深受百姓爱戴,积累了崇高的声望。并于宋神宗年间成功的推行了震古铄今的“王安石变法”。


然而,历史的事实在于,当时几乎所有上层士大夫都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同样是北宋大家的司马光就是反对派领袖,对变法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王安石为相八年,以其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在风口浪间,顽强推行自己富国强兵的改革方略,直到年迈身体衰,才选择激流勇退,辞官归隐钟山,回到江宁务农。临行,皇帝还特许给了他特殊的奏报权。


苏轼比王安石年轻16岁,当时在文学上已是泰山北斗。但政治思想却追寻了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时政颇有微词,惹恼了权贵,这才引出乌台诗案”,险些断送了性命。

苏轼之所以能保全性命,一是神宗爱惜人才,知道苏轼的文学造诣,并不忍杀之;二是他兄弟苏辙奔走,以自己官职担保,为兄长求情;三是王安石以自己的特殊奏报权,专门为苏轼求情。


于是苏轼死罪绕过,活罪不免,被贬湖北黄州“安置”四年。


四年后的一个夏日,江宁岸边来了一艘船。船上正是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四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苏轼与其弟苏辙同游了庐山后,特地来到江宁,拜访已隐居于此的王安石。王安石特地骑着毛驴前来迎接。


这就是著名的王、苏二人的江宁相会。


王安石和苏东坡在江宁游玩谈诗论佛将近一月,言谈甚欢,相处自如,潇洒自在,正是钟山相会,苏东坡才对王安石有了真正的理解,成为王安石思想的知音,两位文学大家的思想自此有了交融。

苏东坡的名字就来源于黄州四年。苏轼,字子瞻,因在黄州府衙的东方坡地开荒耕种,从而自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期间,他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奠定了自己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此时已经完成“天下己任”,隐居山林乡野,以其高风亮节向朝野上下、也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完美品格。

正是江宁相会,历史上两位文坛巨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此时的他们没有政敌之分,没有名利权谋,不拘繁文缛节,超越了政治的藩篱,跨越了地位的界限,如此的潇洒,如此的飘逸,如此的自如,不仅在北宋成为美谈,也成为了千古佳话,至今为后人所传说所敬仰。


这一相会,是足以震动整个北宋文坛的大事,透过政治的雾霭,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文人墨客了无挂牵的潇洒,看到了中华美德中淡泊名利的精神姿态,他们为北宋文坛,也为子孙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


维摩居主人


用情景描述他俩的那次见面吧。

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

作为一个失势的老头,看望他的人实在不多。

然而有一天,他迎来了一个客人,这人就是刚刚离开黄州的苏轼。

“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一身布衣的苏轼向王安石长揖而礼。

“礼岂是为我辈设?”

已是闲云野鹤的王安石向苏轼拱手而笑。

此后,两人结伴共游,谈禅谈诗谈学术,也谈政治得失。

就好像苏轼的一路坎坷,从未与新法与王安石有关;就好像王安石的隐退,也只是时也、命者,与苏轼归属的旧党也无关。

苏轼记得,乌台诗案连旧党都在观望时,是远离朝堂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懂得,旧党上位对新法全盘否定时,觉得新法也有可取之处的苏轼,冒着仕途再添坎坷的风险,又没有选择主流意见。

王安石就劝苏轼:“要不你也在钟山盖个房子,我们做个邻居吧?”

那时苏轼对红尘还充满着无限热情,虽然十分感动,但还是拒绝了他。

一个月后,苏轼离开。

临走之前,他送给王安石一首诗: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很遗憾,他与王安石还是相识太晚。

王安石也遗憾,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也不该盲目推开所有人。

但是,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变法。

两年后,王安石去世。

荒陂上,再不见那个孤身骑驴的身影。

故事讲完了。说说他俩这次见面吧,在我看来,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温馨的一刻吧。在朝,为了自己的主张,撕破脸,吵的脸红脖粗,但只要把对方赶下台就行了,就绝不往死了打压。在野,两个伟大的灵魂,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下泯恩仇,还是可以一起把酒邀月、谈笑风生。





七碗茶1990


小题大作了,尽管二人有隔亥,哪是政见不同罢了。苏见王一礼还一礼?都很大度的,相见甚欢、感慰良久。我观荆公㇏司马二位作丞相的风度要大了。反观大学士的毛病还是多了点,背后说荆公老狐魅一一春风又綠江南岸诗句评?。当面呛司馬光一司马牛、司马牛!总之苏大学士生前既狼籍又风光!活得了他的一份尊严。


喜洋洋111888


王安石与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当时已经矛盾重重,两人阵营不同一个改良派,一个守旧派。两人的国家治理主张是对立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受牵连。在江宁的王安石因为欣赏东坡的才华亲自上书皇帝为他求情。后来苏东坡去做官途径江宁。王安石去渡口迎接东坡 然后把酒言欢。至此之后两人成为好友。成为一段佳话。经过一些历练和积累东坡的才华得意提高。在黄州东坡写出了许多的名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的地位。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


清水拾贝


虽然苏轼与王安石有新旧党派之争,但在文士之间还是惜惜相惜的,苏轼在赴任途中转路去看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也为苏轼上书皇上不要杀文人雅士!从而为北宋保留下来伟大的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道家儒家佛家的苏轼........


Yuhuashi666


沒有如此胸怀岂能为官一任,岂能流传千古。


老包169078218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颇为复杂。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新党当政,苏轼因耳闻目睹新法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青苗法”在执行中严重走样,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认为新法过急、过烈,与王安石产生了分歧和斗争,因而被贬,此后经历了“乌台诗案”和黄州贬居,苏轼为自己取号“东坡居士”。

王安石变法由于实施不力及各方利益等问题遭遇反对,新法很难继续推行,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宋哲宗继位,旧党当政,苏轼起复,但由于苏轼对自己曾在地方上任职时行之有效的革新除弊方法进行辩护,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又被贬出京城。

苏轼与王安石最后一次见面是宋哲宗继位前一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途中发生的。这时一个几经沉浮的老人,一个饱经沧桑的晚辈,抛开了政治的分歧,忘却了多年恩怨,论诗学佛,同游山水。其间,二人多次作诗唱和,苏轼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大为叹赏,当即和之,并叹息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苏轼渡江北,王安石亲送至渡口。船开行后,王安石感慨:“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轼在汴京任中书舍人,奉命起草《王安石赠太傅敕》,对王安石道德和文章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王安石与苏轼两位集文学底蕴和政治卓见于一身的风流人物亦敌亦友,初衷无非都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王安石与苏轼,既为了各自的政治理想而争斗,又相互敬佩,相互欣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醉眠芳草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情背景: 王安石变法新党的领导人,由于旧党的反对以及错用小人,加之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王安石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退隐江宁。

苏轼,旧党派核心人物之一,曾上书反对新法,与王安石在政见上多有不合。元丰元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锒铛入狱,性命攸关之时,朝野之中除苏辙之外竟无人为其辩护。在这紧要关头,伸出援手的竟是苏轼的宿敌王安石。王安石远在江宁,派人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上书皇帝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语既出,一锤定音,被贬湖北黄州。他在黄州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从而奠定了自己伟大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元丰三年,苏轼接到新的任命赶往汝州,他路过江宁时,专程前去拜访王安石。一壶好酒,几卷诗文,一个几经沉浮的老人,一个饱经沧桑的晚辈,就这样抛开了政治的分歧,忘却了多年恩怨,一起尽论古昔文字。东坡在江宁停留数日,两人多次出游作诗唱和,到了分别的时候,王安石对身边的人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目送苏轼的船渐渐远去,恩怨尽泯,只余欢愉。


至此之后,苏轼成为了北宋文坛的领袖,将北宋诗词推到了顶点,元祐时期是宋代诗歌的繁盛时期,其时苏轼主持诗坛,江西诗派开始形成,宋诗的主要特点基本形成。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苏轼纵横不羁的大家风范,以及洒脱的文词,与王安石最后相会一笑泯恩仇,远离政治,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才使得他在文学上大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