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味殺手”——野生菌

春夏季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發期,食用野生菌中毒者絕大多數人都是胃腸炎型輕度中毒,臨床表現為劇烈噁心、嘔吐、腹痛等,還有少數為神經精神型,臨床表現為頭昏、噁心、嘔吐,然後出現煩躁、譫妄、幻視等症狀。如果中毒嚴重,對人體損害極大,會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壞死和溶血性的中毒。食用有毒野生菌中毒後沒有特效療法,病死率高、風險極大。因此,一定要謹慎採食和購買野生菌,以免中毒,最好不要食用野生菌。

一、如何鑑別有毒野生菌

警惕“美味杀手”——野生菌

一般來說,有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性狀多較怪異,氣味多較特殊。菌帽中央多凸起,菌蓋和菌柄上有斑點,菌褶上多有疙瘩、紅斑、託溝裂或裂溝,易流漿汁、且稠厚發粘,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有毒菌折斷後通常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且多生長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

此外,結合以下7招來辨別毒菌:

警惕“美味杀手”——野生菌

一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菌類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間,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

二看顏色。有毒菌菌面顏色鮮豔,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有毒菌採摘後一般很快變色。

三看形狀。無毒菌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菌菌蓋中央一般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稈上一般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四看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無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濃,一般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五聞氣味。無毒菌有特殊香味,無異味。有毒菌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六採用對照法。藉助彩色野生菌圖冊,逐一辨認野生食用菌或毒菌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七是遠離“頭上戴帽子,腰上系裙子,腳上穿靴子”的野生菌。意思是說,一種蘑菇同時擁有菌蓋、菌環、菌托這三種特徵,90%以上的可能是劇毒鵝膏菌。

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即使是真菌專家也難以僅靠其外形特徵就能輕易分辨開來。鑑別是否是有毒野生菌需要進行動物試驗、化學分析、形態比較等多方面工作,不少村民只憑傳統經驗判斷,輕視毒菌對人體的致命危害,導致誤採誤食發生中毒事件頻頻發生。

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有毒野生菌。因此,建議不要隨意採摘野生菌食用。

二、食用野生菌應注意的要點

警惕“美味杀手”——野生菌

儘量不要採食自己不熟悉或來源不明的菌類。

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經吃過的,沒有發生任何危險的菌,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對自己熟悉並確定為無毒菌的,也不要混雜加工食用,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雜炒煮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加工野生菌一般要通過高溫煮透,降低毒性。

加工烹調時採用的方法也要得當,首先,不論是哪種菌子,都不要涼拌生吃。其次,不論炒還是燒湯,都要炒熟煮透。

吃菌時切記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有毒野生菌。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後自救要點

警惕“美味杀手”——野生菌

目前,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也沒有特效解毒劑,主要是儘早排除毒素,治療越早,效果越好。食用野生菌後如出現噁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療狀,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警惕“美味杀手”——野生菌

一是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三是及時採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催吐、洗胃、導瀉處理,可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喉部,儘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四是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體液,防止中毒者反覆嘔吐發生脫水導致休克;

五是對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應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

六是判斷是否為食用野生菌中毒,還是其他食物中毒。保留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 END -

責編丨丁 念初審丨朱 茂 終審丨汪邦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