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宋慶毅軍駐防旅順時修建糧台山庫房

據相關史料記載,光緒六年(1880年),為抵禦列強從海上入侵,清政府開始修建旅順軍港。光緒八年(1882年),宋慶奉命率毅軍駐防旅順,直接受北洋大臣節制。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毅軍在旅順駐防達12年之久。這期間,宋慶督軍修建了陸防雞冠山、二龍山、松樹山、椅子山、案子山等9座炮臺,還修建了南北2處子彈庫。1886年4月,醇親王奕譞到旅順檢閱旅順陸防諸營時,稱讚毅軍訓練有素,為諸軍之冠。毅軍雖非李鴻章嫡系淮軍,但受命專守北洋要港旅順,足見其名聲、戰力不容小覷。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清末將領宋慶(1820年—1902年)(源自網絡)

在旅順英武街和紅光街交匯處,有兩座大房子。關於這兩座大房子是清軍建的還是俄國強租旅大時期建的,歷來說法不一。據家住附近的隋玉清老人介紹,糧臺這個地方原來一共是32座庫房(從現有的圖片看是28座),正是“宋老帥”駐軍旅順時建的,現在只剩下兩座了。目前可以查到的文字資料並沒有明確記載糧臺庫房就是清軍修建的,隋玉清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清軍在糧台山下修建的庫房

“旅順通”的回憶與日殖時期老照片的證實

原來隋玉清的判斷來自有名的“旅順通”陳守堂老人的回憶。陳守堂生於1917年,2007年去世。解放初做過旅順城建局局長,曾為大連市近代史研究所負責人指認黃龍墓和顯忠祠的確切位置。

陳守堂生前回憶,據他父親講,光緒八年(1882年),宋慶毅軍進駐旅順,在旅順後路自東向西修建炮臺堡壘,與此同時在城裡大興土木修建兵營和庫房。迎春公園至順山街一帶的高地早年叫棗山。後來,清軍在棗山南坡下修建糧庫,一共修建了32座大房子(圖片上是28座)。清軍招募來的新兵都要到建築工地參加體力勞動。糧庫建好後,棗山隨之改為糧台山。至今,城裡的老人還管那裡叫糧臺。所謂糧臺是清 代行軍時沿途所設經理軍糧的機構。旅順當時駐軍14000人,所需軍糧都是由糧臺負責發放。當地老人不明白“糧臺”是一種管理糧食的機構,誤認為是晾曬糧食的地方,所以有的叫“晾臺”。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陳守堂(1917——2007)隋玉清提供

1898年沙俄進駐旅順之後,把清軍庫房頂上的小黑瓦換成瓦楞鐵皮。日俄殖民統治時期和蘇軍駐防期間都用做庫房。蘇軍撤離旅順後由水警部隊接管。上世紀60年代,區政府每年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參會人員都住在大房子裡。現存的兩處大房子閒置多年,已年久失修,對外出租加工塑鋼門窗等。近幾年,其中一處全面維修,用作大華社區黨建工作室。用清軍的庫房改做黨建工作室其歷史意義非同凡響。

糧臺大房子的建築面積每座都約為300平方米。根據目前發現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拍攝的糧臺老照片來看,根據老房子的排列順序和原佔地面積,與陳守堂老人說法是基本相符的。

 糧台山庫房具有明顯清朝建築特徵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兩座老房子確為清軍所建,我們進行了實地考察。

從外部整體看,整個牆體建築材料主要是石材,只用青磚壘牆碼。這種磚石結構且不造面符合清朝建築的特點。沙俄統治時期在旅順建造的房子大都是採用紅色“麵包”磚,因為這種磚不是很結實,所以一般都要造面。

從裸露出地面的基礎看,雖然是方塊石,但沒有沙俄建築地基做工精細。沙俄建築地基一般是用青色花崗岩鑿成規整的方塊石,上面鑿有條形花紋圖案,兩者區別很大。

從外部局部看,庫房都是山牆開門,兩邊牆上建有一排半截小窗,用棍子支起來向上翻開,用於通風。這種建築格局完全符合庫房的特點。現在那些小窗戶都被改做上亮,底下重新安上了窗戶。原小窗兩邊是青磚,底下新窗戶的牆邊是紅磚,二者有明顯區別。庫房的地下用青磚壘砌通風道。

另外,從建築的內部看,整個房梁採用木質結構,房子橫向跨度10米,縱向30米,每隔4米就用一根粗壯的松木立柱支撐房梁。這種建築工藝與目前保護完好的黃金山下清軍水兵俱樂部如出一轍。這些建築特徵說明旅順糧臺老房子確定無疑是清朝的建築。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隋玉清老人現場講解清軍存放糧食庫房的建築特點(本文作者拍照)

旅順部分地名與清朝駐軍有關

由於歷史的原因,除了糧臺之外,在旅順城裡至今有的地名還與當年清朝駐軍有關係。比如黃營、馬營都是駐紮軍隊的地方,並與軍營統領的姓氏有關。元寶房當年是清軍銀庫所在地,因此得名。目前,旅順保存完好的清朝建築已所剩無幾,作為有特色的老建築很有保護的必要。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從旅順白玉上遠眺清軍糧臺庫房

旅順糧臺庫房到底是誰建的?

大連日報刊登此文(本文作者掃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