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中國絕大部分民族,都奉行“土葬”,其中尤以漢族最為推崇,講究“入土為安”,民間更為“死人奔土如奔金”的說法,就是死後要趕緊下葬,不宜久留。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土葬是一種禮遇,在過去土地私有制的年代,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土豪、官宦之家,都會有專門的家族葬地,供家族成員死後下葬。這種專門為葬事而設地塊,過去稱為“塋地”,在現代考古中屢有發現,有的塋地甚至綿延上千年。

舊北京郊外,大戶人家的塋地很多,祖輩傳承,故又稱“祖塋”。多的上千畝,少的幾畝,四周立有石頭界樁,上刻“×宅塋地”以為標誌。塋地內種植松柏樹,這就是俗話說的“風水林”,有的還壘成土山,以壯“風水”。


入葬祖塋是有講究的,按尊卑長幼埋在自家墳地裡。最為尊長的,墳頭也大,居於中間最尊位。如果有官爵,在清朝時,還會築起“寶頂”。這樣人家的祖塋,地下隨葬品也多,為防盜墓者光顧,都會僱人看守,這些人家俗稱“看墳戶”。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僱人並不一定要支付工資,有的直接允許看墳戶在塋地上耕種,收成供看墳者“養生”,如果有困難,墳主家也會照顧的。在舊北京,新入葬的墓穴,可由看墳戶組織人工挖掘,選定的位置大有講究,漢族的風俗多是正中為祖先位置,後代往兩側平排延伸,頗有氣勢。

其他民族風俗不同,葬法也不同,如清朝時,滿人的墓穴安排通常是“三穴連珠”、“五穴連珠”, 中間為祖墳,每邊各埋一少的,形成“八”字形,謂之“雁排翅”。新喪再埋時,一律在“翅尾”上打坑。

老北京滿人這種“雁排翅”墓穴排列方法,僅是中國傳統葬法中的一種。據明柳洪泉《柳氏家藏塋元秘訣》所記“鄉俗通葬”,至晚在明朝時,民間已流行有十種墓穴排列方法,這些葬法都用於自家塋地——

1、阡陌葬,2、金車葬,3、窟葬,4、突葬,5、攏葬,6、墩葬,7、臥馬葬,8、昭穆葬,9、禮經葬,10、抱孫葬。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在這十種葬法中,昭穆葬帝王家用的最多,是正葬;抱孫葬則在民間最為流行,老北京滿族的“雁排翅”葬法,實際就是漢族的“抱孫葬”滿族版。抱孫葬就是後世子孫死後,葬在祖墳前面兩側,長子在左,次子在右;兒子的前面是孫兒輩,如此這般,依輩份、長幼排列。


在安徽亳州曹操祖塋,當地至今流行這種葬法。這種葬法過去在蘇北、山東、河南等平原地區十分流行。而共和國惟一土葬的開國上將許世友,生前指定要將自己埋在父母的墳前“腳邊”,這也是一種抱孫葬。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墓穴的位置選擇有講究,每座夫妻合葬墓內,夫妻棺材的擺放位置,因為葬法的不同也不同。如在抱孫葬中,長子夫妻與次子夫妻棺材的擺放位置就不一樣。但一般妻子的棺材都會放在“邊”上,這叫“男把明堂女把邊”。


“明堂”,民間指穴位的左側,右穴位為“邊”,如果妻子死再娶的續絃,則埋在原配的右邊,反正不擺放在丈夫的陰宅的上位。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但有特殊情況,如原配未生男孩,偏房(小老婆)生了男孩,母以子貴,偏房死後就可以埋在“明堂”的左邊,即棺材擺在丈夫棺材的左邊,原配的棺材在明堂右邊,將丈夫的棺材夾在中間,俗稱“夾葬”,又稱“擋風”。


老話說,死後讓你媽給你爹擋風,就是這麼回事。多妻合葬墓中妻子棺材的擺放位置相對複雜的,主要依據亡人生前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生前地位顯尊,死後就不能“委曲”。


“抱孫葬”:死人奔土如奔金


土葬馬上就要消失啦。。。。以後恐怕就會變成入海為安,入火為安,入風為安了!多年之後,誰都不知道盜墓者是什麼行業,考古學家的研究也只能終止在了20世紀了,這個世界我們來過,這個世界我們也不會留下一點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